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农村老汉要摸军博馆文物被制止,嚎啕大哭:这是我背回来的

曦言说人间 2024-12-22 03:56:55

1976年,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

在这些普通游客中,一位衣着简朴的老农显得格外特别。

他停留在一台黑色的老式手摇发电机前久久不动,随后,老人伸出手似乎是想摸一下那台发电机。

但当他颤抖着伸出手,想触碰这件展品时,却被工作人员进行了制止。

这一幕,让本来安静的他突然情绪失控,他红着眼眶失声痛哭:“你们知道吗?这是我背回来的啊!它是我的命啊!”

这短短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不已,更无比好奇,这位老人究竟是谁?他和这件文物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红军英雄

1932年的江西于都县,还是一片贫瘠的红土地。

彼时,20多岁的谢宝金正在矿山,扛着重达百斤的矿石,脚步沉稳地向前迈着。

他是村里出了名的“壮汉”,足足有一米九的个头,一身结实的肌肉,看上去如同一头蛮牛。

另外,在这个贫穷的小村子里,谢宝金是少有的“能人”,哪怕日子苦,他靠着力气从矿场赚些工钱,勉强养活妻子和三个孩子。

但这样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随着红军的出现,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某日,一位身着深色长衫的男子找到了他,男子姓毛,开门见山地问:“谢宝金,愿意跟我们干一番事业吗?”

谢宝金听说这位毛姓男子是红军的人,眼里立刻泛起光芒,他虽然没有文化,但早听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老百姓争口气的。

他几乎没犹豫就答应了:“愿意!我就想干点有意义的事!”

那一年,他36岁,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但他仍然一头扎进了红军的大队伍里,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谢宝金的第一份任务,是被分配到军委情报部,负责手摇发电机的管理和操作。

那台发电机并不起眼,也并不算庞大,却沉重得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足足有一百多斤重。

但这个铁疙瘩对整个部队来说却意义重大,它是红军通信的重要工具,是毛主席和各部队之间传递作战指令的关键纽带。

可以说,这台发电机一旦损毁,整个红军的战略指挥系统就会陷入瘫痪。

“老谢,这东西比你的命还重要!”发电机交接时,首长郑重地嘱咐道。

此后,谢宝金便与这台发电机形影不离,每次搬动机器时,他都会小心翼翼地用厚布和防水油布包好,用绳子紧紧捆住,背在肩上。

长征开始后,红军队伍一路向西北挺进,那时的谢宝金虽然年过三十,但体格硬朗。

无论是山间小路,还是泥泞洼地,他都能稳稳地扛着发电机。

只是,长征的残酷性,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战争的硝烟、敌军的追击、自然的险阻,步步都是危机。

最凶险的一战发生在湘江上游,红军与敌军正面交锋,谢宝金背着发电机,冲在队伍中间。

敌人的轰炸机在空中掠过,投下的炸弹和子弹让身边的战友接连倒下,可他始终咬紧牙关,弯腰护住身后的发电机,继续向前奔跑。

湘江战役后,整个加强连的伤亡极其惨重,起初负责护送发电机的128名战士,到最后只剩下了寥寥几人。

长征路上

接下来的路途更加险恶,泥泞的地面让每个人都举步维艰。

为了减轻发电机对地面的压力,谢宝金灵机一动,招呼大家砍了几根黄竹,制作成一个简易竹排。

他将发电机绑在竹排上,自己拖着竹排在草地上行走,尽管这样的方法让前进的速度慢了下来,但却极大地减少了发电机陷入泥潭的风险。

一次,谢宝金刚踏出一步,脚底一滑,整个人陷入沼泽之中,泥水立刻没到了他的腰间。

他死死抓住竹排的绳索,喊道:“快!把发电机拉走!”

战友们七手八脚将竹排拖离危险区域,而谢宝金则凭着一股蛮力挣扎着从泥潭中拔了出来,全身湿透,却丝毫没有松手。

过草地后,队伍紧接着迎来了雪山的挑战,刺骨的寒风让他们的每一步都艰难无比。

但更难的是,前方的雪山小路更为陡峭,山间窄道仅容一人通过,而发电机太宽,根本无法抬着通过。

谢宝金沉默了一会儿,忽然开口:“把发电机放我背上,我一个人扛过去。”

战友们看着他冻得通红的脸和颤抖的双手,纷纷劝阻:“老谢,这路太难走了,你一个人怎么可能扛得住?”

他却固执地摇头,把发电机绑在自己的肩上,用布条加固好。

背着发电机翻越雪山的那一幕,许多人一辈子都忘不了,谢宝金咬紧牙关,弓着背一步步往上攀爬。

陡峭的山坡上,他每一步都深深陷入雪地中,有时甚至是手脚并用地爬行,他的背已经被发电机压得弯成了弓形,手上磨出的血泡和肩膀上勒出的红痕清晰可见。

但他始终没有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他只是默默向前,步履坚定得仿佛能撼动整个山峰。

终于,当红军顺利到达雪山另一侧时,谢宝金的身体几乎被汗水和寒风冻成了冰块。

战友们将发电机从他肩膀上解下时,发现他的背部早已磨破,鲜血染透了衣服。

他却只是笑了笑,用冻得发青的手轻轻拍了拍发电机:“终于带你出来了。”

无名英雄

长征结束后,解放战争随之胜利,这让满目疮痍的大地终于迎来了新生。

彼时,不少红军的英雄们也都陆续脱下戎装,回到了家乡,在这些默默无闻的退伍军人中,谢宝金无疑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身影。

1952年,回到江西于都的那一天,谢宝金提着一个简单的布包,走进了家门。

他的步伐依旧稳健,肩膀却不再如当年般挺拔,几十年的战斗生活,尤其是长征途中重物的负担,让他的脊背微微弯曲。

他的妻子和孩子们早已在门口迎接,看到他归来,眼中充满了喜悦。

只是这样的团聚并没有持续太久,谢宝金被分配到了当地的废品收购站,那里空气中弥漫着腐臭气味,夏天,苍蝇更是几乎令人难以忍受。

而谢宝金,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开始了自己的“新战斗”。

他并非没有机会离开这样的生活,一次,总参的一位老领导来看望他,见他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深深叹了口气,说:“老谢,你可以向组织申请些帮助,国家一定会照顾你的。”

可谢宝金却拒绝了。

谢宝金对自己“小气”,对乡亲们却从不吝啬,他看到村里的一条溪河经常阻碍村民劳作、学生上学,于是主动带头捐钱,还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大家一起修建了一座木桥。

那座桥修好了以后,不知为乡亲们省了多少路,不过,他这样的性格却偶尔让家人有些埋怨。

妻子看到他总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心里难免有些不快:“你总说公家的事重要,可咱们家呢?你什么时候把家里的事放在心上?”

面对妻子的抱怨,谢宝金只是憨厚地说,公家是大家,自家是小家,小家可以等,大家不能等。

随着年岁渐长,谢宝金的身体每况愈下,特别是年轻时落下的肺病时常发作,让他时不时咳得喘不过气来。

他的侄子担忧不已,便决定带他去北京看病。

动情一幕

1976年,谢宝金已年过七旬的老人,他也借着看病的机会,第一次走进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大门。

博物馆里陈列着各种革命文物,从枪支弹药到旗帜电报,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

谢宝金和侄子谢林贵随着人流慢慢向前走着,但他走到一台陈旧的手摇发电机前,他的脚步突然停住了。

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脸上泛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像是震惊,又像是久别重逢的欣喜。随后,他情不自禁的伸出手,想要触碰那台发电机。

不料,一位讲解员走了过来,面带歉意地说道:“老人家,这里的文物不允许触碰,您如果有需要可以站远一点看看。”

这句话却像一根刺扎进谢宝金的心里,此时,他已经泪流满面。

“你知道我为什么想摸它吗?这不是普通的文物,这是我用命换回来的!我背着它走过沼泽,翻过雪山,多少战友为了保护它牺牲了……它不是一个机器,它是我们的命,是我们的希望啊!”

随后,他弯下腰,扑在玻璃柜上,像个孩子般失声痛哭起来。

这一刻,整个博物馆似乎安静了下来,游客们停下脚步,围在展柜旁,脸上写满了疑惑、惊讶和敬意。

讲解员呆住了,他完全没有料到,这样一个穿着普通的老人,竟然会和展柜里的发电机有这样深厚的渊源。

这一天的谢宝金成了博物馆里最特别的存在,工作人员为他泡了一杯热茶,陪他坐了一会儿,而他却始终不愿离开。

他就这样坐在发电机的玻璃柜前,久久凝视着它,仿佛要将这些年的别离和思念一次性倾诉完。

侄子谢林贵在一旁看着伯父,眼里满是敬佩和心疼。

后来,这段发电机与谢宝金的故事,被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整理成文字,添在了展柜旁的说明里。

每当有人驻足观看时,总会有人低声感叹:“这样平凡的老人,竟然有如此伟大的经历。”

这一天,不仅仅是谢宝金和发电机的重逢,更是历史与现实的相遇,是过去的英雄精神在现代的延续。

而谢宝金的眼泪,也告诉了每一个人:长征的精神,早已融进了这片土地,融进了这位老人的生命中。

0 阅读:22

曦言说人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