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进入南京,不久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
此后,到1864年7月19日,一共11年。
11年间,只有1860年5月到1862年5月这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里,天京城是相对安全的。
其余时间,天京长期被敌人进攻!
要知道,这11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出现过几次高潮,在外面打得热火朝天的。
既然如此,为何太平天国还长期让敌人围着自己的都城呢?太平天国的心就这么大吗?
第一次被围:1853年3月-1856年6月。1853年3月,太平军打下了南京。
仅仅10余日后,从广西一直就和太平军纠缠的清军追到城下,建立了江南大营;不久,另一支清军又建立了江北大营。
由此,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开始了对天京的围攻。
当时,天京城内的太平军有50万众,但太平军却长时间无意于直接解围,而是分兵北伐、西征。
直到1856年6月,太平军连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此次围攻才告一段落。
我们知道,1853年3月-1856年6月,是太平天国发展形势最好的三年:太平军北伐一度打到天津,威胁着北京;太平军西征则数次打下武昌,夺取了长江中游大片地区。
既然如此,为什么天京城外的围攻的清军,你太平军长期不去解决呢?
第一次被长期围攻之因:争取战略主动这一次长期被围,可说是太平天国主动做出的战略选择。
当时,天京城内的太平军号有50万,但其实能战之士不过10来万;城外的清军两个大营也有6、7万,太平军兵力优势并不明显。
而且,双方皆各据险要,易守难攻。双方皆能以劣势兵力抗衡敌人。
所以,太平军急切之间,很难歼灭城外之敌;而敌人也事实上并不具备真正威胁天京的能力。
当时太平天国地盘不过天京、扬州、镇江三城,大清却依然掌握了全国,因此,如果一时解决不了城外之敌,双方陷入消耗战,太平天国就将陷入绝对被动!
这个情况下,太平天国决心采取“分兵攻守”的战略:即留下部分兵力防守,分兵打到外线去,以争取战略主动。
因此,太平军留下部分兵力缩短战线,坚守三城,另分兵进行北伐、西征。
北伐虽然失败,但打乱了大清在北方的统治,使敌人不但不能再从战略后方抽兵支援天京围攻战,反而要从江北、江南大营抽调兵力回援北方。
西征则取得了更大的胜利,不但像北伐一样,使敌人不能再增强江南、江北大营,还要抽兵去支援,更重要的是:太平军西征夺取了安徽、江西、湖北许多地区,扩大了疆域,增加了兵力、物资,壮大了实力。
如此,到了1856年,当杨秀清洞察到城外情况的变化,从西征前线和皖北地区调集兵力,集中对已经被削弱的江北、江南大营展开连续攻势,一举破围!
此时,太平天国不但解了天京之围,在长江中游又占据了大片地区,发展势头极佳,迎来了鼎盛时期。
可以说,太平天国打出的这个鼎盛局面,与太平军以天京为“诱饵”牵制敌野战精锐是分不开的。
遗憾的是,接下来的天京事变,使这一有利形势戛然而止。
很快,天京,再次被围。
第二次被围:1857年一月-1860年五月在打破江南大营后,太平军本可以趁胜追击,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
但是,先是杨秀清让韦昌辉、石达开分往江西、湖北,只留下秦日纲继续在该方向作战,东征兵力减弱,然后是秦日纲卷入天京事变,因此,太平军没有给该方向只敌歼灭性打击,江北、江南大营虽破,但其有生力量仍在。
因此,趁着天京事变的时机,敌人卷土重来,再次对天京展开攻势。
在天京外围的拉锯战中,镇江、瓜州等地相继失守。
到1858年4月,敌人再次围攻天京,天京的形势比之前第一次围攻时更为严峻:补给线唯有九袱洲、七里洲水路断续沟通,还不断受到清军水师威胁,形势一度是危如累卵。
石达开、李秀成,多次组织作战,企图打开局面,皆未成功。
直到1860年五月,李秀成、陈玉成等人集中兵力,才连破江北、江南大营,再次解围!
第二次长期被围之因:动荡这个阶段,围攻天京的仍然是大清的绿营。该有的弊病依然存在,力量并没有得到实质增强。
而太平天国虽然在天京事变中伤了元气,但其实力依然是比较雄厚的,虽然对付湘军稍显吃力,但对付绿营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但是,这一次,仍然让敌人围了2、3年,数次解围失败,甚至一度陷入极度危险之中。
而这一次,可就不是太平军主动为之了,而是因为局势,尤其指挥系统的动荡。
石达开辅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一度缓解了局势。
但随即,石达开出走了···
随后,李秀成被推来主持天京军政事务。
李秀成一来,就提出了通过出京组织战略运动来解围的思路。
但是,当时的李秀成手中并没有强大兵团,他的意图长期无法达到效果。
直到1859年,太平军在斗争中形成了新的指挥系统,这一问题才得以解决。
在斗争中,众将通会商形成统一的作战计划,报奏天王批准后,统一实施。
于是,太平军形成了以李秀成为主要策划者,以陈玉成为兵团主力,杨辅清、韦志俊、李世贤集体参加行动的作战指挥系统。
如此,在李秀成的策划下,各军分头行动,通过对空虚而富庶的浙江等地实施战略运动,直接威胁江南大营后路,使敌人不断分兵···随即,在敌人不断分兵后,太平军集结主力,迅雷不及掩耳地摧毁了江南大营,并各个击破分散的敌人,一举解围!
实际上,无论是总体兵力,还是指挥官的能力,太平军在1857年时就具备这样行动的能力。
之所以拖延数年才得以实施,关键是天京事变后,高层剧烈动荡,太平军新的指挥系统尚未形成。
而这一胜利,也表明了两点。
1、即便在天京事变后,只要太平军能保持团结一致,他们仍然可能推动事业继续发展;
2、大清绿营确实不可用了。江南大营的清军,是绿营精华所在,经此覆灭,再无可用。此后,要平定太平军,大清唯依靠湘军、淮军了···
第三次被围:1862年5月-1864年7月19日第二次解天京之围后,天京安稳了2年。
2年间,太平军东征苏浙,打下了大片富庶之地,也基本上摧毁了东线敌人的威胁。
只是,在西线,湘军攻取了安庆,并从西面开始进犯天京了!
1862年春,在打下安庆不久,在陈玉成尚在庐州坚持的时候,湘军就开始了对天京的进攻。
1862年5月底,湘军曾国荃部抵达天京城外,开始了对天京的进攻。
在此后的2年中,太平军多次组织了解围作战,皆以失败告终。
2年后,1864年7月19日,天京沦陷。
第三次被长期围攻之因:大势这一次,天京又被围了2年多,并最终沦陷了。
安庆失守后,形势已经极端不利。
但是,从实力对比的角度来说,湘军也并不具备立刻围攻天京的条件。
毕竟,李秀成们在江苏、浙江打下了大片地区,虽然耽误了上游安庆等地的安全,但是,实力毕竟得到了较大的增强。
因此,无论是兵力上,还是物资上,太平军不但具有抵抗之力,甚至还具备了相当的优势。
然而,2年多的时间里,尝试了各种办法,却依然是一筹莫展。
1、直接解围失利。
战役一开始,其实湘军是犯了错误的。
曾国藩用兵素来谨慎,本意是“先清后路,但是,曾国荃杀疯了,一路直扑天京。
所以,曾国荃刚抵达天京城下时,只有18营9000人,而其余各路则因各种原因无法支援曾国荃,曾国荃已算是一支孤军。
此时,如果太平军果断集中兵力,完全有条件驱逐,甚至歼灭这支孤军。
然而,太平天国高层的分歧,却使他们丧失了最有利的机会。
当时,李秀成有意“以江浙为家”,只增加兵员、物资给天京,以加强天京的防御力量,自率主力在外实施战略运动,等到2年后,敌人久顿坚城不能坚持时,再挥师来解围。
显然,李秀成是企图延续当年杨秀清的策略,但是,洪秀全坚决反对,强令李秀成来直接解围!
于是,两个月后,李秀成姗姗来迟,而曾国荃已经在城外构筑了坚固工事。
随后,雨花台,李秀成督师30万与曾国荃血战46日,不胜,撤退了!
如此大优势,直接解围为何打不开局面?
不是太平军不能打!
此战,湘军被打死5000余人,曾国荃也受了伤;而太平军呢,伤亡也不到万人···
也就是说,从双方战损比例上看,处于进攻方的太平军是没有吃什么亏的。
只是···30万人,血战46日,伤亡不到万人就退兵···说到底,还是统帅不愿意死拼!
而另一方面,太平天国原本囤粮备战的计划,因为洪秀全两个哥哥的破坏而未实现,太平军也就缺粮,难以在天京城外长期作战了···
总之,战场指挥官不肯出死力,后方又贪婪愚蠢地破坏,这个仗打得赢才算怪了!
直接解围,失利了,而且随着敌人实力的增强,即便再组织一次,可能也好不到哪里去!
2、进北攻南。
于是,洪秀全又企图采取“进北攻南”之策,也就是通过在外围运动,迫使敌人削弱攻城力量,甚至退兵。
这还是当初二破江南大营的那一套!延用太平军擅长的“围魏救赵”故智。
然而,整天就是一招“围魏救赵”,当敌人是傻的吗?
因此,在敌人坚壁清野之下,李秀成30万大军出去后辗转多地,缺粮,返回了···在返回途中,在九袱洲,遭到了毁灭性打击,30万人,只回去2万,几乎是全军覆灭。
如此,外围运动解围,也就失败了!
3、沦陷。
此后,天京继续被围,但洪秀全和李秀成已经一筹莫展的。
唯一的争议是:要不要“让城别走”。
也就是:天京,实在是保不住了。
然而,洪秀全拒绝了“让城别走”。
如此,围困加剧,太平军既无解围之法,又无坚守之粮。
这一情况下,太平军能再守1年多,已经是奇迹了。
1864年6月1日,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洪秀全带头吃“吗哪”中毒而死;1864年7月19日,天京沦陷。
总之,这次被围2年而沦陷,是因为太平天国气数已尽!
就兵力论,太平军看起来还很强,但是,里面已经烂透了。
一个完全陷入宗教幻想不能自拔的天王,一个虽然忠诚但又怀私心的统帅,一群各怀心思的将领··
都城,是一个政权的统治中心。
当统治中心受到威胁时,领导人的表现,最能反映一个领导人的素质。
天京第一次被围时,太平军不急于直接解围,而是着眼全局,果断打到外线,推动斗争形势的发展,这反映出当时太平天国领导集团是一个有着勃勃雄心和毒辣眼光的团队。
天京第二次被围时,太平军多次解围失利,但探索出新的领导体系后,集中力量,一举解围,这反映出当时太平天国领导层仍有着重建辉煌的决心,太平天国将士仍然有着不折不挠的生命力。
天京第三次被围时,太平军则一团乱来,直接解围则各怀鬼胎、人心不一;打到外线去则是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一厢情愿孤注一掷···最后各种探索失败后,又沉迷迷信,贪图安逸,结果···只有覆灭···这反映出太平天国领导层此时已经烂透了!
几十年后,我们的领导集体也面临过危险。
当有将军建议留下来包围领导集体时,领导说:“你们那里打得越好,我这里越安全”!
身处危险,仍然能保持冷静,着眼全局!这,才是真正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