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一直为后人传颂不已。可实际上,其被传颂的真正缘由并非在于这段爱情本身有多美轮美奂,而是在于它恰好能够契合所有失意文人内心对爱情所怀揣的那份向往之情。
其实,对于那些后世文人而言,真正所期盼的恰恰就是这两点。如此一来,兼具这两点特质的爱情故事,无疑便成了他们心目中堪称完美的爱情典范,自那以后,便始终在世间被广泛地传扬歌颂着。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之间那段为人所熟知的爱情故事,最初的时候呢,其实是由一个文人在经历失意状况下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而展开的呢。
司马相如乃成都人士,其出生之时,正值汉文帝刚刚登上皇位之际。据相关史籍记载,司马相如在年幼时期,原本并非叫做司马相如,那时他的名字乃是司马犬子呢。
在后来的日子里,司马相如处于读书求学阶段。彼时,当他读到有关战国时期那位声名赫赫的名臣蔺相如的事迹后,内心对蔺相如极为崇敬。也正因如此,司马相如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更改自己的名字,从此便叫做司马相如了。
在古代,司马相如与众多寻常孩童一般,年幼时便按部就班地读书、练剑,一心盼着能做到文武皆通。时光流转,待司马相如长大成人,果真出落成了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不仅相貌英俊不凡,更是才学出众,令人赞叹不已。
然而,等到了应当去寻找工作的这个阶段,司马相如便开始发愁了。
司马相如会犯愁,关键在于他有上进心,只是缺乏进取的途径。这与如今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是有差别的。确切来讲,就好比一个高中生历经十二年的学习后,却发觉国家既不举办高考,也不存在什么国考之类的上升通道。
司马相如也着实运气欠佳。要是他生在唐朝之后,那接下来便要投身科举考试,为踏上仕途做官做准备了。可关键在于,彼时乃是汉文帝当政之时呢。莫说科举制了,就连察举制,那都得再过二十多年才会问世。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司马相如若还想着继续谋求发展,期望能够入朝为官的话,那无疑会面临诸多艰难险阻,想要达成这一目标,自然就变得极为困难了。
接下来,司马相如思来想去,思索了一番后,最终拿定了主意,打算前往京城开启北漂之旅。他之所以选定这样一条路,关键在于当时实行的选官制度,这一制度对他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察举制尚未诞生之际,汉朝选拔官员主要存在四条途径。其一,若你属于老刘家的人,与皇帝的血缘关系越是亲近,所获官职便越大。又或者你身为某个开国功臣的后裔,再不然就是你家中有女子嫁给了皇帝或者王爷,如此一来,你便都拥有了入朝为官的契机。
然而,这样的情形与司马相如明显是毫无关联的。
第二种情形是获地方州县举荐,从而直接出任中央官员。不过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极低,通常而言,一年下来全国也没几个人能如此,其含金量可不比后世的状元低呢。第三种情形则是先在地方当个小吏,要是表现格外出色的话,是有机会获得提拔晋升的。但能得到提拔的概率,同样也是微乎其微的。
无论是哪种情况,能够当上大官的可能性都是微乎其微的。并且,即便存在这样的机会,那也不会落到年轻人头上,往往都是四五十岁的人才能有此机遇呢。如此一来,对于年轻的司马相如而言,他显然是等不及的。
除了前面所说的三种途径外,就只剩最后一条路可走了,也就是北漂。确切来讲,在当时,人们是可以拿出一笔钱来,接着前往京城那一带,去皇帝身旁当个小兵的。要是运气够好,有幸被皇帝给相中了,那可就能一下子飞黄腾达啦。
并且,在汉文帝那个时期,这条路极为受寻常百姓所热捧,原因在于有成功的范例。就拿当时的邓通来讲,他便是凭借着这样的制度,得以进入汉文帝身旁担任近侍一职,接着就获取了汉文帝的宠爱。到了后来,他甚至一跃成为汉朝的头号富豪。
邓通的家乡是乐山,说来也巧,此地距司马相如的家着实不算远呢。如此一来,邓通的那些故事,想必司马相如肯定是有所耳闻的啦,毕竟距离较近,消息之类的也更容易传开来。
于是,接下来司马相如便也想走这样的一条路。他不惜倾家荡产筹集到了一笔钱,在把这笔钱捐献给国家以后,司马相如便动身前往京城,在那里担任了一个武骑常侍的职务。
说得通俗些,皇帝外出打猎的时候,身旁是需要有不少骑兵相随护驾的。司马相如呢,在那个时候,便是这跟随皇帝打猎的上千名骑兵队伍里的其中一人。
说来颇具讽刺意味。在后人的印象当中,司马相如基本是作为典型文臣而存在的。可实际上,司马相如最初踏入仕途为官之际,竟然是以一名骑兵的身份开启这段历程的,这与人们通常的认知有着不小的反差。
然而,即便在皇帝身旁担任骑兵一职,要知道皇帝身边的骑兵可不止一两个。最为要紧的是,彼时汉文帝已然驾崩,接着便是汉景帝当政了。这汉景帝和他父亲可不同,对男性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呢。
于是在此之后,司马相如始终都仅仅是一名普通的骑兵罢了,完全不存在任何能够获得晋升、得以发展的机会与空间。
就这样,在京城度过了数年光阴后,司马相如的心情愈发郁闷起来。在这段日子里,司马相如心里明白,想通过皇帝这边谋求出路是行不通的了,于是便琢磨起其他的途径。正巧那时汉景帝的亲弟弟极为喜爱文学,并且这位王爷手握实权,拥有直接任命官员的权力。
于是在此之后,司马相如便渐渐从武的方向转变,开始将心思全然放在文学创作之上。在这一过程当中,司马相如结识了不少同一时代的辞赋家,邹阳、枚乘等人便在其列。
后来,皇上的亲弟弟梁王弄出了个梁园,专为招揽文人搞创作而设。司马相如心里一盘算,感觉自己接着在皇上跟前混下去,似乎也没多大的前途可言。于是呢,他随后便以生病为由办了退职手续,就此弃武从文,全身心投入到专门的创作当中去了。
司马相如在梁王处的那几年,想必是颇为开心的。毕竟梁王财力雄厚,丝毫不吝惜在文人身上投入钱财。也正因如此,当时梁王身边汇聚了汉朝最为出色的一批文人。这些文人没了生活的后顾之忧,凑到一块儿后,便自然而然地开始钻研起文学方面的事儿了。
于是,声名远扬的汉赋得以作为汉朝极具盛名的文体,正式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恰似后续的唐诗、宋词、元曲分别是其所处朝代极具代表性的文体一般,汉赋无疑是汉朝最为出彩的文体样式。且在那些将汉赋写得出类拔萃的人中,差不多有半数先后都曾在梁王那里有所交集。
由此可见,若想创作出真正堪称顶级的作品,仅仅有出类拔萃的文人是不够的,其背后还必须要有一位财力雄厚、根本不差钱的大亨给予支持,而且这位大亨得舍得投入大量资金,如此才有实现的可能。
司马相如在梁王身边历经数年,终成一代大文豪,还创作出了《子虚赋》这一佳作。也正因他所写的此篇文章,在中国文化里随后便诞生了“子虚乌有”这么一个成语,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人们常用的词汇之一。
只可惜,就在司马相如满心打算着要继续开展创作工作之时,不曾想,那位梁王竟然一下子就去世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无疑给司马相如的创作计划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呢。
老梁王离世后,新登上梁王之位的人,其性情与老梁王截然不同,压根就没打算出钱去供养那些人。如此一来,司马相如便只能依靠自己去寻觅新的营生,另寻一份能维持生计的工作了。
可关键在于,找一份新工作哪会是那么容易的事儿?要知道,如今就业竞争如此激烈,合适的岗位往往僧多粥少,各种要求和条件摆在那,想找到一份契合自己又满意的新工作,谈何容易呢,真不是说找就能找到的。
在那时的天下,堪称大亨如老梁王这般的着实难寻第二个。要知道,汉景帝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就仅有这一位呢。其余王爷相比之下,可没那位梁王如此阔绰。于是,后来求职无门的司马相如,没办法只能回到老家,就此沦为一名待业青年啦。
在司马相如邂逅卓文君之前,其个人人生经历便是如此这般了。透过这些经历不难发现,司马相如固然文采斐然,可着实没什么背景可言,手头也没多少积蓄。特别是他为了前往京城闯荡漂泊,差不多把家里能变卖的都变卖了,几乎耗尽了家中全部钱财。
他曾满心以为,奔赴京城后定能拥有无比光明的未来。可一晃数年过去,在外漂泊辗转,却未取得丝毫成就,最终只能狼狈地返回老家。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此前司马相如为了北漂,早已耗尽全部家产,到这时,他家徒四壁,仅剩下一座空荡荡的破房子。
后来诞生了一个成语,名为家徒四壁,而它的出现是和某件事有着紧密关联的。这件事在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后,就催生出了这么一个形容家境贫寒,家中空荡荡,四面墙壁徒留的成语来,让人们可以借此简洁地表述相似的情境。
司马相如已然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在这个时候,他心里便琢磨着,得在当地试着找找关系才行。毕竟之前那几年北漂的经历,早已把他曾经的傲气消磨殆尽。他觉得吧,要是能在老家这边谋得一份还不错的工作,那其实也是挺好的一件事。
所幸的是,恰恰在这个时候,当地有一位县令,称得上是司马相如的忠实粉丝呢。想当初司马相如在梁王身旁谋事之时,虽说没捞到多少钱财,可确实也博得了挺大的名气。于是接下来,这位县令一有空就往司马相如那儿跑,那心情,大概和如今大家追星的状态没什么两样。
而后,县令大人追星一事迅速在当地传扬开来。众人对那被县令极力追捧之人皆萌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当地的富户们,纷纷主动邀请司马相如前往自家做客,都盼着能瞧一瞧,这位颇具名气的文化人,究竟是何种模样。
在那群有钱人里,有一位名叫卓王孙的。他,可是当地赫赫有名的钢铁大亨呢,在钢铁行业占据着重要地位,家底颇为丰厚,在当地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其财富和影响力都不容小觑。
西汉初期,钢铁与食盐这两门生意堪称最赚钱的行当。彼时汉朝秉持无为而治理念,对各行各业基本不加以干涉,任其自由发展。也正因如此,在那段时期,汉朝涌现出众多盐铁商人,个个都赚得盆满钵满,家底丰厚得很呐。
当然啦,又过了十多年后,汉武帝把盐铁行业变为国有了。如此一来,从事这两个行业的商人,可就彻底没好日子过喽。而在司马相如返回老家的时候呢,那段时期恰恰是这些盐铁商人最为风光、辉煌的时代。
卓王孙发出邀请之时,司马相如起初并不乐意前往,透着一股文人的清高劲儿。后来呢,卓王孙请动了那位县令,县令亲自出面邀请司马相如,如此这般,司马相如这才不紧不慢地动身,最终前去赴宴了。
接着,在举行宴会的时候,卓王孙有一位女儿。这女儿,在宴会进行期间一直在悄悄打量着司马相如呢,她便是卓文君。要知道,在此之前卓文君是已经出嫁过一回的,只是后来她的丈夫离世了,没办法,她也就只能回到娘家生活了。
在那场宴会当中,卓文君一下子就被司马相如深深吸引住了,无巧不成书的是,司马相如同样也对卓文君动了心。紧接着,司马相如便亲自操琴弹奏了一曲《凤求凰》。
卓王孙是做买卖的,对文化人那些弯弯绕绕的心思并不怎么明白,单纯就觉着这首曲子特别好听罢了。可卓文君就不一样了,她心里清楚得很,晓得这首曲子所蕴含的意味,也明白司马相如已然对自己心生爱慕之情了。
此后,司马相如把自己所剩不多的那点儿钱悄悄塞给了卓文君身旁的侍女。通过这名侍女,司马相如将自己心中的爱慕之意传达给了卓文君,如此便正式表明了两人的关系。而卓文君在知晓司马相如这番心意后,同样是一下子就满心欢喜起来。
就在那一天的晚上,两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私奔,并且就此私定了终身。
当卓望孙察觉到这事的时候,那两人早就没了踪迹。更为夸张的是,卓文君跟着司马相如回到他家后,才发觉他家穷得很。随后,为了维持生计,也为了迫使父亲让步,他俩干脆卖掉了卓文君携带的车马及贵重物件,还在卓家附近买下一家酒楼,就此做起了酒楼生意。
后来之所以留下了一个叫“当垆卖酒”的成语,正是因为这件事。
此事迅速在当地传扬开来,旋即成为当时的社会热门话题。需晓得,卓王孙可不是寻常的有钱人,其在整个四川地区那都是能排得上名次的大富商呢。卓文君这般行事,无疑会让卓王孙颜面扫地,进而沦为当地众人的笑料。
最终,卓王孙也只得无奈接受了这一情况。他虽对二人私奔之举满心不悦,可毕竟司马相如才华出众,倒也算是个能让他勉强认可的女婿。从那以后,卓王孙便正式接纳了这个女婿,不仅为他俩操办了极为隆重的婚礼,还送上了一份极为可观的嫁妆。
在得到这份嫁妆以后,司马相如便无需再为钱财之事忧心了,如此一来,他能够安心地继续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更为幸运的是,没过多久,汉武帝就有幸读到了司马相如所创作的《子虚赋》。
与汉景帝有所不同的是,汉武帝着实是一位极为典型的文学爱好者。当他读到《子虚赋》这部作品的时候,瞬间就被其深深吸引,觉得此文简直堪称绝妙,仿佛遇到了天人之作一般,内心满是惊叹之情呢。
说来格外巧合,汉武帝阅读那篇文章之时,正巧他身旁负责养狗的大臣与司马相如是同乡。就是这么个机缘,这位大臣便随口向汉武帝举荐了司马相如。随后,汉武帝径直下诏,召司马相如入朝为官,目的就是要瞧瞧司马相如到底有无真才实学。
在另一边,司马相如可没让汉武帝的期待落空。当见到汉武帝的那一刻,司马相如毫不犹豫地再次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写下了《上林赋》。这部作品相较于《子虚赋》而言,其层次明显更上一层楼,并且所描述的内容正是汉武帝打猎时的种种情形呢。
就这样,汉武帝瞬间龙颜大开,当下就把司马相如任命为自己身旁的郎官。想那司马相如,此前于京城漂泊多年,却未曾有任何收获,未曾想在这一刻,竟好似一步就登上了天,命运就此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在随后的数年时间里,司马相如始终待在汉武帝身旁,成了汉武帝的专属文人。不过呢,在这期间汉武帝并未将过多精力放在这些文学作品之上。相较于文学,汉武帝内心更为热衷的,说到底还是与匈奴展开征战一事。
然而在这数年的时光里,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二人之间,却偏偏生出了些许小波折。
相传司马相如在升官后,于京城迅速站稳了脚跟。随后呢,他便犯了不少男人常犯的毛病,动起了娶小妾的念头。卓文君得知此事,心里哪能满意,于是便写下了《白头吟》与《诀别诗》,以此来表明自己坚决不许司马相如纳妾的态度。
在这件事情上,司马相如的做法还算得体,并未做出太过火的举动。即便他已然发达起来,却也没有抛弃与自己共患难的发妻。而且从那之后,有关纳妾的事儿,他更是绝口不再提起了。
从这样的角度去看的话,司马相如也能称得上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男子呢。就纳妾这件事儿而言,起码在那个时候的社会环境下,实际上是比较常见的情况,算不得多么稀奇特别的呢。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之间的爱情故事便是如此了。尽管在故事的最后出现了纳妾一事,这一段经历稍显波折,不过从整体来看,他俩最终所收获的结局,还算得上是不错的呢。
然而,说到底这仅仅就是些爱情故事罢了。
司马相如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可不仅仅局限于爱情故事哦。实际上,他对历史的真正影响还是挺大的呢。除了创作出流传千古的汉赋外,司马相如最为重要的贡献,那当属出使西南一事啦,这件事在历史进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大约是在司马相如得到提拔的数年之后,正巧那声名远扬的探险家张骞回到了汉朝。张骞所带回的种种消息,更是进一步撩拨起了汉武帝对西南方向展开探索的强烈欲望。
随后,汉武帝便派出众多人员,朝着西南方向去探查相关情况。就在这一过程当中,汉朝与夜郎、古滇国等这类国家渐渐有了往来,彼此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在双方建立起联系后,紧接着便由司马相如亲自率领队伍前往西南地区。其目的在于对那些小国展开招抚行动,使得它们甘愿臣服于汉朝,承认汉朝的主导地位,奉汉朝为尊。就中原王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进程而言,司马相如此举无疑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贡献极为显著。
然而,在出使西南归来后不久,司马相如便因贪污之事被人揭发,进而遭到免官的惩处。但随后,由于汉武帝极为欣赏司马相如的卓越文才,于是又将他召至身边,让其担任御用文官一职。
司马相如最终在62岁时,因患病离世。在其生命走到尽头之前,他创作并留下了诸多作品。这些作品意义非凡,它们如同璀璨星辰般闪耀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之中,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极为浓重且绚丽的一笔。
关于卓文君,后续在史书当中并未再有与之相关事情的记载。不过有一点是能够明确的,即她与司马相如二人此后的感情状况一直挺好,不存在那种始乱终弃的情况,二人的感情之路走得还算顺遂平和。
因此,就这段爱情而言,其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实际上是非常圆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