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重启,最让人担心的是……

知书达之理 2024-04-04 02:57:48

文\守一

终于,6月1日起,上海要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了。

尽管网上还有疑虑,不知道进出自由在社区这最后一环会不会打折扣,但整体来看,上海全方位的重启已经是无可怀疑的趋势。

静止长达两个多月的上海,要恢复人间烟火气了,但失去的时间能不能快速弥补回来?

01

在上海重启前夕,一件“小事”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上海嘉定区一家便利店,因为把标价7.5元的挂面加价0.5元售卖,被市场监管局查处罚款3500元。

这家店总共卖了48袋,多收了24元,相比获益,承受的罚款代价确实不轻。所以网上同情的声音很多。

如果纯看法律,监管部门的查处并没毛病。钱虽然加得不多,可是明码标价的商品私自加价,这就是欺诈消费者,依相关法律可以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

如果在几个月之前,这起处罚可能会被看做是严格执法的典范,成为沪吹们的证据。可在今天,经历过封控期间高昂物价“洗礼”的人们,就有不一样的感受。

网上质疑这个处罚的,大概逻辑都是,高价团购的乱象没管好,倒拿多赚五毛钱的小商家做文章?

这件“小事”背后的舆论心态耐人寻味,是上海重启之后很值得注意的变化。“封控后遗症”会在很多层面体现,人们会以更“挑剔”的心态,来审视上海的各种政策和行政执法。

这不是说面对违法现象,就要放任不管。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提高对商家、对生民的包容度,这是古已有之的智慧。

让经济或心理受伤的社会面恢复信心,很多时候就是看“小事”。如果说在疫情严峻时期,“乱世用重典”以求维护物价和秩序,还有合理性的话,那在寻常时期,释放包容信号就更有必要。

从一件“小事”做太多引申发挥,可能未必公允。但社会对疫情严峻时期一切从严的管控手段,会不会延续到日常经济社会的管理中,还是存在相当大的担忧。在社会重启的关键时刻,各级主政者理当有所注意。

02

不可否认,经历过长达两个多月的“静态管理”,对上海未来的悲观情绪不少。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声音,是说上海的一些外企可能出走。不久前全球汽车芯片巨头安森美,将自己在上海的全球配送业务迁至新加坡,就引发不少讨论。

4月18日,安森美发布通知函表示,「随着政府加强封闭措施,特别是在上海,其中国全球配送中心被迫关闭,从而影响业务。」

或许也是注意到该现象,日前发布的《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中,共计50条的方案,有五条是涉及外资外企的,其中甚至有细化到,“加强与外资企业高管面对面沟通……帮助外资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加大总部企业走访沟通力度,切实修复和提振外资企业信心。”

客观来看,这段时间无论是国内中小企业还是外资外企,业务、信心受影响,是无可否认的既成事实。短期内的信心动摇在所难免,但长期走向未必一定是悲观的。

上海在全球经济生态中的位置,是由多种复杂因素长期形成的。上海的营商环境,即便是放在全球视野中看,也是排得上号的。暂停两个月虽然各方面的损伤很大,但也不意味着,其他想取而代之的国家或者城市,能用两个月的时间就达到可以和上海竞争的水准。

企业决策不可能全凭感情好恶,更多是权衡利弊的结果。所以,只要上海真的能全面重启,营商环境真的能恢复到既有水平,失去的时间并非不可能弥补。这一点,不会因为很多人短期对上海感情的改变而改变。

但最简单也最复杂的问题就在于,上海能很快恢复到从前吗?

03

伤疤好了人很容易忘了疼,但伤疤不能隔三差五被重新撕开。这就是上海重启时刻,各方最大的担忧。

我们都知道,做企业不是做游戏,能随时喊停随时重启。企业经营是一个系列事件,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就是全盘皆输。

有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5年,正常经营环境下,企业生死往往也在一念之间。如果外在不确定性因素增大,那企业就更是如履薄冰。

所以上海宣布全方位重启,不等于解决大量就业的中小企业,也能够随时重启。如果资金出问题,如果供应链出问题,如果员工流动率增大,如果企业家对接下来的走向缺乏信心……都有可能影响重启的含金量。

更值得担忧的是,如果企业拼尽全力、克服困难重启了,万一又出现病例,是不是又要来一轮“静态管理”?毕竟,病毒的传播,非人力可以预测,也不是凭决心就能彻底消灭的。

纯做理论推演的话,上海当然有很多促进经济的政策手段。楼市、车市政策一放松,都可能激发巨大的消费潜力。可最大的问题还是,还有没有可能再来一轮“静态管理”,这是社会信心能否确立的关键。

就此而言,现在的重启,重要的是能真正做好防疫和发展的平衡,确保伤口能慢慢结痂,而不是动辄又被撕开。惊弓之鸟,是很脆弱的。

0 阅读:0

知书达之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