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中的《道德经》

杨章林文化 2024-04-09 00:00:08
——如此译文居然登上大雅之堂,成书卖钱,养家糊口,实在是有辱斯文。 五、人都有缺憾 第十章(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精神和形体合而为一,能做到不相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顺,能达到婴儿那样的状态吗?排除杂念,澄清心灵,能做到不留半点瑕疵吗?爱护民众,治理国家,能够放弃运用聪明智慧吗?面对自然的对立变化,能够甘心退居柔雌的地位吗?通晓事理,了解奥妙,能进入清静无为的境界吗?让万物生长、繁殖,生养了万物但却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却不恃为己功,引导万物却不妄加主宰,这就是最深远最博大的美德”。(引自出版的”经典“) 这篇译文相对来说要好一些,起码第一句有些“靠谱”,但还是如同下雨天走泥巴路,深一脚浅一脚,要去那个地方可能都没数。 1、“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精神和形体合而为一,能做到不相分离吗“? 解析:活着的时候TA就“能做到不相分离”。这应该是一个反问句,要的是不能。 译:精神和肉体相拥,能永不分离? 2、“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聚结精气以致柔顺,能达到婴儿那样的状态吗”? 解析:(1)“聚结精气以致柔顺",什么意思?人家智者要表达的是婴儿聚精会神专注于自己世界的模样,同什么“聚结精气”,“柔顺”有什么关系嘛。 (2)“能达到婴儿那样的状态吗”?这里是一个反问句,要表达的应该是:无论你怎样努力,都回不到婴儿时的状态。 译:婴儿时聚精会神地呼吸,人们能永葆? 3、“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排除杂念,澄清心灵,能做到不留半点瑕疵吗”? 解析:(1)不管你怎样的“排除杂念,澄清心灵”,同“瑕疵”能扯到一起? (2)句子讲的是“镜子”,同心灵毫无关系。给你一面镜子,你能把它擦得一尘不染吗?把清水搅浑也是一种能力。 译:擦拭镜子,能不留痕迹? 4、“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爱护民众,治理国家,能够放弃运用聪明智慧吗”? 解析:把“无为”理解成“放弃运用聪明智慧”,也太有才了。 译:关爱百姓治理国家,能事事完美? 5、“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面对自然的对立变化,能够甘心退居柔雌的地位吗”? 解析:什么“对立变化”?谁同谁对立?“开阖”不是对立关系。“退居柔雌”,从哪个地方退下来?能悄悄告诉读者吗?天门开——白天,天门阖——夜晚。也有人把天空中骤然出现一处特别明亮的地方理解成“天门开”。 译:日夜更替,能像生孩子一样吗? 6、“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通晓事理,了解奥妙,能进入清静无为的境界吗”? 解析:见多识广、见识广博,硬要搞成“通晓事理,了解奥妙”,“无知”就是不晓得、不懂之类,同“清静无为的境界”有啥子联系嘛。复杂等于渊博? 译:见识广博的人,能什么都懂? 7、“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让万物生长、繁殖,生养了万物但却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却不恃为己功,引导万物却不妄加主宰,这就是最深远最博大的美德”。 解析:谁”生养了万物但却不据为己有“?谁”推动了万物却不恃为己功“?谁“引导万物却不妄加主宰”?距离文章的内容何止十万八千里。智者在这里是要告诉我们,人们可以享用物质,但不是物质的主人。用最深远最博大来修饰美德不累? 译:大自然生养了生命,没有什么财物同我们与生俱来,我们享用物质,但不是物质的主人,我们必须得有这种认识,这就是德的妙处。 小议: 在这篇文章中,老子连用了六个反问句,意在告诉我们,自然可以完美,社会不可能完美无缺,生活中的人们是会有缺憾的,这就是德的玄妙之处。
0 阅读:0
杨章林文化

杨章林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