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容易导致人体湿气加重,再发展就会出现痰湿。“痰湿”是因为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水湿停聚,聚湿成痰而形成的。痰湿堵在身体里,一是由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的,另一方面是不良情绪。
痰湿型肥胖体型特征:
肥胖体型且腹部肉多松软
常见症状:
脸部爱出油,多汗且黏,喜食肥甘甜腻,容易疲劳,胸闷痰多,易水肿,舌苔黄腻。
性格特征:
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中医看来:“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意思就是说涉及到“湿、肿、满”的问题,究其根源要从脾上找。脾为生痰之源,调好脾胃,痰湿自然除。
体型肥胖的痰湿体质,一定要忌食肥甘厚味、滋补油腻以及酸涩苦寒食物。
中医一个千年祛湿化痰古方【温胆汤】
组成:茯苓,陈皮,法半夏,竹茹,枳实,炙甘草。
用法:上述药物放入水中,熬开锅30分钟,将药汁分成2份,早晚兑入温水,泡脚,每次20分钟,水温不要太热,水淹过小腿肚最好(淹过三阴交穴)。
功效:理气化痰,清热除烦,和胃利胆。
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喝【陈皮茯苓荷叶茶】
组成:茯苓5g,陈皮5g,荷叶5g。
用法:开水冲泡15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健脾利湿化痰,适用于口苦口臭,肥胖,大便粘滞等人群。
人体有4个化痰祛湿穴位,平常也可以多按按,对于痰湿型肥胖很有好处。
1、丰隆穴
作用:化痰湿,和胃气
位置: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简单取穴法是:膝盖右下的凹陷点与外踝连线的中点即是。
用法:可以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一般每天2次,每次3分钟。或者艾灸此穴位,每周2-3次。
2、中脘穴
作用:和胃健脾,促进脾胃运化
位置:中院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取穴的时候,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用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2-5分钟,或用掌心或四指按摩中院5-10分钟。或者艾灸此穴位,每周2-3次。
3、足三里
作用:调理脾胃
位置: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处,胫骨边缘的位置
用法:按摩足三里穴的要诀在于,按压穴位的时候一边缓缓吐气一边强压6秒钟,如此重复数次。另外也可以艾灸此穴位,一年四季任何时候都适宜进行。
4、阴陵泉
作用:健脾除湿
位置:它在膝盖下方,沿着小腿内侧骨往上捋,向内转弯时的凹陷,就是阴陵泉所在。
用法:可以每天用手指按揉这里,时间不拘,但要保证按揉时间在10分钟以上。或者艾灸此穴位,每周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