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文化记忆的节日,在2025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图景。也许自己是其中一员吧,感觉60年代出生这一代人的春节生活,似乎可以更具代表性地勾勒出这个大变革时代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真实样貌。

从统计数据来看,60 年代出生的人口数量庞大,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在家庭结构中处于中坚地位。他们经历了国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刻,他们的行为和观念,既体现了对传统的坚守,也反映出时代变迁带来的影响,更象是传承者与见证者的角色。
数据显示,60后群体中仍有78.6%的人坚持在家吃年夜饭,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年龄段。在武汉市江汉区的一个普通社区,65岁的张阿姨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年货。"腊肉要自己腌,香肠要自己灌,孩子们就爱吃这一口。"她的话语中透着自豪,但眼神里也有一丝疲惫。她的女儿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好心提议今年去三亚过年,但被她拒绝。"过年就要有年味,不在家里,那还叫过年吗?"
这种坚守并非个案。在社区活动中心,63岁的李叔叔组织了书法班,义务教孩子们写春联。"现在的春联都是印刷的,缺少了墨香,少了年味。"他说。但现实是,他的孙子更愿意用平板电脑设计电子春联,这让老人既无奈又感慨。
在传统习俗的传承上,60后群体表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调查显示,他们中83.2%的人认为"年味变淡了",但对待这一现象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一部分人则固守传统,坚持手写贺卡、亲自登门拜年。一部分人选择积极适应,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发电子红包,在家庭群里抢红包。
这从今年春节电影院里的观众也可以看出端倪,虽然年轻人是主流,但《哪吒2》《射雕之侠之大者》《唐探3》等新潮影片,一样也有不少的60后观众。
社区里开便利店的王师傅今年62岁,他的店铺成了观察春节变迁的绝佳窗口。"以前过年都是买糖果、瓜子,现在年轻人买得最多的是进口零食和红酒。"他说,"我也在学着改变,进了不少新潮年货。"这种改变是被动的,但也是必然的。
在与子女的关系上,60后群体普遍表现出既期待又克制的复杂心态。72%的受访者表示理解子女工作忙,不能常回家;但同时,86.5%的人内心渴望更多陪伴。在社区公园,我遇到了正在散步的刘阿姨,她的儿子在国外工作,今年春节又不能回家。"视频拜年也挺好,至少能看见人。"她笑着说,但眼角有泪光闪动。
面对时代变迁,60后群体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在社区组织的春节联欢会上,67岁的老戴带一帮差不多年龄的“模特”,跟着抖音神曲改编的音乐走服装秀。"传统要传承,但也要与时俱进。"他说。这种开放的态度,正是这一代人最可贵的品质。

在走访中,我深刻感受到60后群体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文化突围。他们既不愿放弃传统,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改变。这种突围不是对抗,而是融合;不是固守,而是创新。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春节的变迁,折射出整个社会的转型。60后群体在这场转型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他们的坚守与突围,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智慧。
春节还在继续,60后的生活也在继续。他们的坚守与突围,终将汇入这个时代,飘荡的,是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