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不回燕云十六州,宋朝难以摆脱弱宋的命运

淞铸谈历史 2023-02-16 15:08:11

为什么很多人崇拜汉唐,崇拜明清,只有少数人向往宋朝呢?有秦粉,汉唐粉,明粉,清粉,宋粉倒是很少听。什么粉都无关对错,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喜欢哪个朝代,大胆去喜欢吧。

提起宋朝,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两个字:弱宋。虽然是调侃,但也不无道理。

宋、辽、西夏等并存

一些人向往宋朝,是因为宋朝是文人的时代,重文抑武,也没有宵禁,晚上还能出去潇洒潇洒,还有一些纯粹是自媒体吹起来的。还有的则是近些年电视剧里演出来的,以前关于宋朝的电视剧和戏剧,是下河东,金沙滩,杨家将、精忠报国这些,这些年,电视剧里的宋朝却是吃喝玩乐,谈谈恋爱,家里长短,享受生活。

宋朝的生活是真不错啊,看起来真有钱,这明明就是一个发达的现代欧洲国家啊,绝对是古代的德国、法国,意大利……,真是对了,是意大利,比较切合。

意大利爱投降,宋朝也爱,东晋还能靠八万军队打败前秦的几十万大军,北伐收复故土。宋朝占着大好江山,就爱给人送银子,是太有钱了,生活过得太滋润了,不想打仗也不善打仗。

清明上河图是宋朝的真实写照

宋朝共319年,奋斗了三百年,连一个燕云十六州都收不回来。宋朝的心态真好,躺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得了,有那些钱还不如像宋徽宗那样画画,写写书法。于是,金朝灭了北宋,元朝灭了南宋。

燕云十六州自秦朝统一后就是历代王朝的固有领土了

燕云十六州也称幽云十六州,燕,指的是幽州,今北京,云,即云州,就是今山西大同。燕云十六州就是以幽州和云州为中心的附近十六个州,包括今日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

燕云十六州

《宋史·地理志》中最早出现了燕云这一说法。

在秦朝统一之前,这里是燕国的地方。

《周礼·职方》记载,“东北曰幽州”。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春秋元命包》记载:“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

周武王封召公于幽州故地,号燕。所以,也有燕幽之地的说法。

燕昭王时,大将秦开破东胡,置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等五郡。

秦朝统一后,沿燕建制,仍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

汉朝时,幽州是十三刺史部之一。汉武帝时,在朝鲜半岛北部设汉四郡,亦属于幽州。

东汉时置幽州刺史部,管辖包括代郡、上谷郡、涿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辽东属国、乐浪郡。

唐玄宗时,在这里设置了幽州节度使,统辖幽州、蓟州、妫州、檀州、易州、定州、恒州、莫州、沧州等9州。

云州,则出现的较晚。战国时期,赵国灭中山国,赵武灵王在这里置云中郡,云州便属于属于赵国领土。

秦灭赵后,依旧设云中郡,治所在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北魏时,云中郡治所在盛乐。

唐代,云中郡改为云州,就是今日的山西大同。

总之,燕云十六州,大致范围就是今日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地区。

在这里,生活着一些游牧民族,如契丹和奚人。安史之乱前,大量的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唐朝就将他们安置在幽州、蓟州、云州、朔州等地,胡汉杂居,这里与唐中央的关系也逐渐疏远,安史之乱,就是在这里爆发的。安史之乱后,这里藩镇割据,逐渐脱离了唐朝中央的势力范围。

唐朝灭亡后,李存勖攻破幽州,杀了在这里割据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这里就归于后唐了。

后唐时,末帝李从珂任命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治理这里。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

宋朝三百年收不回燕云十六国,我们可以说宋朝积贫积弱,军事能力不行,但把燕云十六州割让出去的才是真正的小人。

为了个人利益置国家大义不顾,卖国求荣之人,才是最应该被后世唾骂的。

这人就是石敬瑭。

石敬瑭

石敬瑭是太原人,后唐庄宗李存勖对他很看重,李嗣源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石敬瑭,石敬瑭跟随李嗣源多次征战,忠心耿耿。

李存勖死于后唐内乱,李嗣源即位,石敬瑭被加封光禄大夫、检校司徒,授陕州保义军节度使,还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

李嗣源死后,即位的是李从厚,李从珂起兵造反夺了帝位,石敬瑭是站在李从珂这边的。

李从珂成功继位之后,任命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

但是,李从珂却不信任石敬瑭,开始对石敬瑭起疑,怀疑他会造反。

公元936年,李从珂改任石敬瑭为天平军节度使,石敬瑭不从,便起兵造反。

李从珂派兵讨伐石敬瑭,兵临太原城下,石敬瑭被围,城内粮草逐渐匮乏。

实际上,早在李从珂攻打太原之前,石敬瑭已经有了应对办法,他早就和契丹人联系了。

此时,太原被围,石敬瑭便向契丹皇帝求救,并许诺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并且自称儿皇帝,契丹皇帝为父。

这里的燕云十六州具体指幽州、顺州、儒州、檀州、蓟州区、涿州、瀛州、鄚州、新州、妫州、武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

如果说以进贡财物来换取契丹的支持,倒也无可厚非,但石敬瑭令人不齿的之处就在于,他不仅私自割让国家领土,还以儿皇帝自称,在历史上从未有过。

以往中原各朝各代要么和游牧民族武力战争,要么和亲,即便和亲也是平等的基础上,互相进贡财物,像石敬瑭这种自降身份的倒是从未有过,还是主动提出。

就连他的属下刘知远也看不下去了,哪能一下子许诺这么多,就为了得到契丹人的支持,这简直不是丧权辱国了,这是卖国求荣,毫无廉耻啊。

看来,石敬瑭真不适合做销售,沉不住气。

实际上,即便你不提出这些屈辱的条件,契丹人都会南下的,耶律德光正愁没机会和后唐开战呢?

对于契丹人来说,石敬瑭是一下子满足了所有条件,甚至远远超出了预想。

于是,这年九月,耶律德光亲率契丹军队南下救援石敬瑭,在团柏谷打败后唐军队。

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皇帝,国号晋,史称后晋。

石敬瑭与契丹军南下洛阳,十一月,李从珂在玄武楼自焚,后唐灭亡。

石敬瑭的后晋可以说是五代十国中最屈辱的朝代之一。

首先,石敬瑭按照约定,就把燕云十六国给了契丹,再次,自称儿皇帝,认契丹皇帝为父亲,不仅向契丹称臣,还称父。

但是,石敬瑭如此孝顺,到了下一代石重贵时就反了。石重贵不愿意向契丹称臣,于是,契丹人南下灭了后晋,后晋仅仅存在了十一年就灭亡了。

能立你,也能灭了你。

像石敬瑭这样屈辱的建国称帝,实在不值得,还要被后世唾骂。

但石敬瑭对后世的最大影响在于他割让燕云十六国这一举动。

燕云十六州的割让,直接导致黄河以北、以东地区的北方土地几乎无险可守,袒露于契丹的威胁之下,为后来四百余年间契丹、女真、蒙古族南下中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所以,宋朝始终无法收复唐朝灭亡前的领土,不仅仅在于宋朝军力不兴,更在于石敬瑭丢失的燕云十六州。

但就因此为宋朝洗白,也不值得。秦国能灭燕国,能将燕幽之地收入版图之中,汉朝能设置汉四郡,唐朝能,为什么宋朝就不能呢?

还是因为宋朝太有钱了。

天天想着能用钱解决,就不用拳头解决。

宋朝的做法:和谈

燕云十六州丢失之后,契丹的军队对宋朝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中原无险可守,北方游牧民族则能随时南下侵扰。

宋太祖赵匡胤时,也想收复燕云十六州,所以,就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赎回失地。

用钱好,不用打仗。

不过,这个想法是不是有点天真呢?你都割让给人家了,人家就会守着领土,一寸山河一寸金,怕是用钱买不起了。

宋太宗时,便开始用武力解决了。

公元979年,太平兴国四年,宋朝灭北汉,宋太宗想趁辽国不备时,攻取幽州。辽国增援幽州,在高粱河双方发生大战,宋军被打败,宋太宗也逃了回来。

辽宋高粱河之战

自从这一战败了之后,宋朝就很少打赢过辽国了,燕云十六国更别说收复了。不仅如此,即便打赢了也和对方签合约,坐下来谈。

公元1004年,宋辽之间又发生了战争,宋朝在澶州打败了辽国,同意和对方议和,双方在澶渊郡签订合约,史称檀渊之盟。

合约规定,宋辽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檀渊之盟以后,宋辽长期处于和平的环境中,双方不再大打出手,反正打也打不过,既然互相灭不了,那就和平相处吧。

有人说宋朝遇到的对手太强大,不能怪宋朝军力弱,要是唐朝遇到契丹这样的对手也不一定能打赢。那请问一下,唐朝时期的突厥强不强啊?突厥是历代北族中最强大的,突厥汗国极盛时北起西伯利亚,东至满洲,西接罗马,后来还不是被唐朝灭亡了。

主要原因不是对手强大,而是对方已经和中原王朝一样,从耶律阿保机称帝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胜利了。

宋朝以前的北族,基本处于游牧民族部落联盟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权,所以汉朝可以打匈奴,唐朝可以打突厥。宋朝之前,五代时期,辽已经率先建国称制,有国号有年号,有自己的文字和法律,也以“大中央”自居。宋朝再去打辽朝,那就不仅仅是国家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了,性质就不同了。

但这并不能说明辽的军力强大。

打不过就打不过,解释那么大干什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宋朝重文抑武,吸取唐朝的教训。

可是,这吸取教训,吸取的过头了吧。

后来,宋朝和金国签订了盟约,约定灭辽。你看,这算啥?你都和辽国签订合约,约为兄弟之国了,你还和金国结盟去灭辽?

宋朝和金国约定灭辽后,归还燕云十六州。

结果,辽国是灭了,可是燕云十六州并没有还回来。公元1127年,金国南下灭宋,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至金国,史称靖康之变,北宋也就灭亡了。

南宋建立后,偏安一隅,更别提收复燕云十六州了,把北宋故土收复了就不错了。

燕云十六州直到1368年才收复,朱元璋北伐,攻占元大都,建立了明朝,燕云十六州自然就被收回了。

看,不是打不过,是宋朝就没用心打。

所以,现在的人可以向往宋朝富庶的生活,发达的经济,但真没必要去崇拜宋朝,不值得。

0 阅读:5
淞铸谈历史

淞铸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