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间段,这期间我国很多地区都会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大地呈现出一片骄阳似火的现象。
入伏后,由于气温升高很多人会出现身体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现象,因此三伏天在古代又被人们称为“苦夏”。在“五行”中,春天属“木”,夏天属“火”,秋天属“金”,冬天属“水”,而长夏(三伏天)属土,表示庄稼走向成熟,因此三伏天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间段。
《诗经》中有句诗句叫:“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就是农历七月阳气开始下降,而到了农历九月天气就转凉变冷了,此时妇女要开始缝制寒衣。我国历史上就出现过“超级三伏天”,古人称之为“热灾”,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在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这年史书记载“土石皆焦,室内器具俱热,人多热死”,天气热得像要吃人的老虎,当时法国传教士在北京也写道:“北京的老人称,从未见过像1743年7月这样的高温”。根据我国古代气候研究室专家换算,乾隆八年7月20日到25日北京近郊下午的最高气温都超过了40℃,其中7月24日下午的最高气温达到了骇人听闻的44.4℃。
人们都比较喜欢凉爽的天气,都害怕炎热的三伏天,那么今年什么时候入伏?伏天总共有几天?
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出炉了三伏天分为头伏、中伏、末伏,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因此整个三伏天要么是30天、要么是40天。
老话说“夏至三庚数头头,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说的就是从夏至日这天开始,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时间,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就是入中伏的时间,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就是入末伏的时间。
三伏的开始时间由庚日来决定,由于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每年几乎都不一样,因此每年入伏的时间几乎都不一样,但是整体来看,三伏天一般都在小暑和处暑之间。由于庚日出现的早晚不一样,这就会影响中伏的时间长短,因此有的年份三伏天有30天,而有的年份三伏天有40天。
我们只要了解什么是“庚日”,那么三伏天的计算就很简单。我国用“干支历”来记录年、月、日、时,干支纪日用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成60个组合来记日子,凡是有“庚”字的日子就叫“庚日”,就比如庚子日、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等。聪明的小伙伴不难发现,由于天干有10个,因此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因此头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
2023年6月21日夏至,这天恰逢“庚戌日”,因此往后推迟30天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对应的时间为7月11日(庚午日),这天就是入伏的时间。7月11日再往后推迟10天为7月21日(庚辰日),这天是入中伏的时间。2023年8月8日立秋,这天是“戊戌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在8月10日(庚子日),这天就是入末伏的时间,头伏和末伏之间这段时间就是中伏。
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
头伏时间: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中伏时间: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末伏时间: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今年7月11入伏,三伏天总共40天,属于超长版三伏天,因此我们要提前注意防暑。由于今年夏至日属于“庚日”,因此今年入伏的时间会比较早。
为什么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主要有2大原因:一是因为夏至后虽然白昼时间在缩短,但是白天依然长于黑夜,地面的热量还会不断累积;二是因为三伏天空气比较潮湿,而水的比热容比较大,潮湿的空气能够不断吸收热量,因此在三伏天我们会有“上蒸下煮”的感觉。
今天夏天很热,为了大家能够“安然度夏”,下面5个禁忌不能犯1、忌不开窗通风。三伏天气温闷热,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会增加人体对热量的感知,人容易引起中暑。
2、忌空调对着吹。炎热的三伏天很多人会选择吹空调来降温,但是三伏天忌讳空调对着吹,人体处于炎热的环境中,如果突然受到强烈的冷空气刺激,那么就会使血管快速收缩,容易引起头痛、乏力、胸闷等不适感。
3、忌大口急喝水。三伏天人们容易出汗,血液会变得粘稠,如果在大量出汗后大口急喝水,那么人体的血液会快速倍稀释,这会导致人体的心脏负担加大。夏天人体大量出汗后,我们宜少量多次补水。
4、忌冲冷水澡。三伏天洗冷水澡会使体温急剧下降,如果体温调节不及时,那么人体的抵抗力就会降低;其次,三伏天人的皮肤容易分泌油脂,洗冷水澡会使皮肤迅速收缩,导致皮肤油脂无法顺利排出,进而引发皮肤问题。
5、忌不重视防“湿”。三伏天的气候特征是湿热蒸腾,而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再加上三伏天人们喜欢食用冷饮、寒凉食物,很容量导致湿气入体,因此我们平常可以多食用冬瓜、薏仁、苦瓜等食物,忌讳吃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
总结,今年是超长版三伏天,伏天总共持续40天,因此我们要提前做好防暑准备。
40天[笑着哭]电费要几千[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