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咋就能打败项羽呢?他难道就没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当然不是,他其实有不少闪光点,甚至在某些方面比项羽还强。就像下面这三点本事,那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你要是能学到其中一招,那肯定能受益一辈子。
一 刘邦的能屈能伸之道刘邦这个人,很懂得怎么应对各种情况,他有一套自己的处事方法,我们姑且称之为“能屈能伸之道”。在需要低头的时候,刘邦绝不会硬着头皮往上冲。他明白,有时候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这种看似软弱的姿态,实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策略。他不会因为一时的意气之争,而葬送了大局。而当机会来临,需要他挺身而出的时候,刘邦又绝不会含糊。他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展现自己的实力和决心。这种能屈能伸的能力,让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始终能够保持主动,立于不败之地。刘邦的这种处事方法,不仅让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更让他在人际交往中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信任。他知道什么时候该低头,什么时候该抬头,这种智慧和谋略,是他最终能够建立汉朝,成为一代开国皇帝的重要原因。
刘邦真的没啥特别的吗?虽说有些史书把他描述得不太正经,但他可不仅仅会用人哦。其实,刘邦还有好多地方比一般人强,就拿今天咱们要说的这点来说,真不是随便谁都能做到的。
一、别当那个冒尖的,得把局势看明白。
在陈胜吴广还没起义那会儿,刘邦就已经因为违反了秦朝的法律,带着一百来号人,跑到山里当了土匪。不过呢,刘邦这人挺精明,他没傻乎乎地高举反秦的大旗,因为他心里清楚,那时候并不是动手的好时机。他不想当那个第一个站出来挨打的,所以就选了条低调的路子,闷声不响地藏着。
二、遇到得低头的时候,千万别犹豫。
说起鸿门宴,大家都知道那么一回事。根据历史记载,刘邦在当上首领后,就没再对人那么低声下气,那么百依百顺了。他甚至把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财宝、美女,原封不动地送给了项羽,还老老实实地带着十万大军撤出了咸阳。刘邦心里明白,自己根本斗不过项羽。虽然这让他觉得挺憋屈,但刘邦这人能屈能伸,觉得要是命都没了,要那些面子干啥。
三、一旦翻脸,绝不留情,不会心慈手软,更不会优柔寡断。
项羽刚把巴蜀这块地划给刘邦,紧接着又把汉中送给了刘邦。结果项羽一扭头去平定叛乱,刘邦立马抓住机会,占了关中。随后,他又撺掇其他诸侯,一块儿跟项羽对着干。跟项羽谈和之后,刘邦立马就变卦了,火速带兵去攻打项羽的军队,还联合韩信、彭越等人,把项羽的军队团团围住,一点情面都不留,更别提什么道德仁义了。
琢磨琢磨,你就能明白,刘邦这家伙很会拿捏进退。遇到不如意的时候,他能忍气吞声,知道啥时候该低头。等到他有权有势了,那就变得冷酷无情,翻脸比翻书还快。
这就是刘邦的灵活应变之道。
二、管人技巧
要想让别人愿意跟着你干,得有点真本事。看看刘邦这三板斧,你要是掌握了,事业绝对能更上一层楼。到时候,自然有更多厉害的人会来帮你,你也就更了不起了!
刘邦打下江山后,有过一段很到位的说法。他觉得自己能打败项羽,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会用人。
不过,会用人就能让人跟着你吗?为啥人家要跟着那样一个无赖呢?要说用人厉害,历史上有几个能比得上刘邦的,简直屈指可数。刘邦有三个特别关键的用人招数。
一、招揽并留住人才。
比如说张良,这家伙可是韩国的大贵族,以前还搞过刺杀秦始皇的大行动,真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刘邦对张良那是相当崇拜,一见到张良,就琢磨着怎么把他留在自己身边。但张良呢,一门心思想当韩国的国相。刘邦也不死心,开始对张良展开猛烈的情感攻势,用尽各种手段拉拢他。他甚至不惜花大价钱去贿赂张良的老板韩王,就想让张良暂时到自己这边来帮忙,等打下了关中再让他回去给韩王干活。后来项羽把韩王信给宰了,张良这才死心塌地跟着刘邦干了。
刘邦这人有点不拘小节,跟谁相处都挺随便的。但要是和张良在一起,他就变得特别恭敬,总是称呼张良为子房,一点不敢怠慢。刘邦这种会用人、懂尊重的态度,确实挺值得咱们借鉴的。
二、让每个人都发挥所长。每个人都有他们独特的才能和优点,我们应该创造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不管是专业技能还是个人特长,都应该被充分发掘和利用。这样,不仅能让个人得到成长和满足,也能让整个团队或组织更加高效和有活力。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让他们在自己的位置上大展拳脚,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集体贡献力量。
刘邦在挑人方面真的挺在行。他快不行的时候,跟吕后聊起丞相人选,说陈平脑子好使,但一个人扛不起大梁;周勃呢,有股子冲劲儿,敢挑大梁,可脑筋不太转弯。这俩人要是搭伙,以后肯定能干出点名堂。结果,吕后一走,陈平和周勃就联手保住了刘家的天下。刘邦看人的眼光,那叫一个毒辣。陈平这人吧,品德上有点瑕疵,说白了,就是特别会为自己打算,滑头得很,小点子多。周勃呢,从刘邦起家时就跟着,有勇无谋。刘邦把这两个人放一块儿,那真是把他们的长处都用上了。
三、奖惩得宜。在做事时,咱们得讲究个奖惩分明。做得好,那就该给奖励,让大家看到努力是有回报的;做得不好,那也得有个说法,得让人明白错在哪儿,以后得改正。这样一来,大家心里都清楚,啥该做,啥不该做,团队里也就更有秩序,更有干劲了。
刘邦当了皇帝后,头一批只奖赏了身边最铁的哥们儿,像张良、韩信、萧何这些人,加起来也就二十多个。剩下那些没捞到好处的,就开始嘀咕上了,心里头直犯嘀咕,觉得不公平。
后来张良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让他先给那个曾经背叛过他的雍齿封赏。这一招真灵,大伙儿都不再嘀咕了,一个个都安了心,干劲儿更足了,都抢着好好表现。这说明刘邦在奖惩方面确实很公平,也因此更容易让大家心服口服,愿意跟着他干。
刘邦有一套独特的用人方法,讲真,他在用人方面真是个行家。
三 统治之道帝王术,说白了就是统治一个国家的手段和方法。但咱们换个说法,聊聊这统治之道。要想稳住江山,首先得会用人。得把那些有才能的人,都拢到身边来,让他们为自己效力。当然,这些人也不能全信,得时不时敲打敲打,免得他们尾巴翘上天,不听使唤。再来,就是得会玩权谋。什么是权谋?就是得懂得察言观色,看准时机出手。该硬气的时候硬气,该妥协的时候妥协,这样才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有,民心也很重要。老百姓过得好了,自然支持你。要是过得不好,那可就麻烦了,说不定哪天就揭竿而起了。所以,得想办法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还得时不时给他们点小恩小惠,让他们念着你的好。总之,这统治之道啊,就是得会用人、玩权谋、得民心。这三样都做好了,那江山才能坐得稳。
刘邦取胜手段不光明吗?有人总说,刘邦是靠耍心眼、使计谋,才打败了项羽。
那些不懂策略的人会这么想,但其实刘邦这个人相当有领导头脑。他原本只是个普通人,到47岁才开始崭露头角。尽管他在战场上没什么辉煌的战绩,但在处理关键事务上,他比项羽高出好几个档次。咱们简单从三个方面聊聊:
一、人的心思。人的心里头想的东西,真的挺复杂。每个人的心思都像是藏着一个小宇宙,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念头和想法。有时候,这些心思就像天气一样,说变就变,让人捉摸不透。但不管怎样,人心都是肉长的,都有感情,都有喜怒哀乐。只要咱们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就能感受到别人的心思,也能更好地跟别人相处。毕竟,懂人心,才能交心嘛。
别看电视剧里瞎胡扯,项羽那可是真英雄,电视剧就爱搞那些英雄配美女的老套情节。
刘邦和项羽,他俩背景大不同,刘邦是从市井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所以他特别懂底层百姓的需求,也明白旁人的心思。在捉摸人心这块儿,刘邦那真是有一套,能轻易跟大伙打成一片。反观项羽,他贵族出身,这方面就差了点儿。
刘邦进了咸阳城,他保护了咸阳,还定了三条简单的规矩。反观项羽,他也进了咸阳,但他却大开杀戒,四处放火,弄得城里一片混乱,人心惶惶。
二、道德准则。咱们聊聊道德这事儿。道德啊,其实就是说咱们做人做事应该遵循的那些基本规矩。它不像法律那样明文规定,但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一把尺子,衡量着咱们的行为对不对、合不合适。在日常生活中,咱们碰到事儿了,往往会想,这么做对不对得起良心,会不会让人家背后戳脊梁骨。这就是道德在起作用。它引导咱们做正确的事,远离那些会让人心里不安的行为。有了道德准则,咱们的社会才能更和谐。大家都能互相尊重、理解,少了很多矛盾和冲突。就像路上开车,大家都守规矩,不闯红灯、不随意变道,那路不就顺畅多了嘛。所以,道德这事儿挺重要的。咱们每个人都得心里有数,时刻提醒自己,做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这样,咱们的社会才能越来越好,大家才能都过得舒心。
项羽这家伙性格极为强硬,做事全凭自己一念之间,根本不顾及什么道义不道义。就像他杀掉义帝那事儿,直接给了刘邦一个攻击他的由头。刘邦就借着要给义帝讨回公道的名义,把各路诸侯都拉拢过来,一起跟项羽对着杠。这就是刘邦利用形势、壮大自己的手段。
三、远大抱负。人得有个大目标,咱们就叫它“远大抱负”吧。别小看这简单的几个字,它可是咱们人生的指南针,给咱们指方向。有了这个大目标,咱们就知道自己该往哪儿使劲儿,遇到挫折也不容易迷失。生活嘛,总得有个奔头,而这个奔头,就是咱们的远大抱负。有了它,咱们的日子就更有盼头了,干劲儿也更足了。就这么简单,有个大目标,咱们的人生路就能走得更加坚定和踏实。
公元前195年10月,刘邦搞定一切后,没急着回长安,而是往北走,回了好多年没回的沛县,算是荣归故里。一到那儿,刘邦就被家乡的父老兄弟们热烈迎接了。
不少人都觉得,刘邦回老家是为了向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人显摆一下。但仔细琢磨琢磨,可能情况不是这样。刘邦以前当过亭长,差不多就是现在的镇长或乡长,那时候他和大家伙儿关系还挺好的。他还写了首《大风歌》。那时候,刘邦都六十多岁了,身上还带着箭伤,一直没好利索。他突然回故乡,应该是想抒发抒发感情。比如说吧,刘邦起义前说过不少豪言壮语,但这些豪言壮语经常被人笑话。
刘邦回去呢,就是想告诉他们,我刘邦说话算话,当年那些豪言壮语,我可都一一兑现了,这也是他非要回沛县一趟的关键理由。说白了,作为大丈夫,吹点牛没啥可怕的,关键是要能下苦功去实现你吹过的那些牛,到时候,保管人人都会夸你真厉害。
总的来说,从刘邦身上我们能学到不少好东西,可能对我们还挺有帮助的。
订阅我,我每天都会给你带来读历史的心得体会。
刘邦的处世哲学:脸皮得厚,能屈能伸;心肠得硬,能担大事刘邦有个独特的生存法则,那就是他懂得如何灵活地应对各种局面。他明白,有时候得把脸皮放软,就像面团一样,能随意揉捏,不轻易撕破。这种柔软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智慧,让他在逆境中能够保全自己,寻找转机。但同时,刘邦的心肠也够硬。在面对重大抉择或者困难挑战时,他能像砸核桃一样,果断坚决,毫不留情。这种硬朗不是冷酷,而是一种决断力,让他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做出判断,带领团队走出困境。刘邦的这种屈伸术,既包含了对外的灵活应变,也体现了对内的坚定果敢。他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既保持了自己的尊严,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种处世哲学,让他在复杂多变的政治斗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刘邦的用人智慧:掌握这三点,牛人自然来相助,大家都乐意跟着你刘邦在用人上有一套独特的办法。要是你能学会以下这三点,厉害的人才会主动来帮你,大家也都愿意追随你。首先,刘邦懂得识人。他能看出一个人有没有真本事,不只看表面,而是深入去了解。这样的眼光,让他身边聚集了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人。其次,刘邦擅长信任。他一旦觉得某个人可信,就会给予充分的信任,让对方能够放手去做事。这种信任,让手下的人都很感激,也更加卖力地为他效力。最后,刘邦还会分享。他明白,要想让人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就得让对方觉得有利可图。所以,他会把胜利果实和大家分享,让每个人都有好处可得。这样一来,大家自然就乐意一直跟着他了。总的来说,刘邦的用人智慧就是识人、信任和分享。掌握了这三点,你也能像他一样,吸引高手相助,让大家都愿意追随你。
刘邦的借力智慧:心怀凌云壮志,关键是要会瞅准时机,自己往机会堆里钻。刘邦这个人,他心中有着极高的志向,但他明白,光有志向还不够,得懂得怎么顺着形势走。他不会傻乎乎地硬碰硬,而是会瞅准时机,主动往那些能让他大展身手的风口浪尖上靠。这样一来,他就能借着那股子东风,让自己的事业一飞冲天。这就是刘邦的借力智慧,不靠蛮力,只靠巧劲,让自己在历史的洪流中站稳了脚跟。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