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出门吃饭,需要给服务员额外支付一笔小费,你会愿意吗?在欧美国家,这是一种“风俗习惯”,有时支付的比例甚至是总消费的20%。
这个比例在你听来,可能已经有些夸张了。别惊讶,还有更夸张的。最近一段时间,美国甚至出现了30%比例的小费。高昂的小费让美国人也不禁感慨:这也太夸张了吧。
小费比例的水涨船高,得到了一个专有称号——小费通胀。为什么小费也会出现通胀呢?欧美人为何会有支付小费的习惯呢?咱们今天聊一聊小费的前生今世。
我们以前介绍的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历史,总是比大家想象中要久远一些。小费则恰恰相反,可能比有些人想象的起源要更晚一些。
实际上,关于小费的起源,历史学家们至今没有给出定论,但这些说法中普遍最早都是追溯到中世纪时期。有人认为是中世纪的君主在外出时会给沿途乞讨者赏一些硬币来确保自己的旅途安全;有人认为是英格兰早期时,旅行者为服务者支付费用报酬他们给后者增添的工作量;还有人认为是中世纪的仆人表现出色时,主人会给予一点额外奖励,演化成了小费。
到了17世纪,小费逐渐走进了服务业。当旅人借宿在私人住宅时,会给主人的仆人额外支付一笔钱。18世纪,英国的饭店餐桌上普遍放着一只碗,上面写着to insure prompt service,意思就是往碗里投钱,就能得到更好的服务——优先、热情服务。小费的英文单词——tips,其实就是这句话的首字母缩写。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在今天支付小费“最大方”的美国,一开始是拒绝这个习惯的。19世纪,欧洲移民把支付小费的习惯带到了美国。但一直到20世纪初,美国人还认为小费起源于欧洲中世纪贵族给下人打赏的等级制度,不符合当代的人人平等以及民主社会的价值观,伊利诺伊等州一度将给小费公认为一种不端的行为。
不过,这些州从法律上禁止小费行为的尝试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并且一点点让步(比较复杂,篇幅所限不加赘述)。最终,小费的习俗在美国不仅生根发芽,甚至还发扬光大。
在今天,支付小费已经是欧美国家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了。尤其在美国,服务行业的部分人员最低薪资标准相对较低,小费于是就成了他们重要的经济来源,甚至是主要经济来源。有统计数据表明,美国从事服务业的人员每年能够获得的小费总额,已经达到50亿美元了!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不论服务人员的服务是好是坏,基本上都需要支付小费,最多只会影响小费的多少罢了。《福布斯》的一项调查数据甚至显示,人们在考虑支付多少小费时,考虑服务质量甚至比考虑个人预算还要重要。
由于小费文化原本就是约定俗成的现象,消费者支付多少小费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硬性规定,而是同样习俗化了。一般来说,美国和欧洲的小费是正常消费总额的10%~20%,具体情况又要根据地域、习惯、行业、服务性质等不同有所区分。
比如给餐厅服务生的小费,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是餐费的5%~10%,而英法以及美国则通常是10%~15%。另外如计程车的小费,美国人通常也按照路费的10%~15%支付,而欧洲普遍选择凑整即可。即便是相同国家、相同行业,根据城市发展不同,支付的小费比例也不尽相同。
既然是“小”费,总不能支付太多;既然是约定俗成的习惯,也不应该具有强迫性。然而,最近一段时间,美国的小费文化渐渐走上了另一条道路,距离正轨越来越远,以至于许多人感慨:美国的小费文化正在失控。
前面我们提到的欧美国家小费的比例,通常都不超过20%。然而最近一段时间,有些行业或者服务者收取小费的比例,已经提升到了25%,也就是1/4!想一想,如果一顿饭花了二百块钱,还要额外支付五十块钱小费,这谁受得了啊?更有甚者,有些服务行业甚至出现了30%的小费比例。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人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自助结账、线上支付等技术也逐渐走进生活。然而,即便是在一些自助结账的机器上,消费者也会看到支付小费的提示。有消费者感慨:“我给谁支付小费?商品是我自己扫码打包的,我都蒙了,这小费最后会支付给我吗?还是我得给这台机器付小费?”
针对这种小费比例越来越高、支付场景越来越广的现象,人们还给出了一个新的名词——小费通胀。导致小费通胀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网络支付
近些年来,美国的网络支付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便于消费,许多线上小费支付系统也应运而生,拓展了商家收取小费的渠道。顾客只需要在商户的pad上就可以支付小费,然而在其他排队顾客的众目睽睽之下,有些人好面子,就多支付了一点小费,于是其他人也就不敢给得太少了。而且许多商户的pad上,小费起步就是18%,很多人不好意思给得更低,于是不得不以此为基础给得更多。
疫情
疫情期间,美国一度实行居家令,许多饭店也被迫暂停营业或者转为网上营业。大部分人会觉得:网上订餐并没有得到店内人员的服务,可以省下一笔小费。但实际情况是,网络订餐提出的要求越多,需要支付的小费就越多。此外,人们还普遍出于感谢服务员在疫情期间的付出,多支付一点小费,导致小费不降反升。哦对了,面对送餐员时,也要支付小费……
经济环境
为了应对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影响,美国大把大把地印钞票,国内本来就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小费领域自然也难以置身事外;
代际差异
美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转型,重心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服务业中,这些人也逐渐成为近些年的消费主力。如今的年轻人中服务行业的比例比中老年人高得多,他们更能体会到服务业的辛苦,因此给小费时也更大方。
正是上面这些原因,导致美国人支付的小费越来越多。根据Bankrate的一项调查,目前大约66%的美国人对小费文化有负面的看法,甚至30%的人认为小费文化已经逐渐失控。《福布斯2023数字小费文化调查》显示:尽管95%的人至少偶尔会支付一定的小费,但差不多1/3的人已经感受到小费带来的经济压力了。
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人也越来越能看到问题的本质。他们也会忍不住思考:为什么美国服务人员的收入要依赖顾客的小费,而不是老板们给出更高的薪水呢?
而且,欧美人给小费的初衷之一,就是激励服务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支付小费的数额又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甚至可以说是有色眼镜。服务人员的年龄、性别乃至身材,都有可能影响小费的多少,和服务质量的关系反而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虽然有的专家建议:支付小费时完全可以不顾别人和商户的眼光,想给少点就给少点。但小费文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涉及人们的消费心理。想要扭转小费越来越高的局面,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