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思进,要么思退,不进不退,必亡矣!
一
站在全知全能的视角,我们可以给韩信出出主意。
韩信想要避免悲剧结局无非有两种选择:思进或思退。
第一种,思进,直接造反,另立门户。
韩信起码有两次机会另立门户。
第一次就是自封假齐王的时候,当时刘邦和项羽正在僵持,韩信倒向谁谁就能获胜。
韩信的谋士蒯通劝他坐观刘邦项羽鹬蚌相争,他从中渔翁得利。
韩信如果听从了蒯通的计策,最好的结局是刘邦项羽两败俱伤,韩信再出击,各个击玻,一统华夏。
最差的结局也是刘邦项羽两败俱伤,韩信和他们两人三分天下,然后再凭实力逐鹿中原。
此时韩信占领了齐地,向北控制燕赵,向东控制韩魏,他可以据有中原,利用中原丰富的人力物力,击败刘邦和项羽。
可惜韩信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没有背叛刘邦。
韩信自立的第二次机会就是被改封为楚王的时候,这个时候韩信占据了原来项羽占据的地盘。
他完全可以利用楚人思楚的情绪,鼓动楚地人造反,以他虚空暴兵的本领,在楚地拉起一支队伍应该不是难事。
届时韩信起兵,彭越、英布、韩王信、陈郗之流皆影从,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韩信没有起兵反叛,在陈县被刘邦设计擒获。
两次机会韩信都没抓住,他被刘邦牵着鼻子走,从齐王改封为楚王,然后又被废掉了楚王爵位,改封为淮阴侯,囚困于长安。
在长安的韩信,时刻受到刘邦的监视,真正算是虎落平阳,龙困浅滩。
韩信有军事谋略无政治谋略,在政治这方面无谋无断,犹犹豫豫,完全没有他带兵打仗的那种杀伐果断。
二
既然韩信没有选择另立门户,那他还有第二种选择,那就是思退。
他可以学张良,退而自保,不再追求什么权力,只要富贵。
韩信要想活命,只有完全退隐,不再过问政事,跟刘邦要一块地要一大笔钱,然后回家做个富家翁。
如果刘邦不放心,可以把儿子都送进宫中做郎官,自己也时不时的进宫请安。
把姿态放低,让刘邦知道自己没什么野心,只想过一种安稳的富贵生活。
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的最后也评论道:“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意思就是,如果韩信学道谦让,那么他就能善终,他对汉朝的功勋可以比周朝的周公、召公和姜子牙,后世子孙也能世代享受爵禄。韩信没有思退,反而在错的时间点谋反作乱,导致全族被灭。
所以,张良学道,悠游世界,实在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好招数。
三
韩信既没有思进也没有思退,而是选择了第三条路:不进不退。
韩信卡在中间,自己难受,刘邦也难受。
刘邦从来没有打算杀掉韩信,当韩信被囚困于长安期间,刘邦还经常和韩信一起喝酒吹牛,两人算是英雄惜英雄。
当陈郗造反时,刘邦打算带着韩信一起去平叛,但韩信称病不去,不但不去,韩信还暗地里给陈郗去信,让他努力造反,自己则在京城谋划暴动,约定里应外合。
此时的韩信一无兵二无权,他想矫诏去放出狱中的罪犯和奴隶,再玩一次虚空暴兵的把戏。
可惜萧何仍旧坐镇长安,他和吕后谋划,把韩信骗进了宫中,在未经请示刘邦的情况下直接杀掉了韩信。
一代兵仙就此陨落。
做事要么思进,要么思退,最忌讳不进不退。
不进不退,终究难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