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第四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四叔;司马炎临终托孤,命杨骏与司马亮共同辅政,可杨骏却藏匿诏书,意欲权倾朝野。
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也想独揽朝政,想请他讨伐杨骏;可司马亮没有答应,而楚王司马玮却欣然应允,他率军冲入杨骏府邸。
杨骏被杀之后,素有威望的司马亮开始辅政;不久,他提议让诸侯王回归封国,楚王因此怀恨在心,便联合贾后,诬陷他有废立皇帝之心。公元291年,司马玮伪造诏书,并带兵处死了司马亮。
司马炎的第五子,惠帝司马衷之弟;汝南王司马亮死后,贾南风又以“伪造诏书”之罪将他处死,年仅21岁。
贾后一箭双雕,借机除掉了托孤大臣与两位诸侯王;在晋惠帝司马衷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她开始独揽大权。
司马懿第九子,司马炎的九叔;由于贾后一直没有生下儿子,因此非常忌惮日益长大的太子司马遹,于是借机处死了他。司马伦打着为太子报仇的名义起兵谋反,并毒杀了贾后,逼迫惠帝禅让。
他谋权篡位的举动引起了各地诸侯的不满,齐王司马冏随后联合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与长沙王司马乂共同起兵勤王;公元301年,司马伦最终兵败被赐死。
司马昭之孙,司马炎之侄;灭赵王司马伦,迎惠帝复位,之后权倾朝野。掌握了西晋权柄的司马冏开始独断专横,骄奢淫逸,渐渐引起了各路诸侯的不满;成都王司马颖谎称长沙王司马乂为自己的内应,于是起兵反叛。
齐王决定先发制人,攻打长沙王司马乂,却惨败而归;公元302年,长沙王司马乂率领数百人夜袭皇宫,杀了司马冏。
晋武帝司马炎第六子,惠帝司马衷之弟;齐王司马冏死后,司马乂成为了新的权臣。可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颙同样不满司马乂的统治,于是发兵讨伐他;晋惠帝司马衷下诏,令司马乂出兵御敌。
此战持续了数月之久,虽然司马乂曾大败两位诸侯王,但由于粮食不足,最终无力回天。
公元304年,在朝中任职的东海王司马越担心司马乂迟早会失败,便趁机发动兵变将他活捉,并交给河间王司马颙的部下张方;司马乂最终被活活烧死,年仅28岁。
晋武帝司马炎的第十六子,惠帝司马衷之弟;在河间王司马颙的上书请求下,惠帝司马衷最终册封司马颖为皇太弟,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对此极为不满的东海王司马越召集数十万大军讨伐他,结果司马越战败逃回东海国。
不久之后,东海王司马越卷土重来,打败了司马颖;后来他便投靠了远在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
河间王司马颙废了司马颖,并改立豫章王司马炽为皇太弟(司马炎的第二十五子);并令他早日离开,返回自己的封地成都国。
司马颖想逃到邺城旧将公师籓那里,却不幸被抓;公元306年,此时邺城的工作由长史刘舆主持,司马颖曾驻守过邺城,他担心此地的百姓都会依附于成都王,因此假传圣旨赐死了司马颖,年仅28岁。
7.河间王司马颙: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之孙;东海王司马越攻破长安之后,司马颙最终退守孤城,他用皇帝的诏书征召司马颙回京担任司徒一职。
公元306年,在返京途中,司马颙被司马越之弟南阳王司马模派去的将领梁臣掐死,东海王司马越因此成为了“八王之乱”的最终胜利者。
晋武帝司马炎的从兄弟,司马懿的四弟司马馗之孙;公元307年,晋惠帝司马衷驾崩,皇太弟司马炽继位,东海王司马越掌控了西晋大权。
公元311年,晋怀帝司马炽发布司马越的罪状,并下诏任苟晞为大将军,率军讨伐他。司马越听后,最终忧惧而死;至此,八王之乱才算真正终结。
这场战乱最终以东海王司马越的胜利而草草收场,但“五胡乱华”的序幕也随之被拉开;八王之乱不仅给西晋王朝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而且还使得汉人惨遭屠戮,差点濒临灭绝;分封之害,莫过于此。
晋惠帝司马衷驾崩后,继任之君怀帝司马炽与愍帝司马邺两代帝王都难堪大任,无法收拾自家的烂摊子;因为战乱的创伤实在不小,加之他们并非中兴之主,无力回天也在情理之中。
八位诸侯王为了权力同室操戈,骨肉相残,大多都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他们是否知晓,自己的野心欲望最终换来的却是国破家亡,身死族灭。
虽然西晋还将苟延残喘10年,但覆灭的命运已无可挽回;这一切的过错,又该由谁来承担呢?
老米
山坡羊:谢晋元 八王相乱,西晋坏亡。半壁江山司马光,五马渡江好仓皇。牛马王,都建康。新亭对泣曾徬徨,江左夷吾扶安邦。兴,琅琊王。亡,琅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