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花样年:May(5月)是“美”,可能也是“霉”

地产扒扒扒 2020-05-09 09:55:44

『导语:“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的云彩来娶我。我猜中了开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大话西游》』

深圳有一家挺有个性的房企——花样年。名字有个性。品牌理念也有个性:

“有趣、 有味、有料。”

4月底,花样年发出通知,要求和鼓励员工穿得美。

“公司美,产品美,人也要更美。”

So,挺人性化企业。

尽管“美”是主观概念,很难具体执行,但对于深受恒大画风毒害的地产行业而言,无疑是一种勇敢的思想解放。

不过,扒扒君是扒不是夸。

人生在世,往往猜中了开头,没猜中结局。

1、May(五月)是“美”,也可能是“霉”

5月五一开始,花样年猛“料”不断。

北京一家名叫“大渔广告”日前爆出——

该公司3月中标花样年天津项目。但是中标之后,只负责干活,没有任何利益保障。

花样年不签订合同,也不给工作确认单。并按照要求,数次提供项目全年策划方案。

离谱的是,4月25日14:00临时被要求参加15:30会议,且必须现场。

会议期间,花样年又隐晦提出,要“解约”!!!

花样年北京区域营销负责人柴总,爆出“灵魂9连击”。惊人语录如下:

“我们就是一家不太正规的企业,合同和开工确认单我们都做不到。”

“不能开始工作确认单,就不能开始工作吗?”

“策划、文案、设计总监、执行设计、客户经理组成的5人团队,必须全部驻场3-5个月。如果不同意,合同废止;如果同意,合同也不确定什么时候签。”

“没有不尊重合作方的意思,但是我们是甲方。”

“我知道我的要求不合理,但是我现在就是需要找一个能100%接受我们不合理要求的合作方。”

能把“BUYAOLIAN”说得如此清奇脱俗,柴总真是营销人才!

业内甲方玩弄乙方行径的,真不算少。本来也没啥大惊小怪。

扒扒君就亲身经历过——绿地!万科!(很多甲方,确实挺不要脸)。

面对乙方委屈控诉,花样年北京区域官方微信一本正经做了回应,“属于正常行为,欢迎诉诸法律”:

“若大渔广告因新冠疫情影响物理缴纳律师和诉讼费用,我公司全额垫付。律师由大渔广告指定和选取,所有费用我司照单全收。”

“与大渔广告的合作费用6.25万元/月,我们给得起……”

瞅瞅这两点,看起来像极了不差钱的地主家儿子。任何时候,都能理直气壮拿钱说事儿。完全丧失了一家上市公司该有的涵养和格局。

骂街之味,昭然若揭。

一则“完美”的郑重声明,引得众多吃瓜群众围观。

扒扒君0好友关注“花样年北京”公众号,却有45个好友看过这份公告。

5月,本来想“穿得美”的花样年,顿时成了“想得美”。

请问:

主张“美”的老板曾小姐,是否能感受到这份声明中的“美”?

年初上任的北京区域负责人、“80后白头总裁”胡博,声明是否代表了美的心声?

花样年公关负责人,这份声明是企业品牌“有趣、有味、有料”本色流露?

2彩生活:物业第一股,倒数第一股

无独有偶。

花样年旗下的彩生活,也曾拥有美好的开头,却不料迎来了最坏的2019年:

毛利润率和净利润率,均为历年最低水平;

营收增速仅6.4%,行业垫底;

产生收益的面积3.60亿㎡,同比下降0.96%,行业唯一一家下降;

PE市盈率行业排名倒数;

一手缔造了彩生活服务模式的CEO唐学斌,黯然离去。

作为行业第一家上市物企,彩生活是中国内地第一家提出“互联网+物业”模式运营的公司,更是物业行业价值发现的代名词。

2020年新冠疫情,物业行业价值愈发被认可。可惜彩生活,已不是2014年上市之初的那个彩生活。

首先,物业管理满意度,逐年下降。

彩生活平均物业费价格仅1.15元/㎡,属偏低水平。

一味追求低价格,很难带来高品质服务,也丧失了股东回报的担当。

10年前,彩生活潘军提出了“零物业费”的概念:通过物业增值服务,物业费“羊毛出在狗身上,让猪买单。”

如今,彩生活执行董事陈新禹坦言:

“物业品质、客户满意度下降之后,收缴率有所下降,挤压基础物业的利润。”

其次,多元化布局,成功产品少。

“彩车位”是彩生活主推的一种社区增值服务,通过物业管理服务,解决开发商车位滞销的痛点。

但后来彩车位延展到楼盘租售领域,叫“彩之家”。物业公司干起了楼盘包销。

彩生活把触角伸向海外。2018年在了柬埔寨包销3亿货值,在越南成立物业分支机构。

“这些重资产行业并不是我们熟悉的,这对公司流动性、负债有所影响。”

如今,地产百强企业都在分拆物业公司上市。2020年,预计超过10家物业公司上市。彩生活重返第一,看起来已遥不可及。

3、千亿目标,2020年?2021年?

5月3日,B站推出视频《后浪》,有一句话:

“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销售额,是房企最核心的数据。花样年的1000亿销售额之路,也处在一条奔涌的河流中。

2018年,花样年提出,“2020年达成千亿销售目标”。

2019年,花样年再次提出,“预计2021年进入千亿”。

2020年1月17日,创始人曾宝宝复出,加大了公开市场投资。

错过了行业周期的花样年,仅凭成都区域一枝独秀,千亿目标是否也会“猜中了开头,没猜中结局”?

1 阅读:12
地产扒扒扒

地产扒扒扒

地产老鸟,地产+互联网,扒出不一样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