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六国公,为何五家都断了传承,仅魏国公徐达一脉传至明末

绿茶纵横看历史 2024-03-17 07:19:44

洪武三年(1370年),在将元朝势力赶出中原后,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其中获封公爵者共有六位,即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并赏赐丹书铁券。然而,六大开国公爵之中,却仅有魏国公徐达一脉传至明末,这又是为什么呢?

韩国公李善长:因胡惟庸案被杀,韩国公爵位被削

李善长作为早期跟随朱元璋者,虽然不像武将那样驰骋沙场军功赫赫,但长期从事内政后勤工作的他,同样功劳卓著,不仅早在朱元璋称吴王时便被封为宣国公,在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时,更是被朱元璋评价为“功比萧何”,位列功臣之首。

明朝立国之后,内部便存在着严重的派系之争,而李善长便是淮西派的领袖。打天下时,如果麾下重臣稍有越权,朱元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便也过去了,可天下一统之后,如果再这么做,可就完全是作死了。于是,当李善长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因病请辞时,朱元璋当即便批准了。

如果李善长就此归隐的话,凭借他所立的功劳和身份地位,后半生荣华富贵自然毫无问题,可是曾经大权在握的上位者,又有几人能够甘心归隐呢?李善长便是如此,没过几年便开始尝试付出,并通过胡惟庸影响朝政,结果他越是这么做,越是让朱元璋厌恶。最开始,朱元璋也只是对李善长敲打了几次,可李善长根本没有吸取教训,依旧我行我素。

结果,当朱元璋为了确保皇位传承而大肆清洗开国功臣时,李善长不可避免的便上了黑名单。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已经七十七岁的李善长终因“胡惟庸案”被杀,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也被一并处死,虽然其子李褀因尚临安公主得以免死,但却被剥夺了韩国公爵位的世袭资格。

郑国公常茂:因性格问题多次犯错,最终被夺爵发配

常茂是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长子,常遇春作战极为勇猛,可惜并未能活到明朝统一天下。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时,念常遇春功劳卓著,在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的同时,年仅十五岁的常茂亦被封为郑国公。

常茂不仅自己位列国公,而且由于功勋联姻的关系,太子朱标乃是其姐夫,蓝玉则是其舅舅,冯胜乃是其丈人,年纪轻轻便如此家世,再加上没有父亲教导,年少的常茂就此飘了,完全就是个纨绔子弟,《明史》称其“骄稚不习事”。冯胜作为常茂长辈,也曾想过对其予以管教,然而常茂不仅听不进去,而且处处跟老丈人对着干,导致两人关系极为紧张。

洪武二十年(1387年),常茂跟着蓝玉参与北伐,盘踞辽东的北元太尉纳哈出投降,然而在招待宴会上,蓝玉却因小时和纳哈出起了争执。由于语言不通,一旁的常茂在错会了纳哈出意思的情况下,以为纳哈出是要“复叛逃跑”,想都不想拔刀便砍,结果砍伤纳哈出手臂,幸好冯胜出面调解,这才没有酿成大祸。

眼见常茂如此胡闹,冯胜实在难以忍受,事后只得如实上奏常茂在辽东“激变”纳哈出事件,而常茂却认为这是老丈人有意针对自己,竟然也上书揭老丈人的底,翁婿两人就此彻底撕破脸皮。结果,冯胜被朱元璋解除兵权,常茂则被革除国公爵位,发配广西龙州,最终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去世。

曹国公李文忠:虎父教育出犬子,其子李景隆被朱棣夺爵

李文忠乃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十四岁时投奔朱元璋,十九岁开始领兵作战,在明朝开国将领之中,也算是极为出众的一位。洪武三年(1370年),李文忠获封曹国公,可惜的是,李文忠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便因病去世,其子李景隆承袭爵位。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李景隆颇受重用,在朱允炆削藩之时,李景隆便率兵抓获周王朱橚全家。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在耿炳文率兵平叛战败后,李景隆被朱允炆任命为大将军,奉命率兵平叛。李景隆虽然凭父功得以掌管左军都督府,但却从未参与军事,结果在与朱棣的交战中一败涂地。

接连两次大败后,李景隆被召回南京,虽未被治罪,但也就此被弃之不用,直到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逼近南京,李景隆先被派去向朱棣请和,后又被派去和谷王朱橞驻守金川门。结果,当燕军抵达后,李景隆直接大开城门,迎燕军入城。朱棣称帝后,李景隆因“默相事机之功”,还得以受到奖赏加封。

永乐二年(1404年),由于周王朱橚、刑部尚书郑赐、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大臣的接连弹劾,李景隆被削去功臣勋号,以国公爵位赋闲在家。不久,礼部尚书再度弹劾李景隆,朱棣遂褫夺李景隆爵位,将其全家软禁家中,并抄没家产。不过,李景隆倒是得以善终,直到永乐末年才去世。

宋国公冯胜:受“蓝玉案”牵连被杀,无人承袭爵位

元末天下大乱,冯胜与兄长冯国用组织武装结寨自保,后与兄长一起率众投奔朱元璋,此后多次参与战斗,累功升任元帅。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冯胜因“除肘腋之患,建爪牙之功,平定中原,佐成天下”之功,获封宋国公。

冯胜算是明朝初年最有能力的统帅之一,论功劳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然而,朱元璋晚年大肆清洗功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发,冯胜也颇受猜忌,于两年后因坐“蓝玉案”被赐死。冯胜临死之前,在家宴中毒死全部女眷,其义女、女儿冯秀梅、冯文敏同时被害。

史料虽未明确记载冯胜是否有子,但根据《明史》中“诸子皆不得嗣”的记载来看,即便有儿子,也没能承袭其爵位。

卫国公邓愈:儿子被改封申国公,后坐“胡惟庸案”被杀

元末时期,邓愈父子率领团练保境安民,后因父兄相继去世,16岁的邓愈开始率领团练抵抗元军,并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万余人投奔朱元璋。此后,邓愈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邓愈作战极为勇猛,屡立战功。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卫国公。

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邓愈病逝,其子邓镇徙封爵位。洪武十三年(1380年)三月,明太祖朱元璋改封邓镇为申国公。此后,邓镇也曾先后率兵参与平定山寇、北伐北元等战斗,后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奉命驻守大庸。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因“胡惟庸案”被杀,邓镇因为是李善长的孙女婿,也遭到连坐被杀。邓镇死后无子,其侄邓源虽得以入继,但未能承袭爵位。

魏国公徐达:其子徐辉祖虽被囚死,但爵位却得以传承

徐达乃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嫡系将领之一,长期跟随朱元璋四方征战的他,乃是朱元璋麾下最为重要的军事统帅,洪武三年(1370年)获封魏国公,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被追封为中山王,长子徐辉祖承袭其爵位。当时,虽然徐达长女嫁给了燕王朱棣,且因为姻亲的关系不被朱允炆信任,但在“靖难之役”时期,徐辉祖却是坚定的站在朝廷一方,曾在建文四年(1402年)率兵与燕军在灵璧激战,斩杀燕军将领李斌,即便在燕军渡江之后,徐辉祖仍然力战不退。

朱棣进入南京后,心灰意冷的徐辉祖留在父祠,不肯迎接朱棣,因此被下狱。朱棣曾亲自前往审问,但徐辉祖始终一言不发,朱棣称帝之后,徐辉祖也是坚决不拥戴,司法部门本想逼其招供,但徐辉祖却“操笔惟书其父开国功臣,子孙免死而已”。

徐辉祖的态度令朱棣极为恼怒,但考虑到其乃开国元勋之后,且身为国舅,再加上其弟徐增寿因暗助朱棣被杀,朱棣最终只是革去了他的俸禄和爵位,令其返回私宅。永乐五年(1407年),徐辉祖病逝,一个多月后,朱棣以“中山王不可无后”为由,命其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爵位。魏国公一脉共传十一代,一直传承至明末,满清入关之后,最后一任魏国公徐文爵于南京向满清投降,被贬为庶民。

此外,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因为暗助朱棣的原因,虽被朱允炆所杀,但朱棣称帝后还是追封其为定国公,并让其长子徐景昌承袭爵位,定国公一脉共传八代,最后一任定国公徐允祯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被大顺军所杀。

0 阅读:0

绿茶纵横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