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随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财长耶伦的脚步,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将于7月16日至19日访华,成为一个月内第三位到访的拜登政府高级官员。
气候变化一直被视为中美极具合作潜力的领域,克里此行能否推动双方取得合作成果?
与此同时,随着中美高层访问次第展开,两国紧张关系似乎有所舒缓,美国气候问题特使的来访对中美关系“气候”又将产生哪些影响?
▲7月8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图片来自中新社)
访华具有双重意义
与布林肯、耶伦一样,克里访华也是一次被延迟的访问。
去年8月,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强烈反对执意窜访台湾,中方随后暂停中美双边气候变化商谈。今年2月“飞艇事件”又横生枝节,打破中美高层交流计划。
如今,随着布林肯、耶伦顺次访华,落实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共识,克里来访也被视为水到渠成。同时,这也将是克里任内第三次访华。
“我们需要真诚的合作。”克里上周在接受媒体采访提到即将访华时说,“中国和美国是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也是两个最大的排放国。我们负有寻求共识的特殊责任。”
分析人士认为,克里此访对促进全球气候治理及稳定中美关系具有双重意义。
就全球气候治理而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陈迎指出,当前,全球面临异常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中美作为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两个大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中美恢复中断一年的气候变化磋商,无疑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期待两国能在气候领域取得合作成果。
美国Axios网站及路透社评论称,美国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温室气体排放国,两国采取行动将有助于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对国际社会为避免受到气变深重影响所做的努力至关重要。
就中美关系来说,外界普遍认为,中美重启气候变化磋商有助于继续推动两国关系止跌企稳。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汤姆·伍德鲁夫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撰文称,在气候问题上的合作不仅可以帮助拯救地球,也可以成为帮助挽救美中关系免于脱轨的战略护栏。
陈迎表示,气候变化在中美关系中处于非常独特且重要的地位,它与经贸一样也曾被称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黏合剂”,被视为双方具有共同利益且能深入开展合作的领域。眼下,气候议题或能承担起两国关系早期破冰的角色。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认为,虽然气候变化无法承载整个中美关系大局,但是却能为中美关系注入正能量,也被认为是中美关系中较有希望取得成果的领域。从这一意义上说,克里此次访华,恢复双方气候变化磋商确实释放出积极的信号。
气候合作仍有阻碍
据美国国务院介绍,克里在访华期间,将就应对气候危机与中方进行接触,加强落实和提升目标,以及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会议(COP28)成功举行。
陈迎认为,克里来访的一个重要看点是,中美双方预计会就一些关键气候议题深入沟通,为今年晚些时候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做准备。
这些关键议题料将涵盖迪拜气候大会关注的几大主题,包括盘点减排进展、推进适应目标、评估资金落实情况、探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公正转型问题等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克里5月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曾“预告”其访华关注的三大事项:中国实施甲烷减排计划、中国如何逐步摆脱煤炭以及中美合作解决森林砍伐问题。
分析人士认为,克里此行可能会更多地与中方探讨如何解决甲烷问题。
陈迎表示,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对全球控温有积极作用,也是中美都很关注的领域。在2021年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中美发表了一份联合宣言,计划在2021年至2030年的关键十年加速行动,在控制甲烷排放、消除全球非法毁林、推进清洁能源等方面开展合作。
“克里此次访华可能会就如何落实这一宣言,包括如何重启宣言承诺建立的工作组,与中方进行讨论,并传递出一些信息。”陈迎说。
与政治、军事、安全等高烈度话题相比,气候议题显得相对“温和”,被认为是中美之间颇有共同语言、对话动力及合作潜能的话题。比如中美曾共同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生效,被视为气候治理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外界高度关注,在访华被迟滞后,克里此行能否迅速补上落下的气候“作业”,使得双方能摘取一些“盛夏果实”。
目前,舆论期待不一。
美国Axios网站援引专家观点认为,克里访华有望为中美新一轮气候合作打开大门,并取得一定实质性成果。
但也有观点认为,期待双方在此次访问中发表联合声明或取得突破可能并不现实。
达巍和陈迎都持谨慎态度。达巍认为,比起取得具体成果,克里此访更积极的意义在于启动被中断的中美气候磋商进程。“能否取得实质性成果,要看接下来双方工作组层面的商谈进展,不是克里一次访问就能取得的。”达巍说。
陈迎表示,自去年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后,中美负责气候事务的官员有过接触,但仅限于联合国气候大会等多边场合或视频会谈,这次是以克里访华正式恢复双边气候变化商谈,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那么,中美气候合作能否因克里访华获得久违的契机?
达巍表示,拜登政府重视气候议程,中国也很关注气候及环境问题,两国确实有合作需要。而且,随着两国紧张关系缓和,也有望带来合作契机。但是,不能否认,中美气候合作仍面临阻碍。除了受中美关系影响,气候问题还被政治化、安全化,同时还涉及新能源等产业竞争等等。总之,气候变化合作无法独善其身。
在陈迎看来,气候领域合作仍将受制于整体中美关系的走向。尤其是美方需要言行合一,不能一边谈合作,一边设置绿色壁垒,同时无视中国减排贡献和成绩,一味施压中国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这不利于中美在气候领域开展“真诚”的合作。
正如中国外交部此前表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合力应对。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为中美气候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和氛围。
“机会之窗”能开多久?
有评论称,美国高官近期陆续访华虽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但是,被新冠疫情和紧张局势中断的中美面对面沟通在恢复,特别是稳定中美关系的“机会之窗”已被打开。
那么,这扇“机会之窗”能开多久?
达巍认为,在部长级访问启动进程后,如果中美各个工作层级能继续推进对话,那么“机会之窗”至少在今年内有望能持续打开。但是,中美关系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甚至不可控因素,比如美国国内政治变化、突发危机事件等。
众所周知,在佩洛西窜台之后,中方采取“三取消”“五暂停”的八项反制措施。暂停中美气候变化商谈正是其中之一。其他被叫停的还包括军事、安全、禁毒、司法等合作或会晤。
现在,随着外交、经济、气候等领域相继恢复高层对话,其他重要领域,比如军事与安全,是否有望恢复高层会谈?
对此,达巍认为,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即所谓战略竞争,具有两面性,既包含竞争一面,也包含稳定一面。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其对华战略在继续推进竞争的同时,逐渐进入稳定一面。但是,恢复军事交流还有一定难度。中美两军对话对于中美关系重回正轨具有重要意义,但前提是美国必须尽快纠正错误做法,为恢复两军交流对话创造条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