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陈毅接见大余县县长,嘱咐找一农妇,说:替我带200元还债

斋小哈 2025-01-07 20:42:33

1962年春,中央扩大会议(史称“七千人”大会)在北京举行。这场会议规模盛大,各级县以上负责人纷纷参加。

会议举行期间,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特意在家设宴,款待大余、信丰和南雄等县的负责人。遥想当年,陈毅奋战在赣粤边游击区,对这几个地方非常熟悉,抱有深厚感情。

客人们落座后,陈毅和大家长叹,夫人张茜则端来美酒佳肴。在愉快的交谈中,陈毅跟大余县县长说的第一句话是:“回去后,你替我带200元还债。”

县长一时被弄糊涂了,不知道陈毅因何“负债”,债主又是何人?陈毅哈哈大笑,讲述了一个军民情深的故事......

留守苏区,碰到好心农妇

十大元帅中,陈毅是唯一一个没有经历长征的元帅。

1934年8月28日,在老营盘战役中,陈毅到前线侦察敌情,被敌人打来炮弹的碎片击中,右胯骨当场粉碎性骨折。在周恩来的关怀下,陈毅接受了手术,但高烧不退,连下床都困难。

仅仅一个多月后,中央红军就被迫离开苏区,踏上了长征之路。陈毅刚刚动完手术,行动不便,无法跟随大部队行军,于是被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斗争。就这样,陈毅、项英等人带领1.6万红军战士及伤员,在南方展开了3年艰苦卓绝的战斗。

在广东南雄和江西大余、信丰的边界上,有一座梅岭。这里地势险要,绵延数百里,是赣粤边界的一道天然屏障。1935年10月,陈毅化名“老刘”,带领游击队来到梅岭,在此领导游击斗争。

不久后,陈毅一行抵达赣粤军分区所在地油山,在山上搭棚居住,住在草棚里。当时国民党为了“围剿”红军游击队,对百姓实行“十家连坐法”,有一家救助红军,十家遭殃。因此陈毅来到油山后,并没有麻烦当地群众,一边养伤一边指挥作战。

不过,油山脚下彭坑村的一对农民夫妇是例外,在陈毅和红军游击队来到油山的第二天,夫妻俩就前来草棚看望大家。

这位农妇阿嫂看到陈毅的伤势,猛然一惊,大声说道:“同志,你脚伤得这么重,怎么能住在潮湿的草棚里?到我家去吧!”

她可不是简单的农妇,早在1929年就参加了中共领导的农会,丈夫刘汉光是组织的秘密联络员。

陈毅听后非常感动,又不好连累她,连忙摆手说:“不行,不行,那样会给你带来麻烦的。”

农妇劝不动陈毅,只好下山,但她关心着陈毅的身体,经常前来探望。

帮助陈毅和红军的“周篮嫂”

1936年春,陈毅旧伤复发,腿肿得像个大南瓜。草棚阴暗潮湿,他的腿伤迟迟不见好。

红军游击队的处境也非常艰难,要与前来“围剿”的国军作战,还要自给自足,壮大力量。可油山就那么大,食物不好找,一时间游击队陷入绝境。

这个时候,这位农妇阿嫂起了大作用。她不仅和丈夫一起为游击队传递情报,还经常借着割猪草的名义,在篮子里放满食物,上山送给同志们吃。若是遇上游击队开会,她就守在草棚外,站岗放哨。

1936年的端午节,天空飘着瓢泼大雨,陈毅和队员们在山中观察敌军动向,瞬间被淋成落汤鸡。大家又累又饿,只好返回草棚。

倾盆大雨中,陈毅发现一个身影,挎着竹篮而来。等来人走近,陈毅才看出她是农妇阿嫂,连忙吩咐战士把她接进来。

阿嫂进入草棚,掀开竹篮,拿出一串绿色的东西。战士们定睛一看,发现是粽子,高兴地跳了起来,鼓掌说:“大嫂给咱们送粽子来了!”

阿嫂笑着说:“下这么大的雨,白狗子都躲雨去了。大家辛苦了一天,肯定饿坏了。这是我亲手包的粽子,你们敞开了吃!”

陈毅看了看篮子里的粽子,又看了看衣服上还滴着水的阿嫂,感动地说:“嫂子,这让我怎么感谢你!”

吃粽子的时候,陈毅和阿嫂聊天,问她:“嫂子,你叫什么名字?革命胜利后,我们也好报答你呀!”

阿嫂笑了笑,说:“山里人什么名字不名字的。老刘同志,不怕你笑话,我三岁给别人当童养媳,梅读过书,没取过名字!”

陈毅听后,爽朗地说:“大嫂,你每天挎着篮子给我们送饭,又姓周,叫周篮怎么样?”

“蛮好!”阿嫂高兴地笑了。

就这样,阿嫂有了正式的名字。她年龄稍大,又对红军贡献良多,陈毅和战士们一样,都亲切地喊她“周篮嫂”。

敌人搜查,救下陈毅一命

1936年夏,敌人加紧对油山红军游击队的“围剿”。最危险的时候,敌军离陈毅所在的草棚只有500米,差点将他活捉。中共赣粤边特委认为情况紧急,陈毅又旧伤未愈,于是将他安排在周篮嫂家休养。

周篮嫂的次子刘士华回忆说,为了保障陈毅的安全,父母将陈毅安排在存放粮食和农具的阁楼上居住。父亲刘汉光专门在阁楼下做了一个木板桥,敌人一旦进屋。陈毅就能离开阁楼,迅速转移到山林中。

为了给陈毅治腿伤,周篮嫂和丈夫穿梭于油山的悬崖峭壁之上,采摘草药。她的双手不知道被磨破多少次,流了多少血,汗水流下来,和手掌上的血水混在一起,黑红黑红的。她脚上穿的那双草鞋,鞋底磨烂了,脚下的石子刺得她心如刀割。

可是,陈毅的腿伤仍不见好,不断发炎。周篮嫂打听到一个土方子,将辣椒草、鱼腥草和蚂蚁窝混在一起,扔到锅里加盐熬煮,然后放在木盆里,让陈毅把腿放进去浸泡。

陈毅腿上全是血脓,疼得汗流满面。周篮嫂有些迟疑,更多的是担心。陈毅不忍,努力挤出一个笑容,说:“莫怕,尽管洗得去!”

接下来的半个月,周篮嫂每天都要上山采药,整个人瘦了一大圈。陈毅心疼,对她说:“周篮嫂,莫去了,我的腿慢慢好吧!”

周篮嫂边收拾边说:“老刘同志,你的腿不好,怎么带领大家赶跑白狗子,我不碍事!”

在周篮嫂的悉心照顾下,陈毅腿伤恢复的速度很快,大腿消肿,能下地走路了。

一次换药时,周篮嫂突然问:“同志哥,你说你们在山沟里东躲西藏,吃饭都是问题,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

陈毅眼神中绽放出光彩,激动地说:“别看我们现在躲在山沟里,可毛主席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天傍晚,陈毅坐在周篮嫂门前看书,警卫员在擦枪,危险却步步逼近。当时,国军接到奸细举报,听说周篮艘家里有游击队,派兵找了过来。

周篮嫂正带着儿子在河边洗衣服,远远看到一对人马,立马意识到陈毅有危险。眼看敌人就在眼前,回去通知陈毅已经来不及了。危难关头,周篮嫂看到正在玩泥巴的儿子,计上心头。她一把拽过儿子,大声呵斥道:“你这个小子,这么多兵来了,你还不赶紧回去,小心一枪崩死你!”

陈毅听到了这声呼喊,意识到这是周篮艘向他示警。他立即站起来,在警卫员的搀扶从后门离开,躲进山林之中。

周篮嫂

报答恩情,真情永存

国军离开后,周篮嫂上山找到陈毅,接他回家。一场危机化解后,陈毅回复幽默的神态,说:“周篮嫂,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呀,若不是你,我恐怕要见马克思了!”

因为这次突发事件,陈毅意识到周篮艘家里已不安全,不久后回归部队。他继续投身革命,任新四军军长、三野司令员,成为开国元帅。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忙于工作,陈毅一直没时间和周篮嫂联络。直到1962年,“七千人大会”举行期间,陈毅设宴款待大余县县长等人,这才旧事重提,决定报恩。

陈毅对大余县县长说:“我们共产党人是讲信用的,我欠的这个债一定要还!”

大余县县长回去后,立即发动地方人员寻找,终于在彭坑村找到了周篮嫂。当她得知当年帮助过的“老刘同志”,竟是开国元帅陈毅的时候,她高兴得手舞足蹈,说:“好!好!我就晓得,共产党是百姓的党,是不会忘记我们百姓的!”

远在北京的陈毅听说周篮嫂找到了,立即指示江西方面,请周篮嫂全家来北京做客。遗憾的是周篮嫂身体不好,北京之行被迫放弃,没能再见陈毅一面。

1972年,陈毅元帅逝世,三年后周篮嫂也离开了人世。象征着他们友谊的竹篮,如今珍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0 阅读:0
斋小哈

斋小哈

斋小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