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那一场难忘的祈雨

边地星 2024-07-11 10:06:37

黄土高原,苍茫辽阔,十年九旱,靠天吃饭。自古以来干旱少雨的一方土地,一切充满了原始的雄浑与苍茫,在以农业为基础的旧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只能靠天吃饭,当庄稼长到农历六月底,七月初之际,果实正在形成,正是急需雨水灌溉的关键时刻,但却往往干旱少雨,人们急切期盼甘霖降临大地,滋润干渴的庄稼,于是就形成了向圣母娘娘和龙王爷爷求雨的传统习俗。

祈雨既要烧香磕头,还要唱大戏,传说龙王爷是道教神祇之一,这源于古代龙神崇拜和信仰。“龙王爷”被认为是掌管海洋中的所有生灵,以及在人间司风管雨的神灵,因此在水灾和旱灾多发的地区,常被祭拜,并且崇拜有加。在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一带,龙王就是雨神,祭拜龙王,可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圣母邑姜出生于农历七月初二,邑姜传说为周武王之妻、姜太公之女、晋始祖唐叔虞之母。史载“农历七月初二为圣母诞辰日”,人们为了纪念她,故在七月初二烧香祭拜,搭台唱戏。不过十里不同俗,一个村庄有一个村庄的祈雨日子,有的是选择武圣关羽、关老爷磨刀日“五月十三”,有的是在台骀纪念日“五月十八”,有的选择圣母诞辰日“七月初二”……有的村庄请龙王爷爷,有的村庄请圣母娘娘。

骄阳似火,土地干渴,人们自然心急如焚。我的脑海里浮现出高原上干渴的玉米,蔫了的山药,以及饥渴的牛羊,唉声叹气的老农。所有的庄稼已经奄奄一息,半死不活。出于无奈,人们就开始延续老辈们传承下来的祭祀活动——祈雨。在生产力低下的旧社会,防旱技术、技能远远落后,人们出于无奈,只能求助于神灵,这是黄土高原农民面对大旱,即将颗粒无收时的一种心灵寄托,更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和向往。

祈雨首先要请神灵,村民自发组织,往往是一呼百应,打着彩旗的小孩,敲着锣鼓的青年,抬着轿子的壮年,年老者往往充当指挥。浩浩荡荡前往神灵所在的庙宇“请神”,请神离不了唱戏,人们敬神唱戏,为的是求雨,期盼庄稼喜获丰收。请回的圣母娘娘、龙王爷爷要高高供奉在戏台对面的庙里,敬神戏也就开唱了。

古老而热烈的庙会,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时刻,在外游子回归故乡,嫁出去的姑娘回到娘家,亲戚朋友再次相聚,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大街上就会搭起的临时店面和商铺,一个紧挨一个,集市上人挨人,人挤人,叫卖声此起彼伏,货品琳琅满目。这个传统的盛大庙会,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周边二十几个村庄,五六个乡、镇的上万百姓前来赶会。

开戏当天要领羊,就是将一头山羊羯子献给圣母娘娘或龙王爷爷,老者将事先准备好的山羊牵到神像面前,众人焚香下跪,念念有词,祈求保佑,风调雨顺,然后将一瓢凉水顺着羊的脊梁骨浇下,羊受凉就会抖动身体,水花飞溅,老者就会说,圣母娘娘(或老龙爷爷)领了羊了,愿意给我们这地方降雨。如果一次不行,再来第二次,直到领了为止。说“领羊”是一种迷信活动,但它有着积极的意义,即通过“领羊”这一形式,将众乡民期盼一场好雨的迫切心情展露无遗,期望一年风调雨顺,有个好的年景。

古时候祈雨场面浩大,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敲锣打鼓,焚香磕头,献上贡品。老“善友”(经营神灵的年老者,因为友善出名,故而得名)最为心诚,当求雨不灵时,他总会出马,赤脚行走,身负荆棘,甚至将香火焚烧在手臂上,纵然烫伤,也在所不惜。那种疼痛不是常人能忍受的。因为只有这样,龙王爷才会可怜众生,看到人世间的辛苦,才会布云降雨,庄稼才能不至于旱死。

唱戏之日,也是祭祀圣母、龙王诞辰之日,古时候由县、乡、村社的乡绅、纠首,民众,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前往龙王庙陈设香案祭品,然后上香鸣钟,行礼司仪。人们为的是求神祈雨,企盼一年有个丰收、安乐的年景,许下愿心,祈盼全家安全顺利,前景美好。今天虽然简单了,但祭拜圣母、龙王习惯不会少,只不过将之前的“三牲”(猪牛羊)贡品变成了面包和糕点,以及香蕉、苹果。

说来也怪,祈雨结束,总会下雨,人们都说圣母娘娘、龙王爷爷很灵验。每年如此,从不间断,就这样传承了数千年。祈雨是一种祭祀活动,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是一种对信仰的敬畏,更是过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祈雨,祈求的就是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0 阅读:0

边地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