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三国邓艾偷渡阴平灭蜀之战,其实堡垒通常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一林话历史 2024-04-07 00:12:11

接上文:。红四方面军突破嘉陵江防线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抢占剑门关和江油关,由于这一夺关战役和三国时的邓艾偷渡阴平之战都发生在同一地点,所以,我计划先重点介绍下这场著名的三国后期战役,以加深大家对之后红军抢夺剑门关和江油关战役的了解。

公元262年,姜维率军出侯和,进行了他军事生涯中的第十一次北伐,令人惋惜的是,他的最后一次努力也以失败告终。

当时蜀汉朝廷由宦官黄皓弄权,他一直想废掉姜维的兵权,培植亲信取而代之。现在终于有了个现成的把柄,于是在后主刘禅面前不断进谗言。

姜维没办法,他不想卷入朝堂之争,只得选择留在沓中屯田种麦。

姜维屯田沓中,使得汉中的兵力明显不足。

蜀汉这一兵力布置的变化却被司马昭敏锐地捕捉到了,于是他决定趁汉中兵力空虚的时候,大举进攻蜀汉,至少要一举拿下汉中,但他没想的直接消灭蜀汉。

一、司马昭三路伐蜀

司马昭一共动员了“四方之兵十八万”,分为西路、中路、东路三个方向出兵。

西路:西路军由邓艾的三万军队组成,主要起牵制作用,牵制姜维留在沓中不能南下救援。

中路:中路军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兵力也是三万人。主要起隔断作用,从祁山进攻阴平桥头,目的在于万一邓艾拦不住姜维,他还可以在这里阻断姜维的回援道路。

东路:东路军是曹魏的主力部队,由钟会率领十二万大军由褒斜道、傥骆道进攻,目标就是夺取蜀汉重镇——汉中。

另外还有魏兴太守刘钦走子午道向汉中进发,协助钟会。如下图:

但作为继承武侯遗志的名将,姜维显然不是等闲之辈,在获知司马昭的进兵意图后,姜维马上上报刘禅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一是派遣张冀协增援阳平关守军、不让钟会大军通过。二是派遣老将军廖化率军把守好阴平桥头,保护自己退往汉中的道路。

阳平关在手,钟会就会被堵在汉中,不能长驱直入;阴平桥头是连接沓中和汉中的关键枢纽,只要蜀军控制这里,姜维就能在沓中和汉中之间机动作战。

可惜后主刘禅不听,不听的原因是因为宦官黄皓问了巫师,说敌军会不战自退的。导致后主没有及时安排守军防备。

263年8月,18万魏军兵分三路开始南下。后主刘禅闻讯后,终于缓过神来,按姜维说的办,派爷爷辈的老将廖化率领一路去阴平桥头接应姜维;派张翼和董厥到阳平关口协助守关。

此时蜀汉前线兵力布置是:姜维率2万人在西北方向的屯田沓中;而在东北方向的汉中三城,则由蒋斌、王涵各领五千人马分别驻守汉城和乐城,傅俭和蒋舒率军五千据守汉中和西川的必经之地——阳安关。如下图:

早在260年,姜维就提出“敛兵聚谷”的对魏防守策略。

姜维的想法是:与其我们在各要道处处分兵设防,处处兵力不够,还不如放敌军进入汉中之地,坚壁清野,退守汉越二城、郡守阳安关。从而拉长魏军补给线,时间久之魏军必会陷入“粮草不济”的境地。随后,我军再集中兵力从阳安关和汉越二城前后夹击,大破魏军。

平心而论,姜维这一战略是根据蜀汉“国小民疲”的国情制定出来的较为可行的战略,但他对相关将领的军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魏延、王平那样的军事才干,是执行不好这样“破釜沉舟”的战术的。

放在之前或许可以一试,但放在名将凋零的蜀汉后期,尤其是爷爷辈的廖化都能当先锋了,该方案的容错率就太低了。

很快,9月,魏军正式发动攻势。

西线方面:邓艾的三万大军分山路向沓中的姜维包抄而来。

中线方面:诸葛绪率军三万从祁山一路南下,很轻松就占据阴平桥头,阻断姜维退路。

东线方面:钟会一看汉中各条秦岭古道处于不设防状态,就长驱直入来到汉中盆地,他先派李辅进攻乐城、荀恺进攻汉城,自己则带兵进攻阳平关。

依照姜维“敛兵聚谷”的要求 ,汉中的蜀军都退至阳平关、汉城、乐城三城驻守。

本来,这三座关城之前都是经过姜维精心部署的,囤积了足够的兵力和粮草,如果坚守的话,钟会是很难攻克的,时间久了,钟会必然会苦于秦岭古道粮草运输的艰难而退兵。

到时候,等姜维从沓中回兵汉中后,再和三关的守军里应外合,趁机掩杀,就能大败魏军。

二、姜维摆脱魏军的围追堵截、退守剑门关

而此刻的姜维,正在和他的老对手邓艾在沓中掐架,姜维得知钟会进攻汉中的消息后,随即开始往汉中方向且战且退。

但邓艾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姜维。他兵分三路,一路正面进攻姜维,一路迂回进攻姜维的大营。一路进攻姜维的侧翼。

尽管邓艾做出了如此严密的包围部署,姜维还是成功甩开邓艾,开始往汉中方向撤退。

然而,此刻的诸葛绪早已驻守阴平桥头多时,以逸待劳,正等着姜维呢。如下图

姜维见状也没多废话,使出一招“调虎离山”的妙招,率军从孔函谷绕到诸葛绪后方,诈称要攻击诸葛绪的后路。诸葛绪怕自己的粮道被姜维切断,慌忙后退三十里。接着姜维趁机立即回头越过阴平桥头,摆脱诸葛绪。

姜维成功跳出中西线魏军的围追堵截后,从桥头至阴平,一路向南撤,途中与姗姗而来的廖化、张翼部蜀汉援军会合,三路大军准备立即去解汉中之围。

然而,世事如棋,一着不慎换来千古恨。

正当姜维会合廖化他们,准备支援汉中守军时,却传来阳平关失守,汉中失陷的消息。

原来,在钟会派胡烈围攻阳平关时,镇守阳平关的副将蒋舒曾因过失被解除职务,他一直对此怀疑在心。如今强敌兵临城下,觉得报复的机会到了,就撺掇主将傅佥出城迎战。

傅佥刚一出城,蒋舒就趁机关闭城门,打出白旗,投降魏军。最终,傅佥在和敌军的战斗中壮烈牺牲,阳平关陷落。

此时,阳平关以东的汉城和乐城却依然在坚守,没有失陷,但却无法挽回大局。

因为阳平关的战略意义比他们更重要,阳平关一失,就打开了钟会大军南下伐蜀的通道,不仅姜维的回援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姜维还得操心钟会大军会随时南下剑阁,攻打蜀汉腹地。

果然, 钟会攻取阳平关后,留下两万魏军围住汉乐二城,自己率领领东路主力大军长驱直入,直逼蜀中咽喉剑阁。

听闻阳平关丢失,姜维不得已惟有退守剑阁,阻止钟会大军由剑门关直下益州平原腹地。

从汉中进入益州腹地有两条路:

一条是米仓道:走南郑翻越米仓山进入巴中,但此路需翻山越岭,山势凶险,并不适合行军,且距离成都较远,因此,人们一般不走。

另一条就是金牛道:过阳平关后,南下剑门关,便可长驱直入,直接抵达成都平原。

十月,东路军钟会部10万大军从阳平关南下,直逼剑门关。

剑阁峥嵘而崔巍,大小剑山峰峰如剑,直插云霄,连缀30余里剑阁险道,诸葛亮在世时,凿石为阁,砌石为门,在天险的基础上加固成军事要隘。

姜维利用有利地形,在此列营守险,等待钟会大军。

果然,钟会大军来到后果然被蜀军阻于剑门关外,不能前进。面对天险,钟会一时也没有办法,期间无所事事的他还饶有兴致地到诸葛亮墓前祭拜一番。

面对蜀军占据险关固守,自己却攻关不克,又是孤军深入,时间长了后勤压力太大,钟会就想打退堂鼓,商议退兵。

三、邓艾偷渡阴平

就在姜维和钟会在剑阁对峙,骑虎难下的时刻。

西路军统帅邓艾提出了一条奇袭策略:由自己率军兵从阴平出发。绕过剑阁走阴平小道出江油,直取涪城,由此逼迫姜维回援,钟会大军就能突破剑阁。如果姜维不回撤,自己就径直取成都。

邓艾的计划得到司马昭批准后,随即挑选精兵2万从阴平取小道开始了偷渡行动。

说是阴平小道,但实际并没有常规的道路。从阴平到江油,高山险阻,人迹罕至,行军十分艰难,也因此之故,后主刘禅未在此设防。

邓艾一路上凿山开道,遇水搭桥。时“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

邓艾身先士卒,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当走到最险峻的一处叫“摩天岭”的地方时,亲自以毡自裹,滚下山坡。

在克服了这些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魏军终于越过700里无人烟的阴平险道,到达江油。

其实,江油关也是“险峰壁立,直插云天;关下江流湍急,浊浪翻卷”的天险,但蜀汉的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奇迹般从天而降,早已吓破了胆,是不战而降。

江油失守后,刘禅慌了神,急忙派武侯之子诸葛瞻领兵抗击邓艾,这时,部将黄崇劝诸葛瞻应该迅速抢占险要关口,不能让敌人深入平地。

但武侯之子却没有继承诸葛亮的杀伐决断,关键时刻表现得犹豫不决,结果被邓艾抢先夺取了险地。果然,诸葛瞻率军到涪城被邓艾打得大败,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

紧接着邓艾派其子邓忠及师纂等从左右两面进攻蜀军,二人大破蜀军并斩杀诸葛瞻,魏军进占绵竹,并立即进军成都。

当后主刘禅听闻魏军突然兵临城下时,慌得不知所措。马上接受益州本土势力的代表谯周的意见,开城降魏,同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而此刻还在剑阁坚守的姜维,只是有诸葛瞻兵败的战报,但不知道刘禅的确切消息,为避免腹背受敌,他没有往成都方向退兵,而是引军向东退入巴中。

但他最终等到的却是刘禅投降的诏书,不得已姜维便率廖化、张翼、董厥等人投降钟会。

公元263年11月,历经43年的蜀汉政权灭亡。

当然,最后还有一出堪称三国里最精彩的“一计害三贤”的阴谋大戏:姜维诈降骗钟会,钟会诬陷害邓艾,卫瓘矫诏杀邓艾,钟会姜维双殒命,最后三个主角全部死于非命,这里就不详述了。

四、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我们事后看魏灭蜀之战,就发现这场仗打的是那么的意外百出。当然,你也可以说是邓艾善出奇谋,勇略过人,也敢于执行。

但不要忘了,邓艾偷渡阴平可是一招险棋,自己率领一支孤军深入千里之外的敌国境内作战。即便你是神兵天降,但敌国如果坚壁清野,只守不攻,你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饿也能把你饿死。

但邓艾居然就这样成功了。

但邓艾的成功貌似是在蜀汉不断犯错的偶然事件下实现的:

1、后主刘禅不听姜维的调兵部署,没有及时派兵驻守阴平要道,失去先机。

2、在钟会大军进攻汉中时,阳平关副将蒋舒心怀不轨,诓骗主将傅俭出城出战,自己则献关投降钟会,使得姜维的“敛兵聚谷”战略成为泡影。

3、在姜维和钟会对峙与剑阁之时,被邓艾翻越七百里无人山区,直驱蜀汉腹地。

4、邓艾穿越阴平古道后,正好遇到江油关守将马藐不战而降,让邓艾顺利通过天险。

5、武侯之子诸葛瞻领兵赶到后,部将黄崇劝诸葛瞻应该迅速抢占险要关口,不能让敌人深入平地。但诸葛瞻却不听,结果让邓艾抢先占据险要关口。

正因为有了这一件件蜀汉军队的骚操作,才成就了邓艾的不世之功名。

我们反过来想,如果后主听从姜维的安排,及时排除援军。

如果阳平关的蒋舒没有献关投降,而是和钟会血战到底。

如果江油关守将马藐有王平之勇,守住了江油关。

如果武侯之子智商在线,抢占了险要之地。

那么,邓艾还会这么容易成功吗?后面的历史也证明,偷渡阴平成功的只此一例,说明了他的偶然性。

表面上看,蜀汉的灭亡也是因为邓艾出奇兵这一偶然因素而导致的,但这偶然失败的背后却潜藏着蜀汉即将败亡的必然性。

如果不是因为蜀汉内政混乱,不修武备的必然性导致,邓艾的几千孤军哪能那么容易就跨越几百里山路呢。

如果不是因为后主亲小人,远贤臣,听信宦官谗言,姜维何至于去沓中屯田避祸;阳平关何至于用蒋舒守城;江油守将马邈何至于贪生怕死。

所以,表面看起来一个个的偶然事件,其实冥冥之中已经潜藏在了蜀汉必败必然事件之中的。

正是因为蜀汉后期的内政腐败、宦官乱政、才使得集团内部犹如一盘散沙,人心涣散,经不起任何外部力量的冲击,即便有大将苦撑危局,也架不住一两次的献关投降。

对于此时的蜀汉来说,任何微小的冲击都是致命的,即便没有邓艾偷渡阴平,也会有其他事件的发生导致大局的崩溃。

这也说明,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对于一个祸起萧墙,内部危机四伏的集团来说,任何一个微小的偶然事件都有可能成倍的放大他的破坏结果。

可叹姜伯约虽得丞相赏识,却生不逢时,独木难撑危局,悲哉,惜哉。

诸葛亮智收姜维

0 阅读:0

一林话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