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但你知道吗?大便的频率,其实藏着你身体运行的秘密,甚至和寿命长短息息相关。

乍一听,大便次数和长寿有什么关系?这也太“离谱”了吧。
但你别急,科学家们可不是随便说说——多项研究都指出,排便频率是肠道健康的晴雨表,也是全身代谢、免疫、甚至心脑血管健康的一个投射器。换句话说,你的“便便节奏”,其实反映了身体是否“节拍稳定”。
而节奏一乱,出问题的可不只是肠胃。
如果身体是一台机器,那排便就是机器的“出渣口”——废物能不能及时排出去,直接影响这台机器的持久运转。

科学上没有绝对的“黄金标准”,但多个研究结果趋于一致:每天排便一次,是最稳定的健康指标;而每天两次也属于优质排便频率;而如果你一周排不到三次,这就属于医学上定义的“便秘”了。
而便秘的代价,远不只是你以为的“排便困难”那么简单,它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的,是你从脑子到脚趾的整体状态。
别小看这“一坨便便”,它其实是一份身体状况的“汇总报告”。正常的大便应该是香蕉状、颜色偏黄褐、不粘马桶、成型但不干硬,也没有过于刺鼻的气味。
如果你的大便不是这个样子,那就说明你身体的某个系统可能已经在“报警”,只是你还没听清楚罢了。

为什么说排便频率和全身健康挂钩?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层,是肠道本身的运行效率。
肠道不像心脏那样跳动有声,也不像肺部那样呼吸有痕,它是一个默默无闻却日夜不停的“运输工”。你吃进去的每一口食物,最终都要经过肠道筛选、吸收、转化,最后把不能用的部分形成粪便排出去。
如果排便不及时,废物在肠道里滞留过久,就像垃圾没及时清理,滋生细菌,还可能让毒素被重新吸收,反过来伤害肝脏、免疫系统,甚至增加肿瘤风险。

第二层,是肠道菌群的结构稳定性。
你的肠道里住着上百亿的细菌,它们不是敌人,而是共生的“朋友军团”。这些菌群的平衡,直接决定你消化是否通畅、炎症是否泛滥、甚至情绪是否稳定。
没错,科学已经证明,肠道菌群会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分泌,有些抑郁症患者,其实是肠道菌群紊乱惹的祸。而排便频率,正是菌群健康与否的外在表现。
便便频率稳定的人,肠道菌群通常也更丰富、更有序,身体的免疫力、代谢力也随之提升。

第三层,是排便与慢性病之间的关系。一项涵盖了超过40万人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排便频率过少的人群,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风险明显升高。
这是因为便秘影响肠道,还会通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造成交感神经长期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长期以往,慢病风险自然水涨船高。更令人警惕的是,有数据显示,排便频率少于每周三次的人,死亡风险比每天排便一次的人高出了20%以上。
虽然这并不代表排便少一定会早亡,但这无疑是在提醒我们:排便频率是健康状态的“体检表”,你不能视而不见。

也有人会说,“我每天排三次,甚至四五次,不应该更健康吗?”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其实也未必。排便过于频繁,尤其是每次排便量少、形状稀烂,有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甚至是食物过敏在作怪。
更不用说,频繁跑厕所还会扰乱生活节奏,影响营养吸收,甚至造成电解质紊乱。排便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准时、成型、有量”。
每天一次或两次,且相对规律,才是理想状态。
那问题来了:如果你发现自己排便频率不稳定,要怎么办?

别盲目吃药通便,也别轻易相信所谓“排毒养颜”的神药或茶饮。很多通便产品都含有刺激性泻药,短期看似效果好,长期却会让肠道变“懒”——你一停药,它就彻底罢工。
更可怕的是,有些“排毒茶”含有泻药成分,却不标明配方,长期饮用可能导致肾损伤、肠道黑变病,得不偿失。
更科学的方式,是从饮食节奏、生活习惯、心理状态三方面入手。
肠道是个极其敏感的系统,它喜欢规律、讨厌突变。每天定时吃饭,尤其是早餐,能唤醒胃肠道的“胃结肠反射”,还能培养肠道的排便节律。

如果你经常起床不吃早餐,还总是赶时间,那就别怪肠道“不听话”。
喝水这件事,不能只靠“渴了才喝”。
水是大便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粪便在肠道里走的是“干路”,那就像拖着一块硬泥巴,怎么也拉不出来;但如果水分充足,就像泥沙被水泡软了,排出去就顺滑多了。
成年人每天应摄入约1500~2000毫升水,尤其在高温、运动后,记得及时补水。
膳食纤维是大便的“骨架”。
没有纤维,粪便就成了“软塌塌的一摊”,既不易成型,也难以刺激肠道蠕动。多吃粗粮、蔬菜、水果,尤其是苹果、奇异果、胡萝卜、燕麦等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食物,是最天然的“通便剂”。

但要注意,增加纤维的也必须增加水分,否则反而会加重便秘。
运动也很关键,但你不一定非要去健身房。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上下楼梯、做家务劳动,都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
尤其是久坐上班族,建议每坐60分钟就起来走一走,哪怕只是去倒杯水,也胜过一动不动地“坐着等便”。
不得不说的是心理因素。肠道是情绪的“放大器”。
焦虑、紧张、压力大,都会让肠道“罢工”或者“过劳”。你可能没注意到,压力大的时候,不是拉肚子就是便秘,这不是巧合,而是肠道对情绪的真实反应。

学会释放压力,比如冥想、深呼吸、睡前放松训练,或者哪怕只是跟朋友聊聊天,都有助于肠道恢复正常节奏。
从今天开始,试着关注你的“排便节奏”吧。每天早上起床后,给自己十分钟的“马桶时间”,哪怕暂时没有便意,也可以让身体习惯这个节奏。
你会惊讶地发现,规律排便之后,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了:轻松、清爽,甚至连思维都更敏捷了。
大便虽然是我们日常最不起眼的“小事”,但却是身体健康的“大信号”。别再把它当成“尴尬话题”,它正在默默告诉你:身体是否正在走向健康、或悄悄偏离轨道。
从今天起,给你的肠道多一点关注,给每天的“便便”多一份重视,也许,就是给未来的自己,多争取几年健康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Yang T, Santisteban MM, Rodriguez V, 肠道菌群失调与高血压有关。高血压杂志,2015;65(6):1331-1340。
2. Song M, Chan AT, Sun Q. 肠道微生物组、饮食和环境对结直肠癌风险的影响、胃肠病学;2020;158(2):322-340。
3. 世界卫生组织. 饮食、营养与慢性病的预防. 世界卫生组织技术报告系列916. 瑞士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
yjpgd8
排便次数越多的人越长寿……
用户10xxx38
[赞][赞][赞]说得对!具体是还样!
用户10xxx45
肚中无屎人不死。[笑着哭]
♌️Ronastdu
两天三次[得瑟][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