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一书中有言:“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身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古代哲学家认为“精气”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最基本的单位,中医认为气由精化,“气”是比“精”更精微的物质。人体之精有两个来源,一是禀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二是由脾胃所化的“后天之精”,而这一生命活动过程称之为“气化”与“气机”。
“气”有元气、宗气、卫气、营气、脏腑经络之气的划分。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机的运动形式有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前人也有“死生之机,升降而已”之说。
气机运行顺畅和正气是否充盛是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善治者重气。

人体之气按“升”和“降”的规律运行。
以营卫为例,《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脉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这里体现出气血在人体表面的运行是按照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随气机升降,出入内外。
以五脏的生理特性为例,肝主升发,心火主降,脾主升清,肺主宣发肃降,肾主纳气,这也体现了五脏的气机是按其各自的特性有“升”有“降”。
以人之情志为例,“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不同的情志会影响气机的升降,大抵喜、怒、惊主动为阳,气机升散,悲、忧、恐、思主静为阴,气机下达。
而清代医家彭子益和喻嘉言则用一个“圆”来形容气机的运动规律。简而言之为“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将五脏比喻为一个车轮,而这个车轮动力就是脾气的运化,这也体现了中医“脾为后天之本”的理念。
故五脏的气机形式表现为若有一脏升发,则必有对应一脏沉降,处于相互联系制约的动态平衡,升则为阳,降则为阴。
从出入来说,即五脏以入为主,六腑以出为主的气机出入总纲。但由于每一脏腑又有其各自功能的不同,故辨清脏腑气机升降还须根据临床症状具体分析。要理解五脏气机升降关系,就要明白“升”与“降”是对立的存在。
五脏中具有相克关系且气机表现为升降的即肝与肺、肾与心,其中脾与其相表里的胃自成升降,而肺与相表里的大肠亦成升降,由于肺通调水道,肺与膀胱也满足气机的升降。故脏腑的气机升降常表现为肺与肝、心与肾、脾与胃,肺与大肠、膀胱的气化功能活动。

“左肝右肺”理论出自《素问·刺禁论》,原文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肝为阳,肺为阴,虽肝在下焦,按理属阴脏,但是肝的功能特点是喜条达而恶抑郁,主升发,主疏泄,具备“动”的特性,故而属“阳”;而肺在上焦,按理属阳脏,但是肺的功能特点是主司治节,清肃敛降,与秋气相通应,具备“静”的特性,故而属“阴”。故从肝可论治肺病,从肺可论治肝病。
如苏子降气汤治疗上实下虚喘咳证:方中紫苏子辛温而不燥,质润而下降,善于降上逆之肺气,消壅滞之痰涎;当归辛甘温润,既可养血补虚以助肉桂温补下元,又可辛甘发散为阳,通过补肝阳,助升发,欲降先升来加强肺气肃降的作用。
两者相伍,一升一降,符合肝肺左升右降的气机规律,体现了《素问·咳论》所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论,即肝气不足可导致肺气失于肃降,故可通过补肝而治咳喘。
肝升肺降,共成斡旋之机。肝在五行之中,法春气、主升、为气化的始点;肺法秋气,主成、主降、为气化的终点,二者一生一成,一升一降,一终一始,相反相成。

孙思邈言:“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既济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一卦,用既济表示“心肾相交”。
周慎斋亦言:“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故心肾的气机运动形式符合气机升降的规律。
肾不交心型即肾水不能上济心火,使心火炎于上,治以“升水以制火”,即滋阴泻火法,使心肾相交。如黄连阿胶汤治疗阴虚不寐证,症见心烦少眠,舌红苔燥,脉细数。方中黄连、黄芩清泻心火以除烦,阿胶、白芍滋肾水,体现了“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义。
心不交肾型即心火不能下济于肾,使肾水寒于下,治以“降火以就水”,通心阳、化阴水法。如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肾不交、水饮凌心证,症见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方中桂枝、甘草温通心阳,茯苓、白术健脾利水。
心肾不交型即水火逆乱,两走其偏,神驰于上,精走于下,治以固肾气、安心神法。如桑螵蛸散治疗心肾两虚证,症见小便频数,色如米泔,遗尿,遗精,心神恍惚。方中桑螵蛸涩精止遗,人参、茯苓补气宁心,远志、石菖蒲交通心肾。
治疗心肾不交时,既要交又要通,即补心须实肾,补肾须实心,补中有通,泻中有交。

脾胃位于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其生理特性为脾升胃降,一旦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临床上就会出现许多病证,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两者的用药又有寒热的差别。再结合脾为生痰之源的病理特性,脾胃病变常夹杂湿邪,而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故调理脾胃气机的方法中祛湿是一个关键环节。
苦辛通降此法为辛味药与苦味药合用,取辛能发散,苦能降泻之意,调畅中焦气机,治疗中焦寒热错杂证。如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燥湿化痰,散结消痞,降逆止呕,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泻热开痞,合而用之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甘淡利湿“淡味渗泄为阳”,通过利水祛湿给水饮之邪以出路,即王焘所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治疗清阳不升、浊阴上犯、头目眩晕证,如泽泻汤,白术健脾益气、运化水湿、升清降浊,泽泻利水消饮、降浊消阴。
升阳除湿此法为李东垣所长,其所治脾胃病中升阳药物种种,但是升麻配柴胡必为所取。取升麻升发阳明胃气,柴胡升发少阳胆气,引清气升而浊气自降,并每于方中配伍羌活、防风、川芎、藁本、独活等辛温浮散之品,取其“风能胜湿”之意。
芳香化湿此法多取芳香辟秽药,如藿香、佩兰、豆蔻、砂仁、石菖蒲等芳香醒脾,使脾气得升,则胃浊自降。以甘露消毒丹为例,方中豆蔻、石菖蒲、藿香行气化湿,悦脾和中,令气畅湿行。

“提壶揭盖”法即通过开上焦肺气的方法调畅上下气机,治疗下焦癃闭、大便秘结等证,属于下病上取的治疗方法。
朱丹溪曾言:“吾以吐通小便,譬如滴水之器,上窍闭则下窍无以自通,必上窍开而下窍之水出焉”,并提出了“吐之以提其气,气升则水自下之,盖气承载其水也”的治疗总纲。
张景岳亦曰:“凡气实等证,无如吐之妙者。盖有升则有降,无升则无降,此理势之使然也。”叶天士受此启发治疗便秘提出从肺论治,上焦不行则下脘不通,用开肺气以通大肠的方法,取脏腑表里相应之意。
总之,“百病皆生于气”。气化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真正核心。通过调畅气机升降治愈疾病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治疗手段。调理气机是一个广泛的范围,其中包含五脏之气、六腑之气、表里内外之气,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故辨病时须分清主次。
通常将脏腑气机的运动形式比喻成一个“圆”,其与肝与肺,心与肾,脾与胃,肺与大肠、膀胱之间的功能相关。如运用左肝右肺之法治疗久嗽、鼓胀,心肾相交之法治疗不寐、心悸、遗精,脾胃升降之法治疗中焦湿邪,提壶揭盖之法治疗癃闭、便秘。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哇.中医好历害的两字。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找存在合理理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比如小和尚、andy、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用户13xxx92、雪尘、390155483、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wQ、 哆啦A梦)。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
了百了-
中医很简单,容易学。——特不朗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