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最后的3个军统特务,隐姓埋名64年后,2013年留下一张合影

曜瑞说历史 2023-02-13 12:58:00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2013年的某个清晨,浙江省江山县的一个养老院,早早就迎来了第一批访客。

从车上下来的是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一男一女,他们步履蹒跚奔波至此,是为了见一位阔别60多年的“老朋友”。

3位“老朋友”见面之后,留下了一张合影。

照片中的3位老人皆是头发花白,身躯微微佝偻,任谁看到这张照片,都不会想到这几位老人,竟是大陆最后的3个军统特务。

这3位“老特务”有着怎样的经历?这次会面又是出于什么目的?他们现在在大陆的处境如何?

军统特务的去与留

军统局正式成立于1937年底,最初是国民党党务、情报机关。

1938年抗战开始之后,军统局进行了重组,分设两处,一为“中统”,负责党务;二为“军统”,负责情报。

分设后的军统仍由戴笠统领,虽然主要负责情报工作,但行事手段残酷,包括监视、绑架、逮捕、暗杀等等。

军统特务人数曾达到5万之多,分布于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等各个机构部门。

军统作为抗战期间成立的情报机构,本该服务于抗击外敌,保家卫国。

但在戴笠的带领下,军统特务的行事方针只有一条——“唯领袖之命是从”。

因此,军统不仅在抗日战争期间对敌人不择手段,在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将枪口调转向同胞时也毫不手软。

军统特务在戴笠的培养下,多数都成为了蒋介石手中的刀,曾于抗日期间获取情报、斩杀敌人,也曾游走于暗处,以血腥的方式排除异己、残害同胞。

这些人,手上染过同胞的血,身上背着无数的孽。

1949年,解放战争全面胜利,蒋介石溃败逃往台湾,军统的数万特务将何去何从?

国民党败退,但蒋介石的野心并没有就此消亡,他仍然做着有朝一日卷土重来的美梦。

因此军统特务一些被带到了台湾,一些被留在了大陆,以待日后里应外合。

蒋介石的野心昭然若揭,新中国成立后党组织自然不可能放任这些特务行动,于是展开了一场除恶行动。

除恶行动的目的是清查国民党特务、排除社会隐患,为了还人民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参与行动的人员都恪尽职守、不遗余力。

经过数年的努力,大部分仍有异心的特务都已经被抓捕,后来数十年间,一些隐姓埋名的特务也陆陆续续因各种原因暴露身份、落入法网。

每个被捕的特务,都根据其当初犯过的罪,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几十年过去,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安定,“特务”一词已经成为越来越遥远的历史回忆。

没有人能够想到,在2013年,还能有3个特务在养老院中进行会面。

时隔64年,大陆最后3位特务终于露面,他们有着怎样的过去?此次聚首又有怎样的目的?

权欲腐心,初衷犹记否?

其实,这3位特务的会面,没有任何政治目的,仅仅是因为想与“老朋友”见上一面。

3个人都已经垂垂老矣,没有任何野心,也并不想做出任何危害国家的事。

这次见面,还是在政府的帮助下才得以成功进行的。

发起会面的老人名叫戴以谦,他出生于1925年,家中兄弟人数众多,经济压力很大。

父母辛苦操劳,没日没夜地工作,也只能勉强顾得上一家温饱。但忽然有一天,家中的情况好转了起来。

年幼的戴以谦只知道,家中有一位远房亲戚在军中当了官,而自己家受到了这位亲戚的经济帮扶,兄弟几人都有了读书的机会。

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兄弟几人都非常珍惜,学习用功刻苦,戴以谦的成绩更是一直名列前茅。

随着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戴以谦心中也逐渐有了远大的志向,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戴以谦心中的从军报国梦越燃越烈。

1941年,年仅16岁的戴以谦刚刚中学毕业,就迫不及待投身军营,成为了忠义救国军的一员。

戴以谦在军队中表现优秀,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被提拔为军统东南办事处机要秘书。

那时候的戴以谦一心为国,在他看来无论进入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同样是为国效力。

接任新职位后,戴以谦主要负责东南一带的情报工作,他有胆有谋,曾经好几次九死一生,从日本人手中获取重要情报,立下大功。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戴以谦家中的爱国之士不止一个,除他之外,还有两个兄弟也都参加了抗日战争,为保家卫国奉献出了自己的热血。

但他们兄弟几人的命运虽然有着同样的开始,却因为经历和选择的不同迎来了迥然不同的结局。

一位兄弟在抗战时期英勇牺牲,让生命定格在了伟大的时刻;一位则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死在了国民党的监狱之中,至死捍卫心中的共产主义信念。

在两位兄弟迎来伟大但又悲惨的人生结局的同时,戴以谦却是在军统混得风生水起。

戴以谦在军统从事情报工作,就不得不接触一个人——戴笠。

起初,两人的接触仅限工作,而戴以谦出众的工作能力,让戴笠逐渐对他另眼相看。

后来,一次偶然的交谈,两人竟意外得知彼此的亲戚关系,原来戴笠就是那位“当了官的远房亲戚”。

戴笠本来就欣赏戴以谦的能力,在得知这层关系之后,就开始有意扶持戴以谦。

国民党内拉帮结派、争权夺利现象本就严重,有了戴笠这个“大靠山”之后,戴以谦在军统的发展更加顺风顺水、如日中天。

然而,通过勾心斗角得来的权力地位,也注定会轻易失去。

1946年戴笠意外死亡,戴以谦的地位也随之一落千丈,被调到了华北地区工作。

这次经历,对戴以谦来说是打击,但也给他带来了一次重新选择人生的机会。

解放战争时期,华北有很多国军将领起义,戴以谦本可以像这些将领一样选择弃暗投明,但他自己放弃了这个机会。

权欲腐蚀人心,此时的戴以谦,在国民党权力斗争中浮沉多年,可能早已经忘记了自己年少时义无反顾从军的初衷。

解放战争结束后,戴以谦没有跟随蒋介石去台湾,也没有成为蒋介石在大陆的“内应”,而是选择回到老家江山县,隐姓埋名过平凡生活。

然而,身负罪孽之人依靠隐姓埋名偷来的平静是虚假的,终有一天会被打破,人必须要为自己犯过的错误付出代价。

1958年,戴以谦处心积虑隐藏多年的身份暴露。

不知是不是因为悔悟,被捕后他十分配合,积极交代了自己犯过的罪,最终被判处数年有期徒刑。

后来虽然顺利刑满出狱,但戴以谦的心态并不轻松,他认为自己身上有洗不掉的污点,对未来几十年的人生也不再抱有希望。

戴以谦带着悲观消极的心态,日子过得穷困潦倒,这个时候,反而是当地政府主动为他提供了生活上的帮助。

面对他的惭愧不安,政府工作人员也态度和善地宽慰他,表示他的错误在出狱后已经结束了,现在可以开始新的人生,政府的厚待是对他抗战时期功劳的奖励。

新中国政府的宽容让戴以谦逐渐解开了心结,也让他深刻意识到,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多么的错误。

戴以谦在养老院过上了安稳的生活,有一天回想起自己的一生,突然好奇是否有和自己经历相似的人,于是向工作人员提出了这个疑问。

正是戴以谦的这个问题,让当地政府寻找到了另外两位曾经的军统特务,促成了后来三个人的会面。

激流勇退,无愧于心

被当地政府找到的另一位特务名叫王庆莲,她于1928年出生于江山县的一户农民人家。

王庆莲家中靠种地为生,但父母只有她一个女儿,家中生活不算太苦。

然而平静的生活,总是容易被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破,王庆莲的父亲因病去世了。

父亲去世的时候,王庆莲依然年幼,养家的重担落在了母亲肩上。

种地对一个女人来说难度很大,因此王庆莲的母亲只能另谋出路,也正是母亲这个决定,让王庆莲的人生有了第一个转折点。

王庆莲作为那个年代的农村女孩,等年纪到了嫁人生子就是她既定的人生轨迹,而独自外出打拼的母亲改变了女儿的命运。

母亲事业小有起色,收入逐渐丰厚起来以后,毫不犹豫地选择把王庆莲送去学校读书。王庆莲没有辜负母亲的辛苦,在学校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不幸的是,因为一次意外,母亲失去了工作,两个人的小家庭再次遭遇“经济危机”,王庆莲也无法继续读书。

15岁的王庆莲站在了人生的分岔路口,一条道路是曾经既定的命运——结婚嫁人以减轻家中压力,另一条道路则是想办法赚钱养家。

在某个瞬间,王庆莲的母亲产生过嫁女儿的想法,但很快被自己否决了。

她认为女儿是有才华、有知识的人,不必用这样的方式换取活下去的机会。

当时恰逢军统招人,王庆莲的母亲并未过多犹豫,很快替女儿报名了军统的考试。

王庆莲顺利通过了考试,且考试成绩非常出色。

进入军统后,王庆莲也展现出了优秀的学习能力,很快通过了培训,得到了正式职位——译电人员。

王庆莲进入军统的时候正值抗战时期,她的工作内容是破译和加密电报,在她心中,自己的工作是在为国效力。

王庆莲工作能力出众、斗志满满,多次破译日军重要情报,在默默无闻的幕后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工作待遇优厚,又是在为国效力,王庆莲最初对工作投入了全部的热情。

因为职位原因,王庆莲平时并不会接触到军统的内部争斗,见不到太多黑暗面。

但纸包不住火,久而久之,很多本就存在的问题还是会无可避免地暴露出来。

王庆莲逐渐察觉到,国民党的氛围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

在她眼中,所有中国人都应该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但军统有时却会监视、抓捕一些同胞。

王庆莲逐渐开始厌恶工作,但迫于生计不能离开,于是做出一副贪图享乐的样子,开始消极工作、浑水摸鱼。

1946年,蒋介石撕毁协议,发动内战,戴笠也因意外去世。

王庆莲经过几年的工作,家中情况逐渐好转,不再依赖这份工作的收入,于是趁机主动请辞。

离开军统之后,王庆莲去到了杭州一带工作,后来与国民党没有任何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除恶行动开始,王庆莲主动到警局,交代了自己的身份和经历。

她在军统工作期间,没有做出任何残害同胞的事,反而为抗日战争立过功劳。

因此,组织查明后也没有对王庆莲进行任何刑罚处置,反而为她安排了一份工作。

王庆莲的生活本应该从此一帆风顺,但在动荡的那些年间,她却因为曾经的身份几度遭受迫害,被逼得差点投江自尽。

经过十几年的劳动改造之后,才慢慢重新回归了平静的生活。直到被江山县的志愿者找到,才重新唤起40多年前的回忆。

命途多舛,终归平凡

志愿者们找到王庆莲之后,又从她口中得知了另一位“老特务”——祝仁波。

祝仁波从小命途多舛,年仅7岁时就父母双亡,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他只能寄人篱下,在亲戚家中长大。

稍微年长一点后,祝仁波就开始四处做工赚钱。

虽然生活艰苦,但祝仁波的生活态度依然积极,他努力工作、努力生活,从不因为不幸的命运怨天尤人。

祝仁波有一个亲戚是警校工作人员,很欣赏祝仁波的坚韧品质,认为他可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于是为他争取到了一个去警校学习的机会。

祝仁波进入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在这方面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极强的天赋,很快就掌握了优秀的无线电技术。

技术学好后就需要找工作了,机缘巧合下祝仁波顺利进入了军统,成为了一名维修人员,负责接收、修复电报,以及维修电台等工作。

抗战期间,祝仁波曾经数次冒着炮火深入日军战区修复电台,保证了战斗期间的情报传递,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蒋介石离开大陆时带走了一批军统特务,而祝仁波的名字曾经就在这份随蒋赴台的名单里,但祝仁波自己选择了留下。

去到台湾可能会有更优渥的生活,但与之相比,他更留恋脚下的土地。

与王庆莲一样,祝仁波也是在建国后主动交代了身份。

他的工作性质并不接触打打杀杀,也没对同胞犯过罪,因此也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但曾经的身份还是给他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影响,让他遭受了无数冷眼和偏见。后来数十年过去,才逐渐回归到平凡宁静的生活中去。

祝仁波晚年在宁海县从事机电维修工作,通过勤劳的双手让自己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志愿者找到他后,他兴致勃勃地和志愿者们分享了很多抗日时期的故事,说起曾经的经历,他是无愧的,也是光荣的。

后来,三位老人在志愿者的组织下于养老院会面。

他们曾经只是点头之交的“同事”,但这些年的相似经历拉近了他们的距离,他们聊起曾经,聊起后来,聊起内心的悔恨或感悟。

最后留影一张,是他们对曾经“特务”身份的正式告别。

结语

这3位老人的经历相似却又不同,有人曾在权欲中浮沉迷失本心,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也因此得到了惩罚,悔恨多年;

有人坚持本心,不被环境所影响,一生无愧。

有时候,重要的不是我们所处的环境,而是我们做出的选择。

参考资料:

戴以谦、王庆莲、祝仁波采访稿丨抗日战争纪念网

11 阅读:23491
评论列表
  • 2023-02-21 16:04

    继续忽悠[呲牙笑]

  • 2023-02-22 14:30

    还不知道有多少没暴露身份的最后也不做特务的事了,就隐姓埋名过一辈子的

    386旅独立团李云龙 回复:
    死前基本都会出来
  • 2023-02-23 01:51

    早就和组织失去联系了 相当于下岗了

  • 2023-02-24 18:14

    凡是抗日的都是英雄!

  • 2023-02-17 16:22

    先不说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是不是要查一查这三位老人的下一代有没有不良背景

    ds777 回复:
    查出来得优待,这也算半个台胞了
  • 2023-02-23 10:12

    也许是风筝呢

曜瑞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