诗词中的“霜月”,朦胧而娇媚,寄托了人们一种美好而迷惘的心理

快乐鉴骚词 2025-01-12 03:40:36

数千年以来,“明月”一直是诗词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咏月的佳作数不胜数。但咏“霜月”的诗词却相对少了很多,因为“霜月”给人是一种朦胧的感觉,就像大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觉。这种迷茫的感觉,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描述出来的,只有像李义山那样少数人才能形容出来。

1. 今夜十分,霜月更娟娟,周紫芝

宋代词人周紫芝的这首《江城子·其一》,便是这种迷茫心情的集中展现。“霜月”不是“明月”,它是一种相对模糊的月,人们看得不是那么清晰,有一种朦胧的感觉,让人如在梦中的感觉:

夕阳低尽柳如烟。

淡平川。断肠天。

今夜十分,霜月更娟娟。

怎得人如天上月,虽暂缺,有时圆。

断云飞雨又经年。

思凄然。泪涓涓。

且做如今,要见也无缘。

因甚江头来处雁,飞不到,小楼边。

今夜十分,霜月更娟娟

“夕阳低尽柳如烟”,夕阳下山了,“柳如烟”,也是一种让人看不真切的感觉,可能不但眼睛看不清,就连内心也看不清。“淡平川。断肠天”,水面上也是一种淡淡的烟雾,让人看不清,又是让人伤心的一天。

“今夜十分,霜月更娟娟”,今天晚上,是一个完整的“霜月”,一个团圆,却又不模糊的月儿,虽然看起来更加美好,但又看不真切。

但如论如何,“怎得人如天上月,虽暂缺,有时圆”,人是比不了天上的月儿的,因为月儿虽然有过短暂的月缺,却时时会团圆,而人呢?

所以,在“思妇”眼里,“霜月”虽然在天上,却实际上是在她内心,是她内心的一种真实写照。

2. 唯有长松千丈,挂娟娟霜月,向子諲

其实,“霜月”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如霜一样的明月。我们都知道,“霜”是一种高洁的象征,比如,号称“天可汗”的太宗皇帝有诗云,“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霜月”也是一种“高洁”的象征。这首宋代词人向子諲的《好事近 其二 用前韵答邓端友使君》中的“霜月”,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

风劲入平林,埽尽一川黄叶。

唯有长松千丈,挂娟娟霜月。

使君和气动江城,疑是芳菲节。

忽到小园游戏,见南枝如雪。

唯有长松千丈,挂娟娟霜月

“风劲入平林,埽尽一川黄叶”,“黄叶”,当然是腐朽的象征。你就像一阵风,一种劲风,刮入树林,把江面上的黄叶一扫而空。

“唯有长松千丈,挂娟娟霜月”,只剩下高达千丈的松树,旁边还高高挂起的如霜般洁白的月儿。

这里,松树当然是“高洁”的象征,霜月也是“高洁”的象征。

最后一句,“忽到小园游戏,见南枝如雪”,中的“雪”,也是“高洁”的象征。

整首词的意思是,老朋友,您啊!像一阵秋风,到我们这,刮走了象征了腐朽的“黄叶”;只剩下我们,像松一样“高洁”,像“霜月”一样“高洁”,像“雪”一样“高洁”。

3. 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辛弃疾

这首大词人辛弃疾的《念奴娇 其五 梅》,是一首“咏物”词,全词基本上是以一种议论的方式来写,所以,看起来更加显得是“以物拟人”,实际上说的是词人自己,把自己比拟成了梅花: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

笑杀东君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

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

骨清香嫩,迥然天与奇绝。

尝记宝籞寒轻,琐窗人睡起,玉纤轻摘。

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

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

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忆。

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所谓“疏疏淡淡”,引申自宋代诗人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之句,“天真颜色”,是说梅花天然真诚的色彩。

“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梅花跟雪花比起来,比雪花更加温柔;而梅花在水边,又比水更加明秀;而且梅花的开放,也不需要借助于春神的力量。

“骨清香嫩,迥然天与奇绝”,梅花的树枝是那么清绝,而它的暗香又是那么轻微,淡淡的,嫩嫩的。与其他鲜花不一样,是老天赐予的奇绝。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

“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纵然是漂泊天涯,白白的清瘦,受损伤,但它依然保留了当年的气质和风格。

“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它虽然经历了万里的风波,但这一溪的霜月高洁,也比不过它的高洁。

回头再看整首词,“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是是词人自己的真性情;“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是说词人在抗金中经受了考验,而且没有得到南宋小朝廷的支援;“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是说词人不管是在抗金的道路上,还是在南宋小朝廷里据理力争,都不曾放弃他的理想;“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万里风烟”,是写他抗金的斗争,“一溪霜月”,是写他在小朝廷中的争斗。

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

这首词,不管是“咏物”,还是“喻人”,都写到了极致。而这“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便是词人这一生的总结。

4. 独坐小窗无伴侣,可怜霜月向人圆,朱淑真

宋代女词人朱淑贞是一位善用景物烘托得词人,比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的“月上柳梢头”的烘托,跟另一句著名的月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一样的。而这首《霜夜》中的烘托,也是非常精彩:

彤云黯黯暮天寒,半卷珠帘未欲眠。

独坐小窗无伴侣,可怜霜月向人圆。

独坐小窗无伴侣,可怜霜月向人圆

“彤云黯黯暮天寒”,“彤云黯黯”,诗人的内心也是“黯黯”,“暮天寒”,诗人的内心何尚不寒冷。“半卷珠帘未欲眠”,“半卷珠帘”,暗示诗人内心的挣扎,“未欲眠”,也是一样。

“独坐小窗无伴侣”,一个“独坐”,一个“无伴侣”,相互呼应。“可怜霜月向人圆”,“霜月”是团圆的,但诗人却是孤独的,更是迷茫的。

一个“霜月”,比“明月”,更加暗示了诗人的孤独,迷茫和无助。

5. 霜月解随人,不解将疏影,卢祖皋

“霜月”和“梅花”都象征了“高洁”,但“霜月”没有“梅花”的疏影,那象征了“梅花”的孤傲,一种“隐士”的孤傲。这首宋代词人卢祖皋的《卜算子 其四 忆梅花》,就解释了这一点不同:

寒谷耿春姿,遥夜乘幽兴。

忆得和香载月归,醉里清魂醒。

霜月解随人,不解将疏影。

想见江南万斛愁,云卧衣裳冷。

霜月解随人,不解将疏影

“忆得和香载月归,醉里清魂醒”,所谓“和香载月”,就是比较“霜月”和“梅花”的开始,是一个引子。

“霜月解随人,不解将疏影”,“霜月”可以跟着高士走动,即它理解高士的高洁;但“霜月”的月光不是那么皎洁,不能把“梅”的疏影显示得很清楚。因此,它不能理解梅的疏影,也就是没有梅的孤傲。

而词人是梅花,有梅的孤傲。一个人孤孤单单的隐居。因此,“想见江南万斛愁”,想回故乡,一解忧愁。“云卧衣裳冷”,在这里隐居,冷冷清清,高卧在云上,连衣裳都是冰冷的,这让我们想起大文豪苏轼的“寂寞沙洲冷”。

想见江南万斛愁,云卧衣裳冷

一句,“霜月解随人,不解将疏影”,是“霜月”和“梅花”最好的对比。

6. 千里梦回霜月白,起看倒影在窗纱,郑真

这首明代诗人郑真的《题梅花·其一》,是一首“咏梅”诗。但全是没有一句是正面描写梅花的,也没有对梅花的议论,只有侧面烘托。除了“烘托”,诗人还使用了对比,通过“霜月”来对比“梅花”的高洁:

岁寒为客楚天涯,遥忆西湖处士家。

千里梦回霜月白,起看倒影在窗纱。

千里梦回霜月白,起看倒影在窗纱

“岁寒为客楚天涯,遥忆西湖处士家”,一个“岁寒”,说明是梅花开放的时节。诗人在楚地为客。“西湖处士家”,指宋代诗人林逋,他是隐士。所谓“遥忆西湖处士家”,有两种暗示,一是诗人想隐居,二是诗人想梅花,因为林逋爱梅,号称“梅妻鹤子”。

“千里梦回霜月白,起看倒影在窗纱”,诗人在千里之外,从梦中好像回到了西湖,看到的是霜一般洁白的月光,接着诗人起身,看到梅花的倒影映在窗纱上。

以“霜月白”类比梅花的高洁,进而类比诗人的高洁,也是一种侧面烘托。

1 阅读:30
快乐鉴骚词

快乐鉴骚词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