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风由一种由机体内代谢物嘌呤代谢异常所导致的一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血尿酸和尿尿酸水平的升高。
体内产生的过多的尿酸钠,可以从超饱和的细胞外液中沉积下来,存积在组织、器官中,主要包括在关节、滑膜、肌腱、肾脏及结缔组织等处,沉积下来的尿酸钠最终可以形成痛风结石。
痛风在急性期发作的时候,会出现明显的剧烈疼痛,其发病急似刮风、快重而单一,这样的病变并非呈现出双侧对称性,这也是痛风的特点、特征之一。这样的疼痛可以在数日之后自行缓解,但是,这样的情况也会反反复复的发作,在每次的发作间期却又是正常的,如此反复发作可以逐渐影响到多个关节。
痛风发作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是以单个关节炎发作,整个关节则可以呈现出紫红色。尤其以第一跖趾关节痛或肿胀最为常见,大关节受到累及的时候,则可以有关节积液存在。出现发作性的单关节、多关节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的急性关节炎、肾绞痛、血尿、肾功能损害等诸多表现。关节软骨边缘破坏,骨质有凿蚀样缺损,最终可造成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痛风是在欧美国家,以及东亚地区的日本发病率较高的代谢性疾病,发病年龄多数在50岁以上。由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习惯、饮食食谱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如此,使得我国近些年来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率急剧上升。根据“2021年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的数据显示,我国痛风的总体发病率约为1.1%,患病人数多达1466万人。曾有报告指出,到2024年中国的痛风患病人数将达到4330万人,而预计到2035年,这一数字可能进一步增长至5620万人。
在正常情况下,在人体内,嘌呤合成与分解始终是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尿酸的生成与排泄也较恒定。正常人血浆中尿酸的含量约为0.12~0.36mmol/L(2~6mg/dl)。其中男性平均为0.27mmol/L(4.58mg/dl);女性平均为0.21mmol/L(3.58mg/dl)左右。
当体内核酸大量分解,如发生白血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或者是进食了高嘌呤食物的时候,血尿酸水平会出现明显的升高,当尿酸的水平超过0.48mmol/L(8mg/dl)时,尿酸钠盐将会产生过饱和状态而形成结晶体,并且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及肾等处,而致关节炎、尿路结石及肾疾患,称为痛风。
罹患痛风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包括:饮食习惯,酗酒、进食高嘌呤饮食等;遗传与肥胖,有家族遗传史及肥胖者;共患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药物诱发,服用噻嗪类利尿药、胰岛素、青霉素、环孢素、阿司匹林等;创伤与手术,外伤、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