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中国政府实行了“以德报怨”政策,指示中国军民善待日军俘虏。
当时中国国内的物质条件极为艰苦,中国军队自己也过着艰苦的生活,供给各处收容所内日军俘虏的粮食很少,俘虏们普遍为饥饿所苦,许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
正是由于中国民众的主动接济,才使许多日军官兵免于死亡。许多日军官兵都对“以德报怨”政策和中国民众的热心照料怀有感激之情。
战后,原第133联队第一大队辎重兵老田诚一参加了日中友好协会奈良县本部(后改名为奈良县日本中国友好协会),先后任事务局长、理事长等职。
他还参加了国内的工人运动和反对日美安保条约的斗争。1975年和2000年,老田两次访问中国,同中国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老田诚一原本作为普通一兵从1942年开始随第133联队转战中国各地。
日本投降后,他随第一大队在洞庭湖畔的新傅智冲过着俘虏生活。当时日军分散住在各家民房中。房东的妻子看到老田分到的食物极少,便经常拿出家中本不丰裕的粮食招待他。
在女儿的婚礼上,房东的妻子更是热情款待了老田一番。她曾对老田说道:“战争不好,下次带着中国没有的东西来做买卖吧。”
她还曾热心劝说老田同已故村长的女儿结婚,留在当地生活,老田只好婉言拒绝说:“在日本已经有订婚的女性了。”
还在第133联队到达洞庭湖畔的收容地之前,连队官兵们就在行军途中看到所行经的村镇上张贴着将“以德报怨”作为标题的布告,布告中写道:
“日军业已全面无条件投降。然吾等本为同文同种之民族,在不久之前来吾等必会携手共进,对于昔日敌人之撤退应保持友爱之精神伸出热情之手。日军经过之村庄,应腾出一半房间供其住宿,绝不可使其露宿于外”,等等。
在收容地的长期生活中,官兵们都能与中国民众和平相处,战争的仇恨似乎一去不复返。
老田认为,日本战败后中国领导人对日军实行以德报怨政策,使自己得以平安回国,这是“不念旧恶,与人为善”的中国传统美德的体现。
老田对于中国人民的和善深为感动,对日军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感到悔恨。
2000年第二次访问中国时,老田回到了昔日作为俘虏时的收容地(岳阳县鹿角镇)并找到了房东夫妇的孙子付雄章。
老田笑着对他说:“当年我还参加了你爸爸的婚礼呢。”
在离开时,老田悄悄给他留下了2000元钱。
据中国媒体报道:“在鹿角镇老田淌下了热泪,他说:‘中国人真是太好了,以德报怨,对当年的行为我真是无地自容,更恨我们当时的军国政府。”
老田还来到洞口县江口镇找到了建在当地的抗日纪念塔。
他矗立在纪念碑前缅怀阵亡的中国将士并对记者说道:“中国军人是好样的。”
2009年,老田出版了自己的个人回忆录,书名就叫《以德报怨》。
老田在1975年第一次访问中国时,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曾对他说道:
“……中日之间发生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存在的。这就是中日两国政府发表的共同声明,只要遵守共同声明的精神,再多的问题也是能够解决的。”
这些话,在中日两国关系也远不如从前的今天来看,依然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