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经历了多位明星的演绎,每次都能称为那位明星的代表作,而且是经久不衰。各位亲们,猜到这首歌了吗?它就是《恰似你的温柔》,这首歌,是潘安邦首唱即红;当年邓丽君唱红过;后来,蔡琴又把它作为她的代表作;真的是经久不衰。这首歌中,最经典的歌词是“但愿那海风再起,只为那浪花的手,恰似你的温柔”。
恰似你的温柔
一个“恰似你的温柔”,可以是“好似你的温柔”,也可以是“真似你的温柔”,也可以是“就似你的温柔”,但都没有“恰似你的温柔”好,因为一个“恰”字,表达的是“最最似你的温柔”之一,就是我们常说的“完美一样”的意思,其他的字,都表达不出这个意思。
一个“恰”字的好处,古往今来的诗人是最懂的。要不,怎么有那么多诗人,会在他们的代表作中使用那个“恰”字呢?
1. 年光恰恰来,满瓮营春酒,王绩隋唐时代的诗人王绩,山水田园诗写得很好。比如,那句著名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引得不少后世诗人的模仿。这首《春日》,写出了早春气象,也写出了初唐气象,也是他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前旦出园游,林华都未有。
今朝下堂来,池冰开已久。
雪被南轩梅,风催北庭柳。
遥呼灶前妾,却报机中妇。
年光恰恰来,满瓮营春酒。
年光恰恰来,满瓮营春酒
“前旦出园游,林华都未有”,我在春节前外出郊游过,那时候,树林里,什么花儿都没有。“今朝下堂来,池冰开已久”,今天早上,我出门来,却意外发现,小池里的冰已经融化很久了。
“雪被南轩梅,风催北庭柳”,这时候,南轩的梅花啊,盛开得像雪一样;而熏暖的春风,已经催开了庭院北边那嫩绿嫩绿的柳枝柳叶。
这句是这首《春日》的精华,就像那首《野望》的精华在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样。
而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来自最后一句,“年光恰恰来,满瓮营春酒”,我是多么幸运啊,一年的春光刚刚好来到,就被我遇上了,我是在最恰当的时候,做了最恰当的事。啥都不要说了,赶快给我满上那满坛子的春酒吧,我要大醉一场。
一句,“年光恰恰来”,也影响了后世的诗人。比如,清代诗人袁枚的代表作《苔》中就有,“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这首诗,也是一首经典诗,后面将会进一步说明。
2.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第一次在诗词中读到“恰”字,正是这首来自诗圣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我们都知道,蝶舞来自花开,春夏秋,任何时候,只有花开,就能看到蝶舞。而春天的象征,更多的是来自莺歌燕舞: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自在娇莺恰恰啼
第一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无论是“花满蹊”,还是“千朵万朵”,都是来自诗人的主观感受。所以,无论诗人描写得多么生动,给读者的感受都是诗人自己说的,可能有些夸张吧。
但第二句不一样,它是来自诗人对客观世界的描述,不带诗人的主观色彩。“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有了“留连戏蝶时时舞”,那花儿自然是开得很多,“花满蹊”和“千朵万朵”也不足为奇。而“娇莺恰恰啼”,恰恰就是春天的象征。有了“鲜花”不一定是春天,有了“戏蝶”也不一定是春天,如果还加上“娇莺恰恰啼”,那一定是春天。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把“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恰恰”解释成象声词,意思是林莺的叫声是“恰恰”。个人以为,“恰恰”应该解释成“恰好”、“刚好”的意思。第一,林莺的叫声,跟“恰恰”的音差了十万八千里;第二,就算它勉强解释成象声词,但与前面的“留连戏蝶时时舞”的“时时”对仗关系也不如解释成“恰好”、“刚好”更合适。
3. 黄莺恰恰惊人梦,欲到郎边却么回,周行己“黄莺”与“闺怨”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比如,唐代诗人金昌绪的这首《春怨》就十分有名,“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而这首宋代诗人周行己的《春闺怨三首·其一》,应该是从金诗敷衍而来:
春尽辽阳无信来,花奁鸾镜满尘埃。
黄莺恰恰惊人梦,欲到郎边却么回。
黄莺恰恰惊人梦,欲到郎边却么回
“春尽辽阳无信来,花奁鸾镜满尘埃”,春天都快要归去了,但却一直没有从辽阳而来的信息;她心急如焚,无心妆扮,花奁和鸾镜都充满了尘埃。
“黄莺恰恰惊人梦,欲到郎边却么回”,今天早上,黄莺的一声声啼叫,生生的把她从梦中惊醒;而令她更为伤心的是,当她恰恰梦到她飞到了丈夫身边的时候,却被黄莺的叫声惊醒了。
在金诗中,“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只是说黄莺的叫声有可能惊醒她的美梦,但还没有称为现实。但在这首诗中,一句,“黄莺恰恰惊人梦,欲到郎边却么回”,却是活生生的现实,而且,一个“恰恰”,代表了思妇深深的悲伤。
4. 曾是襄王梦里仙。娇痴恰恰破瓜年,向子諲古代女子在十五岁时,就被称为“及笄之年”,意思是可以谈婚论嫁了。但实际上,十五岁的女孩还是稍嫌稚嫩,古人最喜欢的女子年龄是“年方二八”,即十六岁。这个年龄,人们又称之为“破瓜之年”。宋代词人向子諲在《浣溪沙·曾是襄王梦里仙》中写道:
曾是襄王梦里仙。娇痴恰恰破瓜年。
芳心已解品朱弦。
浅浅笑时双靥媚,盈盈立处绿云偏。
称人心是尽人怜。
曾是襄王梦里仙。娇痴恰恰破瓜年
“曾是襄王梦里仙。娇痴恰恰破瓜年。芳心已解品朱弦”,“曾是襄王梦里仙”,引用了“楚襄王巫山云雨”的典故,因为楚襄王巫山云雨的对象,不是他的妻妾,所以这个典故一般预示着女孩是歌姬一类的人物。她曾经是我梦中的情人,恰恰芳年二八,特别娇痴;更为可贵的是,她已经对音乐有了相当的理解。
“浅浅笑时双靥媚,盈盈立处绿云偏。称人心是尽人怜”,她浅浅一笑时,双靥特别妩媚,她俏生生的、笑语盈盈的站立着,头发稍稍地有些偏了。她最称人心事,让人怜爱不已。
为什么说“娇痴恰恰破瓜年”?因为十六岁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龄,承上是还可以带一下童真娇痴,启下则是一个已经成年的年龄;是一个刚刚好的年龄,一个花样年华;所以,词人说“恰恰”,真的是一个恰当好处的年龄。
5. 流莺恰恰娇啼,似为劝、百觞进酒,杨无咎人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际遇:有的很小,比如,当你在路上很渴的时候,恰恰有人在叫卖冰棍;有的很大,比如,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这雷声大作,真的是恰到好处,既掩饰了刘备因野心暴露而大惊的表现,又显得胆小如鼠,自然打消了曹操对刘备的怀疑。
但人生的际遇,是经常发生的。这首宋代词人杨无咎的《上林春令·鲁师文生辰》,讲述的是人生妙不可言的际遇:
秾李夭桃堆绣。
正暖日、如熏芳袖。
流莺恰恰娇啼,
似为劝、百觞进酒。
少年未用称遐寿。
愿来岁、如今时候。
相将得意皇都,
同携手、上林春昼。
流莺恰恰娇啼,似为劝、百觞进酒
“秾李夭桃堆绣。正暖日、如熏芳袖”,浓密的李花,妖娆的桃花,开放成堆如绣;现在正值春暖花开,芳香的衣袖,香气如熏。
“流莺恰恰娇啼,似为劝、百觞进酒”,在这样的春光里,人们不禁雅兴大发。这个时候,一两只流莺恰恰娇啼那么一两声,似乎是在劝说人们,来喝一杯吧,不大醉一场,怎么对得起这美好春光?
其实,一句,“流莺恰恰娇啼”中的“恰恰”,表面上是“恰”逢春光明媚,但实际上是“恰”逢大家青春年少。因为下阙开头的“少年未用称遐寿”,就说明了一切。所以,这里的“恰恰”,包含了很多意思。
千年以后,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里的“恰”,也包含了多重含义,这首词写的是秋天,秋天是斗争的季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而大家呢?又是“恰同学少年”,更是“书生意气”,所以,“恰”字也很恰当。
6. 恰似轻盈女,好风姿,欧阳炯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一般拟人用得多,但拟人一般是动物拟人,很少有植物和景物拟人的。但这极少的植物和景物拟人,却经常能够一鸣惊人。比如,宋代词人王观就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名句。而这首五代词人欧阳炯的《女冠子·其二》,就是把植物拟人化,写得非常好:
秋宵秋月,一朵荷花初发,照前池。
摇曳熏香夜,婵娟对镜时。
蕊中千点泪,心里万条丝。
恰似轻盈女,好风姿。
恰似轻盈女,好风姿
“秋宵秋月,一朵荷花初发,照前池”,秋天的晚上,一轮秋月高照,一朵荷花刚刚开放,在池前倒映水中。
“摇曳熏香夜,婵娟对镜时”,就像一个美丽的女子,在夜晚,带着熏香摇曳着,然后对着镜子梳妆。
“蕊中千点泪,心里万条丝”,刚刚下过雨,花蕊中带着雨珠,就像千点泪珠,而蕊丝,就像女孩心中千万条的思念。
“恰似轻盈女,好风姿”,从各方面来说,都恰恰正似身量轻盈的女子,好一个绰约的风姿。
这首词,从荷花的熏香,荷花的倒映,花朵中的水珠,花蕊里的蕊丝,荷花的风姿,方方面面来说,都“恰似轻盈女”,一个“恰”字,十分合适!
7. 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苏轼大文豪苏轼描写花儿的诗词,一向别出心裁。比如,他描写梨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又如,他写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首《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其六》,也是他别出心裁的写梅花:
莫向霜晨怨未开,白头朝夕自相催。
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
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
“莫向霜晨怨未开,白头朝夕自相催”,不要埋怨霜冻清寒的早晨,没有开放的花朵;人生苦短,昼夜轮转,催梅花盛开,就像催人白头一样。
是啊!人生苦短,花期更加苦短。你不能催促梅花开放,就像别人不能催你快快长大一样。须知,人生一旦长大,就很快白了头了。
“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一朵梅花,即使没有开放,只是含苞待放,已经是楚楚动人了。那风露中含苞未放的新蕾,正像那《西厢记》中,月上西厢时,等待相会的玉人啊。
这次的别出心裁,是人人都希望看到盛开的鲜花,而苏东坡却喜欢含苞待放的新蕾,说它是西厢里,月光下,等待情郎到来的美女崔莺莺。
梅花的含苞待放,是在等待最恰当的时机的到来,就像崔莺莺在等待张生的到来一样,把最美丽的自己,在最合适的时机展示出来。
8.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袁枚清代诗人袁枚的这首《苔》,就是写给普罗大众这种出身小微,而又志当存高远的人们,是一首对身处底层,却又艰苦奋斗人们的赞歌。人们喜欢它,因为它说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斗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没有阳光照射到的植物生长不易的地方,苔藓却能长出绿意,展现出美丽的青春。
就算白日找不到我,到了恰当的时间,青春就会来到。什么是恰当的时间,自然是像苔一样的普罗大众日复一日的奋斗,量变到质变,青春就来了。
普罗大众就像苔一样,地处阴湿,备受冷落,可依然卓立不群,有其独特个性、色彩、青春和存在价值。这跃动的小小生命,不因白日不到而些许萎缩,相反,愈是环境恶劣,遭际险衅,就愈益励节亢高,显现出一派旺盛生机。
这句诗告诉我们,不管我们身处怎样的险境,只要我们坚持奋斗,时间到了,就会“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如同米粒般大小,也要像国色天香的牡丹那样靠着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开放。
普罗大众就算是苔花,就算是“如米小”,也要像牡丹一样,像英雄一样绽放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