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退役中将:解放军不用动武,只需封锁台岛半个月,就会不攻自破

南斋孤风中 2024-11-18 16:39:05

美国为什么死盯着台湾?

一个是战略价值,另一个是科技筹码。

先说战略价值。

台湾,距中国大陆最近处仅有130公里。

从军事角度看,这就是在中国家门口安了一个前哨。

历史上,美国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建起了整个西太平洋战略体系。

从冷战开始,台湾就被美国视为遏制中国的“战略支点”。

再说芯片问题。

有个惊人的数据:台积电占全球先进芯片制造的90%以上。

芯片,就是数字时代的“粮仓”。

现代社会离不开芯片,从手机到汽车,从家电到军工,芯片无处不在。

美国对中国的芯片限制,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台湾”。

2022年,全球前十大芯片代工厂中,台积电市场份额高达56%。

特别是在7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领域,台积电占绝对主导地位。

谁能获得这些芯片,谁就在高科技竞争中占优。

美国策略很清晰:

一方面,通过“台湾关系法”等方式,给台湾撑腰;

另一方面,企图用芯片产业链来制约中国科技发展。

但,任何试图通过遏制来阻挡一个大国发展的做法,最终都难以持续。

当年,美国试图遏制日本半导体产业。

反而促使日本加快了技术创新。

美国给台湾的“信心”,是一种幻觉。

但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承诺,只有永恒的利益。

越南、阿富汗的例子都证明:

当维护承诺的代价太高,美国也会选择撤离。

任何试图通过垄断和遏制,来阻挡科技进步的做法,最终都会失败。

当年的工业革命,没有哪个国家能永远垄断蒸汽机技术。

围岛,不用武力

台湾前陆军副总司令,退役中将刘湘滨说:

“解放军如果只包围台岛,而不动用武力,台湾真的无解。

民进党试图挑起与大陆的对抗,却不看看自己手里有多少筹码。

实话讲,大陆只需要封锁台岛半个月,台湾就会不攻自破。”

美国正在把台湾变成火药桶,最终遭殃的是广大台湾同胞。

台湾,一个面积仅3.6万平方公里的岛屿,四面环海。

它的生存,高度依赖与外界的联系。

台湾98%能源需要进口,95%贸易依赖海运。

台湾每天需要进口约100万桶石油,需要大量粮食和生活物资。

一旦被封锁,储备支撑不了太久。

石油储备,大约30天,天然气储备,约10-14天。

粮食储备,约35天。

2022年台海演习,就是一次预演。

不需要一兵一卒登陆,仅仅通过海空力量的部署,就能实现有效封锁。

那条所谓的“海峡中线”,其实是个模糊概念。

它不是国际法认可的界限,更像是一条心理防线。

2022年的演习表明,这条想象中的线已经没了实际意义。

解放军设立的6个演习区,3天演习,将台湾岛完全“锁”在其中。

那如果延长到10-15天,会怎么样?

突然切断了一个城市的水电供应,不需要任何武力,生活秩序自然会陷入混乱。

历史上有类似的先例。

1940年代,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就吃过补给线被切断的亏。

当时美军潜艇封锁,让日本海上运输线几乎瘫痪。

这是日本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台海问题的解决,不一定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冲突。

经济封锁、资源管控这样的“非战争手”,可能会更有效。

一个地区的生存空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领土,更包括经济联系、能源供应、贸易通道等。

当这些生命线被切断,任何地区都难以独立支撑。

美国会出手吗?

一些人把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认为解放军围台后,美国会在台海复制“乌克兰模式”。

事实是怎么样?

台湾东西最宽处约140公里,南北长394公里,四周被海洋环绕。

这种地理特征与二战时期的关岛(长53公里,宽15公里)有相似之处。

1944年,当美军切断了日军在关岛的补给线后。

驻守的日军,仅支撑了21天就失去了有效战斗力。

从补给需求看,现代台湾每天需要约38万桶石油,98%依赖进口。

粮食自给率仅约35%。

一旦海上交通受阻,台湾将面临严峻的物资短缺。

1941年,太平洋战事爆发后,日本仅用70天,就切断了新加坡的海上补给线。

乌克兰,有与波兰等北约国家4000多公里的陆地边界。

每天可接收数百辆卡车物资。

台湾四面环海,最近的美军基地(冲绳)也相距600多公里。

从军事地理看,台湾位于第一岛链内部。

中国海军的总吨位已超过美国,世界第一。

仅在2020-2022年间,中国就建造了新舰艇170余艘。

这种规模的造舰速度,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更重要的是地理优势。

解放军反舰导弹射程,可达1500-2000公里,足以覆盖台湾周边海域。

外援,必须突破这个“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防御圈。

中国目前拥有355艘军舰。

其中包括40艘驱逐舰、50艘护卫舰。

这些数量,超过了二战时,日本海军全盛时期(拥有12艘战列舰,18艘重巡洋舰)。

现代军舰的监控能力更是今非昔比,电子侦察范围可达数百公里。

历史上最接近的案例是,1982年马岛战争。

当时英国远征舰队,航行8000英里支援马岛。

但马岛面积仅12173平方公里,人口3000人,补给需求远低于台湾的2300万人口规模。

即便如此,英军后勤补给也面临巨大挑战。

最关键的是基地设施问题。

在西太平洋,美军最近的大型修船设施在横须贺基地,直线距离台北约1300英里。

而在台海周边1000英里范围内。

中方拥有多个军港和修船基地,包括福建马尾等重要设施。

美军面临多个难题。

最近的大型修船设施在日本横须贺,直线距离1300英里。

不但缺乏近距离支援点,而且所有补给线路都在打击范围。

过分依赖外部支援的幻想,最终导致了灾难性后果。

他们,只是想过普通人的生活

1996年台海危机,表面上战云密布,但实际上两岸始终保持沟通。

双向沟通,往往能避免擦枪走火。

然而今天的台海,沟通不太如意。

1914年欧洲,当最后一封外交电报石沉大海后,战火很快席卷整个大陆。

更讽刺的是,那些高喊战争口号的政客,往往是最早逃离的人。

二战时,当新加坡陷落前夕,英国高官早已登上了最后一艘远航的军舰;

当柏林暴露在苏军炮火下时,纳粹高层已提前准备好了去南美的护照。

1975年的西贡,当北越军队压境时,美军直升机在大使馆楼顶盘旋。

优先救走的是,权贵富商。

码头上的普通人,只能在混乱中,拼命挤上最后几艘难民船。

而今天的台独分子,恐怕有些人的保险箱里,也早已准备好了外国护照和海外房产证明。

战争的苦果,从来都不是由挑起战端的人来尝。

真正承受战火的,永远是那些无处可逃的普通人。

他们没有商务舱的机票;

没有海外的房产;

没有国外的护照。

普通民众,用自己的生命和安宁,为这些人的狂妄付出代价。

台劳动党主席吴荣元,非常担忧:

“这几年美国向台湾扩大军售,又通过国防政策授权法案,都是把台湾打造成军火库。

今天战争的危机迫在眉睫,我们台湾人民再不自救,就会变成第二个乌克兰。”

战争从来不是一个概念。

一旦真的发生,就是每一个家庭的切肤之痛。

二战时的欧洲,普通人的命运被少数政客彻底改变。

不是因为他们选择了战争,而是战争选择了他们。

今天的台湾民众,何尝不是处在相似的困境?

他们只是想过普通人的生活:

早上买个卤肉饭,晚上去夜市逛逛,周末带孩子去野柳看海。

那些政客们应该明白,他们手中掌握的不是筹码,而是几百万个家庭的命运。

但凡有一丝良知,就不该把民众推向战争悬崖。

为了两岸几亿同胞的福祉,为了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幸福,回归和平谈判正是当下最正确的选择。

和平谈判的大门从未关闭,希望珍惜。

2 阅读:98

南斋孤风中

简介: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