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降低用工成本,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是可以在具有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特征的岗位上使用不超过用工总量10%的劳动派遣人员的。但实践中却有部分企业,连劳动派遣这种用工责任都要去逃避,去使用“假外包、真派遣”。
“假外包、真派遣” 如何损害劳动者权益
真正的劳务外包方式的确可以合法规避劳动关系,但实务中更多的是“假外包、真派遣”,无法真正规避劳动关系。企业使用所谓的“劳务外包”去掩饰“劳务派遣用工”的本质,进而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主要表现如下:
(1)相较于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劳务外包无发主张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
(2)劳动者无法主张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如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等福利待遇);
(3)劳动者因工受到伤害时,无法要求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如何判断“假外包,真派遣”
劳务外包的主要特征:
(1)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基于外包合同形成民事契约关系;
(2)发包单位和承包单位约定将发包单位一定工作交付给承包单位完成,由发包单位支付承包单位一定的费用;
(3)承包单位与所雇用的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并对劳动者进行管理和支配;
(4)发包单位不能直接管理与支配承包单位的劳动者。
判断是否是“假外包、真派遣”,最常用的方法是:
(1)劳动者的支配与管理方面,劳务派遣用工单位直接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指挥管理,被派遣劳动者须遵守用工单位的规章制度;
(2)劳务外包的发包单位不参与对劳动者的指挥管理,由承包单位直接对其劳动者进行指挥管理。
例如,发包单位将业务发包给其他单位,但承包单位的劳动者接受发包企业指挥管理、按照企业安排提供劳动,或者以发包单位的名义提供劳动等,则应被认定为劳务派遣而非劳务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