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皇太子朱高炽死于朱棣之前,皇位应该传给皇太孙还是汉王呢?

楼哥看明史 2023-06-16 17:25:08

前言: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二十日,一人一骑闯入位于南京的大明皇城之内。而当皇太子朱瞻基见到眼前之人的时候,一股不祥的预感充斥了他的全身。此人名叫海寿,御马监少监。在内廷之中,御马监执掌担任宿卫的禁军,可谓是皇帝身边第一亲信。

就在去年的七月十八日,太宗皇帝朱棣在北伐班师途中驾崩。由于大军在外,局势诡谲,扈从大臣一面秘不发丧,一面派人火速南下回北京向时任皇太子朱高炽报丧。而那个人,就是海寿。

明仁宗朱高炽剧照

现在海寿突然来到南京,显然北京出了大事,而这样的大事有且只有一件:皇帝病危。经过短暂的不知所措,朱瞻基很快做出决定,立刻轻车简从赶回北京。当时南京城内已经有了皇帝驾崩的传闻,太子亲信都认为应该调集大军扈从北上。

仁宗皇帝不豫,以玺书驰召上还,上即日就道。时南京颇传言仁宗上宾,臣下未敢以闻,但言兹正戒严之时,宜整兵卫而后行,或劝上从间道行。上曰: “君父在上,天下归心,岂有他心?且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况君父召,岂可稍违?”遂由驲道驰还北京。—《明宣宗实录卷一》

事实上朱瞻基的判断非常准确,因为他的亲二叔汉王朱高煦也得到了皇帝驾崩的消息,准备组织兵力半途对太子进行截杀。换句话说,正是太子的当机立断,使得汉王的这次暗杀行动“仓卒不果”。

仁宗朱高炽的驾崩时间,和其父太宗朱棣相比,只差了十个月而已。此前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就曾经做了魔改,说是朱棣临终前打算传位给汉王,理由是太子和太孙不是汉王的对手。那么问题来了,倘若连朱高炽也死在了朱棣之前,皇位会传给谁呢?太孙真的守不住基业吗?

朱棣驾崩剧照

老牌野心家汉王朱高煦

朱高煦,生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十二月初四日,燕王朱棣嫡次子,生母燕王妃徐氏,洪武年间封为高阳王。由于日后谋反的原因,朱高煦在靖难时期的功劳,几乎在《太宗实录》中被删得一干二净,倒是清修《明史》为其说了句公道话。

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成祖大喜,曰: “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诸王三》

白沟河之战、东昌之战和浦子口之战,倘若没有朱高煦,朱棣早就死在了官军手中。据说朱棣曾经拍着儿子的肩膀说过这么一句话:“勉之!世子多疾”,正是这句话勾了朱高煦的夺嫡之心。

高阳王朱高煦剧照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七日,朱棣在南京皇宫奉天殿即位。这位昔日的燕庶人、如今的大明皇帝四十三岁。三个儿子之中,长子朱高炽二十五岁、次子朱高煦二十三岁、第三子朱高燧二十三岁,长孙朱瞻基四岁。

对于朱棣来说,年龄是他必须立刻马上考虑的一个现实问题。虽然老爹朱元璋去世的时候已经七十一岁高龄,但是大哥朱标、二哥朱樉、三哥朱棡的去世年龄分别为三十八岁、四十岁和四十一岁,朱老四不得不担心他自己还有几年好活,毕竟三年的靖难战争也给他留了不少的伤痕。

万一自己突然驾崩,长子能够守得住这辛苦打下来的江山吗?朱棣不敢确定。于是在此后近两年的时间里,朱高炽始终顶着燕世子的名号坐镇北京,弟弟朱高煦率军北伐,还要他来做后勤部长。如果高阳王北伐成功,或者后勤出了问题,只怕成为太子的就是朱高煦,而朱高炽大概率会袭封燕王一爵。

可惜天命不在朱高煦,天象接连示警,包括但不限于“金星出昴北”,“昼太白见巳位”,这些都是兵败叛乱的征兆。最终朱棣下诏放弃本次北伐,并且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闰十一月召皇长孙朱瞻基由北京赶赴南京。皇长孙的到来,意味着太子之位已经没有了悬念。

皇太子朱高炽剧照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燕世子朱高炽被册立为皇太子,高阳王朱高煦进封汉王、皇三子朱高燧封为赵王。随着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铁杆汉王党淇国公丘福,朱高煦派系遭受了沉重打击,几番折腾之后,终于在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被老爹朱棣赶去了山东乐安州就藩。

皇太孙的超强实力

朱棣对朱瞻基一直都很有好感,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这位皇长孙出生的时候,朱高炽兄弟三人都在南京做人质。换句话说,正是有了朱瞻基,才给了朱棣继续拼搏的勇气。不然朝廷把他三个儿子一咔嚓,这位四旬老汉那才真的叫做欲哭无泪。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四月,九岁的朱瞻基正式出阁就学。朱棣把自己的老战友:大名鼎鼎的“黑衣宰相”姚广孝,派去辅导皇长孙。并且特意告诫他“不必如儒生绎章句工文辞为能”,意思就是要传授帝王之道。

皇长孙朱瞻基剧照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二月,朱棣巡狩北京,特意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要让他好好历练一番。在淇国公丘福败亡之后,朱棣于次年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亲征漠北,而十二岁的朱瞻基则奉旨居守北京。此时的大明王朝,南有太子监国,北有长孙居守,朱棣这位征北大将军可以放开手脚为所欲为。

由于本次居守的时候表现优异,朱棣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十一月正式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为什么这么心急呢?太子的身体确实一直都不怎么好,而当年懿文太子突然去世的教训又极其深刻,朱棣不得不早做打算。

当初为了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父皇杀了无数的开国武勋,朱棣不想重蹈覆辙。因为父皇在世的时候,大明王朝根基已稳,杀了勋贵反而有利于皇太孙即位。但是自己篡位还不到十年,朝中反对自己的势力还很强,杀了那些更支持汉王的靖难勋贵,谁来帮皇太孙守天下?

朱棣与朱瞻基剧照

太子在世就册封太孙,就是给还在观望的靖难勋贵们一个明确的信号。如果想善终,就早早地投奔到太孙的门下。不然洪武朝勋贵的下场,就是你们的前车之鉴。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的时候,朱棣第二次亲征漠北,这一次随行的还有皇太孙朱瞻基。祖孙二人朝夕相处五个多月,皇太孙也将皇祖父倾囊相授的军事经验活学活用,比之当年的建文帝朱允炆自然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四月,朱棣下诏设立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归皇太孙直接指挥。和普通卫所相比,这支皇太孙亲军的规模极其庞大,光指挥使就有五人,总兵力达两万五千余人。此外有一点非常重要,府军前卫中随侍皇太孙的都是从各卫所选拔出来的幼官。按照正常流程,他们在成年之后都要回本卫所袭职。换句话说,天下这么多的卫所,很快就会全部变成朱瞻基的心腹,朱棣的用心不可谓不深。

辛丑,上谕行在兵部臣曰: “随侍皇太孙幼官,其间有孱弱者,宜别选壮锐易之。所设府军前卫指挥、千百户、镇抚管束幼军者,宜选用老成端正之人,庶几幼官有所视法。”—《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六十六》

朱瞻基剧照

到了永乐末年,靖难元勋接连凋零,除了英国公张辅、武安侯郑亨之外,汉王当年的老熟人已经不多了。朱高煦困居乐安州七年之久,安远侯柳升、保安侯孟瑛、阳武侯薛禄、成山侯王通、宁阳侯陈懋这些新贵,他已经不熟悉了。

结语:当年在收到海寿的讣报之后,朱高炽让宁阳侯陈懋和阳武侯薛禄,赶紧率领骑兵回京护驾,证明他们都是太子党,或者说太孙党。而当皇太孙赶到御营之后,军中立刻发丧。因为谁都知道,主心骨到了,没有人再有能力翻天了。

己酉,龙轝次鹏鹗,皇太孙至御营哭迎。军中始发丧,六军号恸,声彻天地。—《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七十四》

朱高煦剧照

回到本文开头,如果皇太子朱高炽死在了朱棣之前,皇位会传给谁?当然是皇太孙朱瞻基。即使朱棣真的像《大明风华》演绎的那般临终之前反悔,想把皇位传给汉王朱高煦,不妨问问皇太孙亲军答不答应,不妨问问宁阳侯陈懋、阳武侯薛禄、安远侯柳升这些新贵答不答应。

自永乐九年到永乐二十二年,朱瞻基做了十三年的常务副储君,不但自己曾经亲临战阵,手下还有一种规模庞大的皇太孙亲军,这样的实力不要说汉王,就是他老爹朱高炽都极为忌惮。

而汉王在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起兵造反,被御驾亲征的朱瞻基轻松平定,更加验证了本文的判断,即使朱棣传位给汉王,皇太孙也敢把它夺回来。

6 阅读:1183
评论列表
  • 2023-06-18 12:15

    看看允文,这还要长篇大论?

    用户11xxx62 回复: 楼哥看明史
    其实大明风华中最后也没有反悔,他把姚广孝推算出的三件国运大事交给了朱瞻基,杨士奇也解释了朱棣最后这样做的深意,朱棣在得到了杨士奇的答案后也不打算召见汉王了
    楼哥看明史 回复:
    理解能力堪忧

楼哥看明史

简介:主攻明史,希望能用不同的角度,看不一样的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