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长河的幽僻角落,静静躺卧着一组珍贵的上色老照片,宛如时光的使者,承载着往昔的故事与记忆,缓缓朝我们走来。

1988年,陕西的乡村大地被岁月蒙上一层质朴的底色,日子在黄土地的褶皱里缓缓流淌。彼时,在某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中,一户人家迎来了一件稀罕物——一台黑白电视。这一消息如同春风拂过,瞬间传遍了村子的每一个角落,撩拨着村民们的心弦。
当夜幕如墨般悄然落下,暑气还未完全消散,微风轻拂,带着丝丝凉意。村民们便迫不及待地从自家走出,纷纷朝着那户有电视的人家汇聚而去。老
不一会儿,摆放电视的房间里便热闹非凡,被挤得满满当当。随着电视“啪”地一声亮起,黑白屏幕上光影摇曳,虽然信号偶尔不佳,画面会出现模糊重影,还夹杂着沙沙的电流声,但这丝毫无法阻挡村民们的热情。

1994年7月,炽热的暑气弥漫在椒江陵园路的大街小巷。在街边一栋略显陈旧的小楼里,一家电脑培训班正悄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彼时,一款名为“小霸王学习机”的简易电脑风靡全城,风头无两。培训班教室中,摆放着一台台崭新的小霸王学习机,简约的外观设计,搭配着略显稚嫩的操作界面,却吸引了无数求知若渴的目光。学员们纷纷围坐在机器前,双手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这新奇事物的奥秘。

在杭州的一条静谧街巷中,有一户人家,家中摆放着极具时代印记的“四大件”。客厅显眼处,14寸黑白电视机方正而立,每晚都吸引一家人围坐观看节目。旁边,缝纫机金属机身泛光,抽屉里线团、缝衣针整齐排列,女主人常在此为家人缝制衣物。凤凰牌自行车套色彩鲜艳,男主人骑车出行,铃声清脆。房间角落,落地电风扇扇叶修长,深绿色机身沉稳,夏日呼呼送爽 。

1949年,风云变幻,蒋介石政权为扩充兵力,在各地大肆抓壮丁。彼时,年轻的谢俊毫无防备,在街头被国民党强行掳走,被迫背井离乡,随着败退的国民党军队前往台湾。从此,他便与故乡江西南昌县尤口乡东谢村的亲人天各一方。
时光匆匆流转,漫长的38年过去,直到1987年11月上旬,两岸关系出现转机,谢俊终于等来了返乡的机会。怀着满心的期待与急切,他踏上归乡之路。一回到东谢村,熟悉的乡音、袅袅的炊烟,瞬间勾起他无数往昔回忆。
而他心中最惦记的,便是抚养自己长大的三婶娘。谢俊脚步匆匆,径直来到三婶娘家门口。推开门,屋内光线昏暗,三婶娘正坐在椅子上。看到三婶娘的瞬间,谢俊的眼眶瞬间湿润,脚步也停住了。曾经身体硬朗、无微不至照顾自己的三婶娘,如今已77岁高龄,岁月在她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还残忍地夺走了她的光明。


1988年,八达岭长城,首个台湾返乡探亲团,身着特制外套,胸前 "想家" 二字在朝阳下泛着微光,这是台湾 "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 组织的首个探亲团,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激昂且饱含热泪的高呼:“到家了!”那声音里,有漂泊在外多年的游子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他们用闽南语、四川话、东北腔混杂着唱起《长城谣》,苍凉的旋律在山谷间回荡 。

1987年12月29日,凛冽的海风在舟山群岛呼啸盘旋,72岁的潘高镜,这位离别故土将近40载的台湾国民党退伍老兵,终于踏上了魂牵梦萦的家乡——浙江省舟山马岙乡的土地。
一路舟车劳顿,满心皆是漂泊半生的疲惫与即将归巢的急切。当他站在那再也熟悉不过的门前,脚步却似被钉住一般,再也无法挪动分毫。眼前,那座斑驳破旧的房屋,便是他日思夜想的旧居。木门半掩,透着屋内昏暗的光,仿佛在无声地召唤着他。
他就那样伫立在门口,时间仿若停止了流动,足足五六分钟,他只是呆呆地凝视着家门,迟迟未曾迈进。往昔与母亲相处的点滴、和妻子新婚时的甜蜜画面,走马灯似的在他脑海中不断放映。而如今,母亲早已长眠于地下,眼前屋内那道苍老的身影,在模糊的泪光中逐渐清晰,是他苦等了38年的妻子。
此刻,周遭的空气好似都凝固了,万籁俱寂。潘高镜只觉脑袋“嗡”的一声,整个人都僵在原地,如同一尊木雕。往昔的记忆与眼前的现实激烈碰撞,心中翻涌着千头万绪,却不知从何说起,又能说些什么。岁月无情地在妻子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可那熟悉的眉眼,依旧是他魂牵梦绕的模样。


“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主席何文德在台上演讲,1988年1月,何文德率首批返乡团抵达黄帝陵。在轩辕殿外,他颤抖着展开用阿里山泥土和日月潭水调制的祭品,祭文读到 "海峡天堑,骨肉离散" 时,5000公里外的长江水仿佛漫过了他的心田。回到湖北房县,他跪在母亲坟前,手指深深插进红土,就像四十年前那个告别时没能握住母亲的手。

1958年"八二三"炮战前,厦门前线总长超1200公里的地下坑道网正紧张运转。我英勇的解放军炮兵部队指战员们严阵以待,即将对金门展开炮击。他们围绕在一枚枚炮弹周围,双手稳稳地擦拭炮弹、检查引信,眼神专注而坚毅,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迅速,全力以赴地进行着最后的准备工作,为即将打响的战斗时刻准备着 。确保火炮射速达每分钟3.2发,远超国民党军1.8发的水平。

在20世纪20年代,风云变幻的华夏大地上,京剧界有一位光芒璀璨的名角儿——潘雪艳 。彼时,她在戏曲江湖里声名远扬,其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当下影坛中炙手可热的四大花旦。这张别具一格、呈现河蚌精造型的老照片,实则是潘雪艳于上海天蟾舞台出演剧目时的演出海报 。
海报里,她的扮相堪称一绝,妆容精致得无可挑剔,眉眼间尽是风情,将河蚌精的灵动与妩媚展现得淋漓尽致,仅是一眼,便能牢牢抓住众人的目光,好似要将人引入那神秘奇幻的戏曲世界之中 。当时《申报》记载:"潘伶之河蚌精,既具传统闺门旦之端丽,复创水族妖姬之灵动。其腰肢似无骨游龙,眼波若鲛人泣珠,令沪上士女皆成'蚌精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