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究竟是怎么死的?史记很隐晦地告诉你:是蒙恬出卖了他

白晴聊历史 2025-01-16 10:33:09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扶苏,秦始皇的长子,才德兼备,本该继承千秋帝业,却在咸阳权力斗争中陨落,留下无尽遗憾。

史书记载,他因诏书自尽,但这一结局似乎充满疑点。

作为帝国最被看重的继承人,他为何会毫无反抗地接受命运?更令人震惊的是,《史记》在看似平淡的文字间,隐约透露了一个惊天秘密——扶苏的死或许与蒙恬密切相关。

天下一统,江山千秋

公元前221年,一个伟大的时刻,秦始皇嬴政终于完成霸业,统一六国,建立起横跨中原大地的秦朝。

从此,华夏大地再无战火纷飞,百姓终于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秦始皇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在秦始皇的治理下,社会迅速发展。

他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修建了贯通全国的驰道,将长城连成一线。

秦朝的国力达到顶峰,无人能出其右。

然而,这一切辉煌都建立在暴政和强权之上。

秦始皇集权过于集中,法律严苛,刑罚残酷。

他还下令焚书坑儒,试图斩断人们的思想,以彰显权威。

种种暴虐,埋下了祸根。

然而,这位一代雄主的内心却充满了焦虑。

他惧怕死亡,痴迷长生不老。

他四处求仙访道,派遣方士寻找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希望秦朝的江山万年长青,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继承人的选择。

一个昏庸无道的继承人,足以毁掉他毕生的功业。

而秦始皇却错信谗言,将最合适的人选推入绝境。

暗藏后手,两儿子的命运注定不同

秦始皇一生最宠爱的便是他的长子扶苏。

扶苏自幼聪颖过人,温文尔雅,深得秦始皇喜爱。

他为长子起名"扶苏",正是希望他如参天大树一样成长茁壮,将来能扶持社稷。

很显然,秦始皇是要将江山传给这个最得宠的儿子的。

扶苏不仅才智出众,而且敢于进谏,面对秦始皇的暴虐之政,他从不缄默。

这样一位明君,若是能继承大统,想必会开创一个更加仁德的时代。

然而,造化弄人,秦始皇却未能看清险恶的政治斗争,反而将扶苏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相比之下,胡亥就没那么幸运了。

胡亥是秦始皇晚年所生,从小没得到过父亲太多关爱。

在秦始皇的眼中,胡亥只是一个备胎而已。

作为人父,秦始皇希望儿子们都能有所作为,却也早已暗中做出了选择。

然而,天意难测。

就是这个不受宠的儿子,最终篡夺了本不属于他的皇位。

一次争执,扶苏命运急转直下

公元前212年,一个不起眼的争吵,改变了扶苏的一生。

扶苏一向敢于直言,这次他因不满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政,竟当面指责父亲。

秦始皇震怒,将扶苏流放到北方,监督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表面上看,这是对扶苏的惩罚,实则是秦始皇在暗中布局。

蒙恬是秦朝的大将军,拥兵数十万,是兵权最重的人。

秦始皇派扶苏前去,是要让他控制住这支军队,为日后继位铺路。

然而,秦始皇却忽略了一点,权力过于集中,往往容易滋生野心。

蒙恬表面恭顺,内心却未必甘心屈居人下。

被贬谪的扶苏并未意识到父亲的良苦用心。

他自以为失去了宠爱,整日郁郁寡欢,甚至认定自己只是在给蒙恬打下手。

直到蒙恬开导他,扶苏才渐渐恢复了信心,静待时机的到来。

然而,扶苏的命运却再次拐到了黑暗的岔路口。

蒙恬的话语,究竟是发自内心的鼓励,还是别有用心的安慰?历史留下了无尽的疑问。

天崩地裂,秦始皇驾崩诏书被篡改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远游至沙丘,突感不适,病重不起。

临终前,他口述遗诏,立长子扶苏为太子。

然而,这道诏书却落到了宦官赵高手中。

赵高早就对扶苏不满,生怕他继位后清算旧账。

于是,他决定铤而走险,篡改遗诏。

在赵高的挑唆下,胡亥也加入了这场阴谋。

他们拉拢了原本中立的丞相李斯,三人携手,伪造了一道诏书。

诏书中声称扶苏与蒙恬有谋反之心,废黜了扶苏的太子之位,并命二人自裁谢罪。

一道假诏,几个叛臣,就这样扭转了历史的车轮。

而更令人扼腕的是,秦始皇生前最信任的臣子,竟没有一个为扶苏说话。

李斯素来是个两面三刀之人,见风使舵,自然不会为扶苏冒险。

而掌握重兵的蒙恬,本该成为扶苏最坚实的后盾,却也选择了沉默。

是无奈,还是另有图谋?我们不得而知。

扶苏绝望,挥剑自刎

消息如晴天霹雳,砸在扶苏心头。

他难以置信,父亲怎会下如此残酷的诏书?蒙恬再三劝说,让扶苏三思。

然而,悲痛欲绝的扶苏早已丧失了理智,他拔剑自刎,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一代储君,就这样香消玉殒,徒留一片悲凉。

或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扶苏终于明白,自己不过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他的理想,他的抱负,都随着他的鲜血流尽了。

而那些曾经许诺过的忠诚,也都化作了虚无。

胡亥登基,蒙恬身首异处

扶苏的死讯传来,胡亥大喜过望。

他登上皇位,成为秦二世。

而蒙恬的结局更为悲惨。

赵高本就与蒙恬的兄长蒙毅结仇已久,如今又惧怕蒙恬的势力。

在他的挑拨下,胡亥对蒙恬也起了杀心。

蒙恬很快被处死,身首异处。

这就是权力的残酷游戏,昨日的功臣,转眼成为今日的罪人。

而那些在权力漩涡中挣扎的人,无不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蒙恬虽然拥兵自重,却也难逃厄运。

他的观望和犹豫,换来的是灭顶之灾。

细思恐极,蒙恬从中作梗?

司马迁在《史记》中用寥寥数语,为我们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悬念。

当时,蒙恬麾下拥有30万大军。

以他的智谋,若真心辅佐扶苏,大可拥立扶苏为帝。

然而,面对假诏,他却只是轻言劝说,并未采取实际行动。

难道,蒙恬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袖手旁观?

历史的迷雾笼罩着真相,我们无法得知蒙恬的真实想法。

但可以肯定的是,蒙恬绝非忠臣良将。

他的犹豫不决,他的见风使舵,都暴露了他的政治投机主义。

一个真正忠诚的臣子,断不会在君主危难之际袖手旁观。

而蒙恬,恰恰成为了这出悲剧的推手。

一代王朝,就此覆灭

扶苏的死,标志着秦朝走向没落。

胡亥继位后,听信谗言,任用奸佞,暴政愈演愈烈。

他穷兵黩武,劳民伤财。

终于,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

短短几年,秦朝就土崩瓦解,成为历史的尘埃。

这是一个悲剧的循环。

暴政导致了民心尽失,民心尽失加速了暴政的覆灭。

秦始皇虽然一手缔造了大秦帝国,却也埋下了亡国的种子。

他的继承人,更是加速了这个进程。

秦朝的悲剧,正是专制集权的必然结果。

天命难违,事有因果

回望历史,秦始皇一生励精图治,开创千秋伟业。

然而,他却未能选对继承人,反而将亲生骨肉推入绝境。

天道有轮回,善恶终有报。

或许,这就是秦朝迅速覆灭的必然。

秦始皇的一生,是一部励精图治的传奇,也是一个专制暴虐的悲剧。

他的功业,他的过失,都值得后人深思。

一个昏庸的君主,一个阴险的奸臣,就能毁掉一个盛世。

这不禁让人感慨,历史的教训,总是惊人的相似。

今日,我们重温这段历史,更能感受到治国不易,用人需慎。

领导者若不能审时度势,任人唯贤,再盛的江山也难以长久。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愿我们以史为鉴,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然而,教训常常被遗忘,悲剧还在重演。

我们需要勇气和智慧,去面对历史,也去开创未来。

这,就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0 阅读:1
白晴聊历史

白晴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