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专题90:黎以冲突之起源-教派冲突与黎巴嫩内战

号希罗多 2024-08-22 16:07:17

新闻一:据土耳其安纳多卢通讯社报道,当地时间8月1日晚间,黎巴嫩真主党向以色列北部发射了至少60枚火箭弹。以色列军方的一份声明说,有五枚火箭弹从黎巴嫩进入以色列境内,其中一些被拦截,其余的落在开阔地带,没有人员伤亡报告。黎真主党暂未对这一事件发表评论。报道指出,这是以色列7月30日袭击黎首都贝鲁特南郊,并打死黎真主党高级指挥官舒库尔以来,黎真主党方面对以色列的首次袭击。

新闻二:8月20日,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证实,黎巴嫩真主党导弹部队主要成员侯赛因·阿里·侯赛因在以军的空袭中身亡。

侯赛因·阿里·侯赛因

这是继哈尼亚在伊朗遇刺后什叶派武装对以色列真正的反击,在隐忍的伊朗前面对以色列发出了怒火。

下面我用一个专篇-黎巴嫩往事-三篇文章的篇幅来叙述五次中东战争之后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冲突。

第一篇:起源-教派冲突和黎巴嫩内战

一、黎巴嫩简史

黎巴嫩地区曾经是腓尼基人的家园,就是那个发明腓尼基字母的那个民族。古典时代,黎巴嫩地区长期处于希腊人和罗马人的统治之下。公元395年,黎巴嫩成为东罗马的叙利亚行省,伊斯兰教兴起后,当地人有些被阿拉伯人同化。在1516年,奥斯曼帝国开始统治这里,属于叙利亚行省。16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在黎巴嫩山区设立埃米尔封邑,成为了近代黎巴嫩国家的前身。

黎巴嫩地图

1849年,法国通过与奥斯曼帝国签署协议,黎巴嫩山区北部置于法国保护之下。一战后根据《塞克斯-皮科》协定,叙利亚和黎巴嫩归法国委任统治。1919年4月,黎巴嫩地方行政会议宣布黎巴嫩独立,同年11月,法国宣布支持黎巴嫩脱离叙利亚。期间仍处于法国委任统治阶段。直到1926年,黎巴嫩议会通过宪法草案,黎巴嫩共和国成立,1936年,法国承认黎巴嫩共和国地位。

二、教派镶嵌的国家

由于黎巴嫩的地缘和历史,造成了黎巴嫩成为一个教派镶嵌的国家。黎巴嫩山区是马龙派基督徒和德鲁兹派穆斯林共同的家园,共和国刚成立那会儿,人口比例如下:

根据1932年的统计,在黎巴嫩共和国的总人口中,基督徒约占 52%,穆斯林约占48%,其中29%属于马龙派,22%属于逊尼派,19%属于什叶派,10%属于希腊东正教,7%属于德鲁兹派,6%属于希腊天主教。

马龙派基督徒主要分布在黎巴嫩山区的中部和北部以及贝鲁特东区,逊尼派穆斯林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的黎波里和西顿以及贝鲁特西区,什叶派穆斯林主要分布在贝卡谷地以及利塔尼河流域,德鲁兹派主要分布在黎巴嫩山区南部山区。

三、黎巴嫩的政党政治与教派政治

黎巴嫩是最早建立共和政体的阿拉伯国家。不同的教派,教派内部的聚合性与教派之间的排异性是黎巴嫩社会的出特征。另一方面,黎巴嫩长期实行多党制的政治制度,教派林立的社会结构‬则是制约政党政治的重要因素。

黎巴嫩主要政党:

马龙派政党国家集团和宪政集团始建于法国委任统治时期,战后长期活于黎巴嫩的政治舞台。

社会进步党始建于 1949年,系德鲁兹派政党,领导人是卡迈勒•琼布拉特,反对西方殖民主义,支持纳赛尔主义和巴勒斯坦解事业,主张改善教育、医疗、住房和就业环境,倡导公共领域的国有化,具有目显的世俗色彩和左翼倾向。

国家自由党始建于50年代末,系马龙派政党,领导人是卡米勒•查蒙,持相对中立的外交立场,倡导自由经济,代表马龙派上层的利益。

长枪党始建于1936年,亦属马龙派政党,领导人是皮埃下•杰马耶勒,持亲西方的立场,反对阿拉伯民族主义,主张抵制叙利亚的影自和干预,强调黎巴嫩国家利益高于阿拉伯民族利益的原则,代表马龙派中下层的利益。

阿拉伯民族运动始建于1960年,系逊尼派政党,具有泛阿拉伯主义的浓厚色彩,持亲埃及的立场,强调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领导地位。

民族党系希腊东正教徒安吞 •萨阿德于 1932年创建的政党,主张实现黎巴嫩叙利亚的合并,具有世俗色彩和暴力倾向,战后初期一度活跃于黎巴嫩的治舞台,40年代末遭到取缔,长期处于非法地位。

黎巴嫩共产党始建于1924年,成员来自什叶派、逊尼派、德鲁兹派穆斯林以及基督徒,与民族党同够巴嫩最重要的世俗政党,法国委任统治时期系叙利亚共产党的分支组织,处于非法状态,1944年起脱离叙利亚共产党,1948年遭到黎巴嫩官方的取缔,1970 年恢复合法地位。

自1947年,黎巴嫩举行独立后的首次选举以来,黎巴嫩政坛一直维持着马龙派当总统、逊尼派当总理、什叶派当议长,总之走马灯一样,政坛很乱,呈现一种战后黎巴嫩政治生活的突出现象,是教派势力的膨胀、国家权力的软弱和社会局势的长期动荡。这种脆弱的国内政治格局和力量对比平衡就为教派冲突和内战埋下了伏笔。

四、教派冲突

黎巴嫩位于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以色列和叙利亚的战争冲突深刻影响了黎巴嫩的历史进程,尤其巴勒斯坦难民的涌入极大的改变的国内教派之间的力量对比,沉重扰乱了黎巴嫩的安定生活。

70年代,黎巴嫩境内巴难民达到37万人,成为黎巴嫩国内举足轻重的社会群体和政治势力。叙利亚、约旦和黎巴嫩是接受巴难民最多的国家。叙利亚的巴难民长期处于政府的强力管控之下;约旦在1970年驱逐了巴解组织,平息了难民的暴乱,而黎巴嫩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府和军队,无法约束巴难民和巴解武装分子。

在1948年-1973年,黎巴嫩政府持中立立场,是以色列周边国家中唯一没有卷入阿以战争的阿拉伯国家。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后,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难民营成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军事训练营地。

自1968年起,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将黎巴嫩南部作为军事基地,袭击黎以边境以色列一方的目标,引发以色列对黎巴嫩的军事报复,导致黎以之间的紧张状态。

就这样,黎巴嫩的好日子就来了。

巴勒斯坦难民大都属于逊尼派,巴难民的涌入和巴武装组织的建立,导致了黎巴嫩国内政治平衡被打破,加剧了基督徒与穆斯林之间的矛盾。国内政治派别对巴难民的态度使黎巴嫩国内势力发生了分裂和对立:黎巴嫩的基督徒大都主张对巴勒斯坦难民和巴解武装采取强硬的政策,限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黎巴嫩境内的活动,包括逊尼派和什叶派以及德鲁兹派在内的穆斯林则普遍同情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1968年,黎巴嫩政府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签署开罗协议,黎巴嫩政府承巴勒斯坦难民在黎巴嫩境内享有自治的地位。此后,巴勒斯坦难民营俨然成为黎巴嫩境内的国中之国,参与黎巴嫩国内的教派冲突,尤其是与马龙派长期处于对立状态,进而改变黎巴嫩国内基督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力量对比。

1969年,马龙派主导的黎巴嫩安全部队与卡迈勒•琼布拉特领导的德鲁兹派激进势力以及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发生流血冲突。在随后举行的开罗会议上,马龙派与德鲁兹派达成妥协,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承诺停止干预黎巴嫩内部事务。

1970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从安曼迁至贝鲁特,巴解武装从约旦移入黎巴嫩境内,黎巴嫩南部的黎以边境地带成为巴解武装攻击以色列的主要据点,黎巴嫩南部的什叶派和德鲁兹派则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治盟友。

至1974年,黎巴嫩境内的巴解武装达到1万人的规模。巴解武与皮埃尔•杰马耶勒领导的马龙派军事组织长枪党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黎巴嫩濒临内战的边缘。

五、内战爆发

1975年4月13日,一辆客车在贝鲁特东区遭到袭击,28名乘客被杀,其中大都是巴勒斯坦人。马龙派长枪党宣布对此事负责,引发巴解武装与马龙派长枪党之间的暴力冲突。德鲁兹派民兵公开支持巴解武装,黎巴嫩内战爆发。

黎巴嫩内战

1976年1月,长枪党民兵进攻贝鲁特郊区的巴解组织营地受挫,被迫退守北部山区。与此同时,黎巴嫩政府军出现分裂,逊尼派将领艾哈迈德•哈提卜宣布成立阿拉伯黎巴嫩军,支持黎巴嫩民族运动,进而卷入穆斯林与基督徒的内战。1976年5月,叙利亚军队进入黎巴嫩,支持总统苏菜曼•弗朗基耶、马龙派武装和黎巴嫩阵线,攻击德鲁兹派民兵以及巴解武装,黎巴嫩内战的形势急转直下。

本文完。

参考资料:1、哈全安《中东史》

0 阅读:9
号希罗多

号希罗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