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失败后,侵略者的铁蹄,迅速向南京城汇集。在中国方面,蒋介石从1937年11月开始就召开了数次军事会议,商议守不守南京。
在第一次会议上,时任军令部作战厅厅长的刘斐就提出,南京地势易攻难守,不能久守,而且中国军队当时需要重整,实力不足。
为了持久抗战,在南京象征性地抵抗一下就可以了,最多投入18个团即可。
刘斐的提议,得到在场所有人的支持。但是蒋介石还指望借南京城能挫伤日军锐气呢,可鉴于当时的气氛,蒋介石只好说再议。
日军兵临南京城下
11月17日,蒋介石召开了第二次幕僚会议。与会者增加了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总监唐生智和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等人。
会上,唐生智提议要坚守南京。此时,蒋介石正在期待德国大使陶德曼的调停,而德国驻中国军事顾问团团长法肯豪森上将也认为南京应该固守,因此唐生智的话正中蒋介石下怀。
蒋介石当即表示支持唐生智的意见,但是刘斐、白崇禧等人依然坚持南京不应该固守。
这次会议上,双方并没有统一的意见,会议也没有一个结论。
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
第二天又召开了第三次会议,唐生智依旧坚持死守。对此,蒋介石非常开心,并问:“谁坚守南京比较好?”
一看会上无人表态,唐生智当即毛遂自荐,表示自己愿意坚守。蒋介石也当场拍板,决定短期坚守,守卫一个月左右,以待国际形势的变化。
但是这个“守”却遇到了很多反对意见。首先是蒋介石的秘书长张群,他主张南京主动撤退,因为他认为南京肯定守不住,但如果是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日军就不能以战胜者的面目出现,可以为今后的谈判争取不少有利地位。
持此观点的人还很多,如陈诚、白崇禧、李宗仁都认为南京不该守。李宗仁说:“与其在无胜算可能的情况下硬撞,倒不如我们自己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以免敌人借口烧杀平民。”
南京如何守,让蒋校长颇费脑筋
可见,李宗仁是把南京民众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的。
白崇禧则说道:“南京是总理指定之首都,为总理陵寝之所在地,不忍为军事破坏,应宣布为不设防之城市。
以主力退出城之西部、西南部一带,一部集结于浦口,监视南京,掩护徐州,保留实力,以便机动打击敌人。”
这些话虽然理由不同,但是要求都是一样的,就是让蒋介石弃守南京。蒋介石一开始就决定的死守之心,现在又有些动摇了。
战前南京城门
蒋介石拍板唐生智守南京的次日,唐生智走马上任,将他执掌的军委会执行部改组为卫戍司令长官部。
这时的南京卫戍司令部,设在城北一座融合了东西方建筑特点的现代化建筑物中。唐生智本人,则在离司令部不远的百子亭寓所办公。
新上任的首都卫戍司令长官,自然而然成为首都的头号新闻人物。11月27日,唐生智被一群中外记者所包围。
记者们最关心的,当然是关于守卫南京的问题。唐生智以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不无几分激动地说:“本人奉命保卫南京,至少有两事最有把握:第一,即本人及所属部队誓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中;第二,此种牺牲定将使敌人付出莫大之代价……”
民国时期的南京中华门城墙
唐生智越讲越激动,越讲越动感情。一席话结束,记者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唐生智和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支持。
记者招待会的同时,南京卫戍军的编组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唐生智对一批赶到他司令部报到的参谋们,又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感言:
“南京失守,我亦不生。你们是幕僚,和我所处地位不同,我不要求你们和我一起牺牲,万一城破,你们到时还可以突围出去。我只要求你们在我还活着的时候,坚持工作到底。”
南京城头防守的国军士兵
话虽然如此说,但是看着手下这批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残破部队,唐生智还是很清楚,南京是守不住的。
但是南京失守了,自己作为主将,肯定不能逃脱干系。那么要不要真的在南京战死呢?
唐生智不清楚,但是他清楚一点,就是南京卫戍军大多都是蒋介石的嫡系,他这个曾经的反蒋派,怎么可能指挥得动这些中央军嫡系呢?
蒋介石让他当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显然是把他当作炮灰留在南京了。此时的唐生智,心里已经有了城破之时相机逃跑的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