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宋真宗赵恒签订澶渊之盟后,北宋与辽国便相安无事了100多年;虽然期间一直都有摩擦,北宋还要向辽国年年纳贡,但总归没闹出什么大的动静;直到辽国末期,金国女真人崛起,这一平衡才彻底被打破。
由于多年来的称臣纳贡,致使北宋对辽国充满了仇恨;宋徽宗赵佶即位之后,便想洗刷耻辱,并借助金人的力量来收回被辽国占据多年已久的燕云十六州。
于是北宋通过“海上之盟”,联合金国灭掉了辽国;与此同时,宋朝也即将大祸临头。
辽国被灭后,金国立马翻脸,撕毁协议,并率大军进攻北宋都城开封,俘虏了徽钦二帝;最终,北宋命丧外族的铁蹄之下,这就是作为华夏子孙,谁也不愿提起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靖康之耻。
不曾想,南宋建立后,再一次“记吃不记打”,重演了百年前“联金灭辽”的惨痛教训,致使蒙古失去了金国的掣肘,再无后顾之忧。
公元1127年,徽宗之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他逃到南方,并登上了帝位;虽然此时的南宋只有半壁江山,但好在有长江天堑作为屏障,金国难以短时间内消灭南宋。
就在金军攻宋之际,蒙古开始崛起,并长期袭扰金国边境;南宋自赵构建国以来,之所以能够维持152年的国祚,主要是因为金国的掣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此后,南宋的官家们曾多次北伐,试图收回中原地区,但岳飞北伐、隆兴北伐与开禧北伐均以失败而告终;直到赵昀执政时期,这一状况才开始有所改变。
公元1224年,南宋迎来了第五任皇帝——宋理宗赵昀;他即位之初,整顿吏治,改革财政,重用名臣,曾一度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除此之外,赵昀执政期间最大的“功绩”就是联蒙抗金。
南宋前三次北伐失败后,宋理宗便联合蒙古进行了第四次北伐;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灭亡,而后金国成为了蒙古的下一个目标。
蒙古意欲联合南宋共同讨伐金国,并许下承诺,灭金之后将中原等地区归还南宋,怀有中兴之志的赵昀也想收回东京汴梁、西京洛阳与南京应天府三个地方,便同意了这个请求。
与此同时,金国也派出了使者,但他拒绝了与金结盟;最终,在宋蒙联军的强大攻势下,历经119年的金国终于轰然倒塌。
南宋虽然雪了靖康之耻,但同时也忽视了“唇亡齿寒”的道理;金国灭亡后,南宋便成为了蒙古一统天下的最后一道阻碍。
公元1276年,元军撕毁口头协议,进逼南宋都城临安,7岁的宋恭帝赵㬎率文武百官向蒙古投降,自此,南宋灭亡。
有许多大臣宁死不屈,如文天祥、陆秀夫等人,他们则带着幼主赵昰与赵昺逃往福建,组织兵力继续抵御蒙古大军。
三年后,随着蒙古铁骑的南下,崖山海战的警钟也即将敲响;两军交战,宋军最终兵败崖山。
丞相陆秀夫背着幼帝赵昺跳海,剩下的十万军民也不愿投降,相继跳海殉国;历经152年的南宋彻底走向灭亡。
宋理宗赵昀忽视了百年前“联金灭辽”的惨痛教训,结果引狼入室,反倒害了自己;殊不知,金国灭亡之时就是南宋亡国之日。
明月清风
南明也有连虏平叛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