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活了120岁,蒋介石请得动他毛主席却请不动,晚年拒绝留在北京

花香入梦来之 2025-04-24 17:06:00

虚云禅师是近代中国佛教界里非常有名望的大师,他还被誉为禅宗里“集五宗传承于一身”的重要人物。

他一手栽培了许多人才,为禅宗后来重新兴盛打下了坚实基础。

蒋介石和毛主席两位大人物,都先后邀请过他,希望能亲自听听他讲解佛教里的深奥道理。

真的很遗憾,虚云禅师那会儿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没能答应毛主席的邀请。

虚云禅师究竟是怎么走上成为佛学大家这条路的呢?他这辈子都经历了些什么事情呢?

【1.不凡的诞生】

虚云和尚的人生故事特别精彩,他原来的名字叫萧演彻,1840年在福建泉州的一个当官的家庭出生,家里祖祖辈辈都是朝廷里的官员。

他老爸萧玉堂是个进士,在当地相当有名气,老妈颜氏同样也是当地出了名的有才华的女子。

这对夫妻结婚好多年了,一直到快四十岁的时候,还是没有孩子。

萧爸爸为了这事儿想尽了各种招数,但一点效果都没有。

1839年,萧先生实在没办法,只好带着老婆四处奔走,希望能碰上高明的医生,改善家里的情况。

颜氏跟老公到了永春县,突然间看到一座观音庙,心里头就琢磨着要去拜拜佛,上柱香。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滞后,人口稀少,这座观音庙长时间没有人来上香,导致寺庙变得荒凉破旧。

到了晚上,回到客栈后,颜氏就跟萧父聊起,说想把观音庙修一修。

萧老爸是个读书人,他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特别是佛教里常说“心诚则事成”,因此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那天晚上,夫妻俩不约而同地做了这样一个梦:

一个老和尚,穿着深蓝色的长袍,头上还顶着个小观音雕像,他骑着一头大老虎嗖地一下飞到两人旁边,接着又轻巧地蹦到了床上。

夫妻俩一下子醒了过来,开始聊起他们刚才做的那个梦。

没想到的是,颜家很快传来了好消息,颜氏竟然怀上了,有了身孕。

1840年7月29日,颜家经过了漫长的十个月等待,终于迎来了新生命的诞生。

但她竟然生下了一个奇怪的肉团,由于实在接受不了这种突如其来的震惊,她一口气没上来,就这么去世了。

但事情还没完,第二天,萧家门口突然出现了一个卖药的老头,他说自己是受观音菩萨的指示,然后把那个肉球给弄开了。

接着,房间里响起了小男孩的啼哭声,这就是虚云禅师出生时不同寻常的故事。

然而,虚云禅师的经历还没讲完,还有件事让大家更加确定,他就像是菩萨转世一样。

【2.一心求佛】

1853年,祖母去世后,虚云禅师和父亲一起,把祖母和他亲生母亲的棺材运到了家族的墓地安葬。

按照老家的老规矩,萧父再次请了一群和尚来,给逝去的亲人做法事,希望他们能得到超脱。

没想到,就那么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却让虚云禅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碰到那些僧侣,虚云禅师心里就充满了好奇。他每天都会坐在院子里,静静地看着他们举行超度仪式。有时候,他还会找僧侣们借些佛教的书来读一读。

之后,虚云禅师对佛学的热爱越来越深,一有空闲,他就到处逛老家周围的庙宇。每到一处,他都诚恳地向庙里的和尚请教,而且每次走的时候都特别舍不得。

儿子性情大变之后,萧老爸整天都乐不起来,因为这,他早早就给虚云禅师安排了两桩婚事。

虚云禅师心里头一直向往着佛学,因此对老爸给他安排的亲事特别不满,最后干脆决定离家出走。

在尝试离家出走却没能成功后,他找到老爸,一脸认真地开口说:

爸,我别的啥都不感兴趣,心里头就一门心思,想着好好信佛修行。

萧父一听这话,立马气不打一处来。他中年时才有了这么个宝贝儿子,而且老婆也因为生孩子难产走了,家里就这么一根独苗。

萧父想了想,干脆心一横,决定先把洞房这事儿给办了,婚礼嘛,挑个另外的好日子再办。

真没想到,萧父都已经做到那种地步了,可虚云禅师还是一点没让步。

虽然三个人住在一块,但虚云禅师对待妻子一直很尊重,就像对待客人一样。而且,受他的熏陶,两位妻子也慢慢开始信仰佛法了。

1858年,虚云禅师瞅准时机,成功摆脱了老爸的看管。

他在前往福州的途中,无意间瞧见鼓山上矗立着一座古老的寺庙,当下就决定要在此地遁入空门。他找到寺庙里一位法名叫妙莲的僧人,并拜其为师。

虚云禅师因为怕被父亲再次找回去,好长一段时间都决定一个人静静待着,他找了个山里的洞,就在那儿躲了起来,过着隐居的生活。

尽管常有野兽的身影在林间游走,虚云禅师却对这样的日子乐在其中,他每天都会专心致志地研究万佛名经。

儿子满心想着修行佛法,这让早已一头银丝的萧父彻底看清了事情的真相。

他现在对儿子的选择不再强求,就是放手让他自己走,心里只盼着他能平平安安的。

这时候,妙莲和尚走进了山洞,他跟虚云禅师说:

光埋头苦读佛学书籍并不能真正提高佛学修养,要想在佛学上有所成就,还得注重积累福报。

虚云禅师懂得了师父的心思后,就回到那座古老的寺庙里开始管事。

但是那座古庙每天都很忙碌,总有好多老百姓来拜佛,虚云禅师很快就觉得累了,于是他决定还是回到山洞里继续专心修行。

那段时间,他天天就吃松针和青草,渴了就去喝山泉水。而且啊,他对佛学有了更深的理解,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四禅的那种境界。

佛教里有个说法叫四禅,也可以叫做四静虑,它包含了从初禅到四禅的四个层次,代表着不同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初禅是一层,人到了这个境界,心里头就清静多了,杂念少了,精神也集中了。再往上走,就是二禅,这时候心里更平静了,就像湖面没风一样,波澜不惊。接着是三禅,在这个层次上,心里头那种喜悦感就出来了,是由内而外的舒服和自在。最后就是四禅,到了这一步,心里头那个定力可强了,外界怎么也干扰不了,就像大山一样稳重。总的来说,这四禅就是一步步让人心里变得更清静、更专注、更喜悦、更坚定的过程。

到了四禅这个阶段,就是说心里已经没了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心思特别坚定,就像是真正明白了一切的大智慧境界。

1870年那会儿,虚云禅师打定主意要下山走走,他计划到全国各处的寺庙去,继续深造佛法。

【3.遇到文殊菩萨的民间化身】

没想到,就是那次选择,完全扭转了他对佛法的看法,并且为他日后成为禅宗的重要人物打下了基础。

有次,虚云禅师走到浙江天台山那边,听说龙泉庵庙里住着个很有名的高僧叫融镜法师,心里就琢磨着想跟他聊聊佛法。

两人经过一番深入交流,融镜法师直接指出了虚云禅师修行上走偏的路子。

虚云禅师那份对佛法的深深敬意确实少有,不过,只知道一味苦练,其实并不是最高明的修行方式。

说的就是“修行佛法也得在日常生活里”,佛教呢,就是讲究要广泛帮助所有人,说白了就是把大伙从苦难中解救出来。

虚云禅师一听这话,心里头立马就亮堂了。他二话不说,立马调整了自己的修行方法,每天按时吃饭,跟着融镜法师一块儿钻研佛法。

两年时间过得飞快,虚云禅师告别了龙泉庵,继续踏上寻找佛法的道路。

几十年来,虚云禅师走遍了全中国,不管是热闹非凡的中原,还是偏远难至的西藏那些地方。

他的佛学修为一天比一天深厚,甚至还亲眼见到了文殊菩萨显灵。

虚云禅师走到黄河孟津渡口时,天已经黑了,而且正好是深冬时节,没办法,他只能在周围找了个破茅房过夜。

天气真不给面子,大半夜的居然下起了大雪,跟鹅毛似的,虚云禅师没办法,只能先停下来,等雪停了,天气好点了再继续赶路。

这场大雪连续下了整整三天三夜,虚云禅师带的干粮早就吃完了。他又冷又饿,结果一整夜都在昏迷中,都没醒过来。

正好这时,有个叫文吉的乞丐来了,他生起火,还端来一碗热腾腾的米粥,给虚云禅师喝。

过了一会儿,虚云禅师慢慢睁开了眼,文吉乞丐跟他说,他是从五台山那边过来的,现在要赶去长安,说完就急急忙忙从茅屋里走了出去。

还有一回,虚云禅师走到陕西西安的洪福寺时,又一次碰到了生死关头。

他因为路上乱吃东西,结果得了痢疾,这病主要就是肚子疼加上拉肚子。

虚云禅师靠着坚强的毅力,硬是挺了十几天,最后实在撑不住,倒在了路旁边,失去了意识。

过了好一阵子,他费了好大劲才睁开眼睛,这时发现旁边多了个人。他仔细一瞧,原来是以前救过自己的那个叫文吉的乞丐,就是那位昔日的文吉乞丐,虚云禅师认出了他。

然后他小声地说:

文吉,这次又多亏你出手相助。

但这家伙却开口说:

我叫殊吉,文吉是我亲哥。

说完,他拿起一碗药,递给了虚云禅师,让对方喝下。

后来,虚云禅师结束了旅行,心里一直惦记着要当面谢谢“文、殊”这两位兄弟,因为是他们救了自己的命。所以,他好几次专程跑到五台山,就是想找到他们两人,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激之情。

但最后找来找去,五台山那边都说没见过这两个人。

后来有一天,虚云禅师碰上个老和尚,他就把自己之前的那些经历都讲给了老和尚听。

老和尚咧开嘴笑了笑,对虚云禅师说:

文吉和殊吉这对兄弟,其实就是文殊菩萨在人间变的两个身份。

经历了这段非凡的历程后,虚云禅师求佛的信念变得更加强烈,他决定把后半生都奉献给传播佛法,视其为自己的使命。

【4.先后受到蒋介石与毛主席的邀请】

到了二十世纪那会儿,中国这块土地上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大变动,到处都因为打仗搞得破烂不堪。

佛教在那个时期遭受了重大打击,好多宝贵的经书都被烧毁了,各地的老寺庙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

但虚云禅师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铁了心要把在中国传承了上千年的佛教文化,好好传给后面的人。

他每到新地方,就会召集那里的和尚一起翻新寺庙,还亲手抄写佛教的经文。

在贵州省贵阳市,有这么一座寺庙,它名叫迎祥寺,但当地人更喜欢称它为“护国寺”,这个称号表达了他们对寺庙的深厚感情。

后来,虚云禅师又回到了鼓山上的那座老寺庙,当上了那里的住持。

他接手管理后,那座古庙风气大变,不再像从前那样有不良习惯。他把庙里的和尚们都整顿了一番,让大家言行举止都规矩起来,还重启了早晚敲钟的老规矩。

另外,虚云禅师还积极推动建造了多处佛堂,并且订立了一系列规矩,要求僧人们务必认真遵守。

在国内,他雷厉风行地推行变革,而在国外,虚云禅师则积极伸出援手,救助那些因战争而饱受折磨的老百姓。

抗战那会儿,虚云禅师真是大方,他把寺庙里存了好久的粮食全拿出来了,还搭了个大棚子施粥。

另外,他动员了周边的医生,依靠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方法,救活了不少人。

虚云和尚后来在他那本《个人经历记录》里头是这样记载的:他说啊,自己经历的那些事儿,真的挺有意思的。在那本书里,他详详细细地写了下来。

我说啊,在这抗日战争的时候,士兵和老百姓都受了不少苦……咱们大伙儿都应该少吃点晚饭,把省下来的粮食和钱捐给国家,用来救济和帮助那些需要的人,大家都一起来支持这个做法。

为了鼓舞中国民众的抗日斗志,虚云禅师特地在重庆主持了一场名为“保卫国家、平息灾祸祈福法会”。

这次法事活动意外地吸引了蒋介石的注意,当他们碰面的时候,他直接就问起了关于中国将来的走向。

虚云禅师没吭声,直接从兜里掏出把剪刀,在纸上咔嚓咔嚓剪出了“十”、“卍”还有“日”这三个图案。

等虚云禅师把剪刀放好后,他才开口说话:

中国以后肯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大变动。

新中国成立后,已经活到了109岁高龄的虚云禅师,仍然致力于传播佛法。尽管年岁已高,但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持续地将佛法的智慧分享给世人。虚云禅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佛法的热爱与执着。他四处奔走,不辞辛劳,只为将这份宝贵的信仰传承下去。在他的努力下,佛法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发扬光大。

1953年,他成了中国佛教协会的名誉头儿,带着全国的和尚们一起支持国家政府。

在给中央的报告里,虚云禅师着重强调,咱们中国的老百姓应该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特别是为了维护僧侣的利益,制定了一套根据僧侣人数来分配土地的管理制度。

说到虚云禅师没接受毛主席邀请这事儿,很可能只是个老百姓口里传的故事。

这事儿发生在毛主席到武汉那会儿。

那时候,毛主席对周总理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感到非常惊讶,周总理就回答说:

主席,我除了研究马列主义,也对佛法有所涉猎。

接着,周总理跟毛主席聊起了虚云禅师的故事,毛主席听完心里挺有感触,就琢磨着请虚云禅师来武汉见个面。

虚云禅师出人意料地婉拒了,他回应道:

自古法王在人之上,若毛泽东欲寻皈依之道,南华或可成为其选择之地。

这件事情后来就在老百姓中间传开了。

仔细琢磨这事儿,里面的猫腻其实挺容易看出来。

以虚云禅师一贯的行事作风来看,他非但不会推辞,反而会高高兴兴地答应下来。

他在北京成立中国佛教协会那会儿,经常能碰到毛主席。

后来,虚云禅师也曾出任过全国政协委员一职,并且有幸得到了与毛主席见面的机会。

后来,虚云禅师短暂地成为中国佛教协会的名誉会长,但在大家的真诚挽留下,他决定不再担任这个职务,悄悄地离开了北京,选择急流勇退。

他老年时在江西云居山的真如寺过上了隐居生活,然后在1959年因为生病去世了,走完了他120岁的人生旅程。

佛教大师虚云长老晚年生活速写:走进文化的大殿堂,瞧瞧佛教界的重量级人物虚云长老晚年的那些事儿。虚云长老,那可是佛教里响当当的人物,到了晚年,他的生活依旧充满了传奇色彩。说起虚云长老的晚年,那是一段平静却又不失深沉的日子。他每天诵经念佛,日子过得简单又有规律。长老的智慧和修为,就像是那经文中的宝藏,越挖越有味道。虽然年岁已高,但虚云长老的精神头儿可一点儿不减。他常常和弟子们一起探讨佛法,那深邃的眼神里,闪烁着对佛法的执着和热爱。他的每一句话,都像是明灯,照亮着弟子们前行的道路。长老的晚年生活,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得乏味。相反,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佛教的精髓。无论是面对生活的琐碎,还是内心的波澜,他都能以一颗平常心,淡然处之。这就是虚云长老的晚年侧影,简单、深沉、却又充满了力量。他的故事,就像是一本厚重的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虚云大师亲自讲述他的生平经历:我从小就出家当了和尚,这是虚云我自己的经历。早年的时候,我四处云游,参访各大名刹古寺,不断学习佛法。我经历过很多的艰难险阻,但内心一直坚定向佛。我也曾在深山老林里苦修,只为求得佛法真谛。岁月流转,我见证了佛教的兴衰起伏,但自己修行的初心从未改变。我走过很多地方,传扬佛法,度化众生,这都是我一生的真实写照。到现在,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我深感佛法的伟大和生命的奇妙。这就是我,虚云,简单而真实的一生。

徐云这个人,真的很了不起。他从小就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长大后,他更是把这份热情投入到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中。他不怕困难,也不怕失败。每当遇到难题,他总是能静下心来,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他的这种坚韧和毅力,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徐云还特别注重学习和成长。他时刻保持着对新知识的渴望,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这种持续的学习态度,让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更让人佩服的是,徐云还非常乐于助人。他总是愿意伸出援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的善良和慷慨,赢得了周围人的尊敬和喜爱。总的来说,徐云就是一个充满热情、坚韧不拔、热爱学习、乐于助人的人。他的故事充满了正能量,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像他一样,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行。

#百家说史品书季#

0 阅读:13
花香入梦来之

花香入梦来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