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雅集·乙巳——春时品茗撷香入味

沐清扬说史 2025-03-30 04:48:11

春风渐醒,"花朝雅集·乙巳"在岭南名园佛山梁园启幕。以文会友,好茶待客,潮州工夫茶传承人陈香白的弟子陈锐彬以清雅茶香揭开了此次雅集的序幕。

民国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中写到:“工夫茶之特别之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茶席上,潮州工夫茶四宝——潮州手拉朱泥壶(孟臣壶)、红泥小火炉、砂铫(玉书煨)、若琛杯,以及老锡罐、玉香炉、石湾陶等传统器物成为焦点。茶席展陈,千山万壑尽在器中。

行茶前,点一根清香于小玉炉中,茶客品香谈笑之间,陈锐彬已悄然完成煮水温杯的准备工作,选用梨壶、思亭壶、三才盖碗这三件不同茶器,冲泡不同品性的茶叶。矮梨壶适合焖泡重火重焙的茶叶,激活醇茶滋味,思亭壶适合用于冲泡高香类茶叶,聚拢茶香,三才盖碗冲泡收藏级的普洱,闻香品茶赏叶底。

名器配良工,匠心造物与使用者气韵相合,低注高冲、实指虚掌的行茶礼仪之间,茶人长期修炼的精气神自端坐的脚底传递至平稳的掌心,与器物沉稳内敛的品性融为一体,体现潮州茶道“用”与“美”的平衡。

炭炉初红,陶釜鸣泉。陈锐彬为满足不同茶友的口味,特地带来了潮州凤凰单丛,老丛宋种、老八仙等。茶水氤氲间,陈锐彬将茶叶收藏的故事娓娓道来,从一块见证上世纪八十年代茶业辉煌的茶饼开始,各地茶友交流起茶叶品类与产地的多样性,折射出中国茶产业的生态图景。

百味千山,兴衰浮沉,只是让一杯茶回到生活本身——喝茶解渴,聚茶交心,存茶传家。一句潮汕方言“来呷茶”,聚起天南海北的茶客,共饮一杯茶缘。此间潮州工夫茶道,不亚于赵州禅师“吃茶去”的著名公案,在日常中品味生活,在来往间体察本心。

花朝雅集上,茶与周易、武术、插花、书法等传统文化的交融,揭示了潮州工夫茶道的深层哲学。烹水之时,炭火为离卦属阳,泉水为坎卦属阴,目通心,属火;耳通肾,属水;离中空而炎上,坎中满而润下,则呈水火既济之象。当眼睛看着火的明灭,耳朵听着水的声涛,顺从身体的本能注水出汤,方引得茶魂真味。出汤之际,潮州工夫茶的“三杯品字布局”,可解读为“过去、现在、未来”的循环,亦是《金刚经》“无住生心”的具象化。出汤提壶,行关公巡城之仪,滴洒茶汤,作韩信点兵之礼,顺着品字,势如太极,顺逆皆如意,巡城、点兵之际,三杯品字归于一圆之中。

练武者以气驭形,插花者凝神于叶,习字者注力于笔,泡茶者手眼一心,四般雅事的精神内核互为沟通,深刻体察并顺应自然运转的规律,在寻常生活间修炼自身,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思想,传达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

潮汕家族以“长辈泡茶、晚辈围坐”维系凝聚力,长辈通过泡工夫茶,向晚辈传授书本中未尽之精神。在过去,潮汕家族中必是族长为泡茶之人,上世纪潮汕华侨过番,侨批中最后常落一句话,如“此五十个银元,请拨两三个银元给族长或某某叔公,作为茶果之资”,实则是为族长提供安定于族中泡茶的机会,整个宗族的小孩都会因此机会围过来帮忙煮水,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长辈的言传身教,在平凡的煮水泡茶中体悟世故,达成知行合一的修习。

茶不是风花雪月,而是日用之道。花朝雅集上,从器物的精工、茶叶的百味,到技艺的传承、哲学的思辨,呈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与鲜活。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物质与精神的纽带。茶气入心,方知一叶可载山河。

更多现场

0 阅读:0
沐清扬说史

沐清扬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