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运气最好的地级市:洛阳,49年仅6万人,却给了6大项目落户

兰台说历史 2024-09-13 20:32:48

洛阳丽景门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要为大家介绍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中最大受益者——洛阳。

为什么说洛阳是“156项工程”的最大受益者呢?

主要是因为1949年洛阳解放的时候,全市一共才6万人,但是在新中国“一五计划”里,洛阳被确定为中原地区工业基地,于是有关方面一口气给了洛阳六个大项目。

这是什么概念呢?

湖北省也有三个大项目,安徽省更惨,只有一个。

接下来,兰台就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洛阳是如何从一个只有6万人口的小城变成了中原工业基地的。

洛阳古都

01、

虽然洛阳是赫赫有名的六朝古都,在唐朝甚至有“神都”之称,但是自唐朝之后,洛阳就走上了持续衰落的道路。

当然,洛阳持续衰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运河航线的逐渐东移。

到了元朝重修大运河的时候,干脆就放弃了洛阳,截弯取直,把隋唐大运河变成了京杭大运河。

远离交通要道,使得洛阳在明清的衰落已经不可阻止了。

而到了晚清,由于黄河等北方河流通航能力的持续下降,铁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漕运,成为了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1907年北方铁路分布图

到了清末,清朝也开始着手自己修筑铁路。

1899年,张之洞主持修建了京汉铁路(北京到汉口),而京汉铁路在河南选址的时候,考虑到黄河泛滥的因素,水流相对平缓的郑县成为了当时京汉铁路河南段最重要的站点。

又由于当时南方在经济上整体领先北方,贯穿南北的京汉铁路的重要性也大于东西走向的陇海线线。

这使得郑县逐渐取代了开封和洛阳,成为河南的经济中心。

1931年,郑县改名为郑州,从县城变成了城市。

到抗战前,郑州已经成为了中原地区重要的商埠。

换言之,郑州取代开封和洛阳成为中原经济和交通枢纽,这是物流条件决定的,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

吴佩孚

事实上,1911年之后,不少政军名人出于历史滤镜,总想要给予洛阳更高的政治地位。

比如北洋军阀时期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在第一次直奉战争胜利之后志得意满,以坐落于洛阳的直系西工兵营为军事大本营,以西工巡阅使属遥制北京,大有“虎踞洛阳中州,会八方风雨”的气势,洛阳城也因此一度成为了河南省会所在。

但是,直系输掉了直奉战争后,没有了人为因素,洛阳在短暂“振作”后又衰落了。

到了1949年,洛阳解放初期,洛阳全市只有6万多人,完全就已经是一个县级城市的规模。

1974年的“一拖”

02、

可以说,是新中国挽救了洛阳变成一个县城的命运。

当时,为了农业现代化,国家决定在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斥资4亿人民币兴建一个大型的拖拉机制造厂。

原本这个拖拉机制造厂是准备落户哈尔滨或石家庄的。

当时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拖拉机厂筹备处承认哈尔滨的条件最好,该区域工业基础好,农业合作化运动推行得早,有大量荒地,宜于建立国营农场,拖拉机需求量大。

但是唯一的不足是在哈尔滨建厂,不符合“改变国家工业布局不平衡,兼顾落后地区的发展”的基本原则。

之后的石家庄也因为类似的原因出局了。

最后,经过反复考量,国家决定拖拉机厂这个大型项目以及其他五个大型配套项目落户在河南洛阳。

“一拖”生产的拖拉机还出现在壹元纸币上

这就是“第一拖拉机厂”,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一拖”。

1954年,因为“一拖”落户在洛阳,于是洛阳也成为了国家重点工业建设城市。

全国各地大量的精英被抽调到洛阳。

根据《洛阳日报》的相关报道,到了1957年,洛阳已经从解放初期6万人的县级城市蜕变成了拥有53万人口的中等规模的非省会城市。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一拖”的存在,从1954-1957年增加的人口主要是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一度使得洛阳的平均本科率、平均高中率,平均受教育程度甚至要高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这样的大城市。

当时甚至有人开玩笑的说,在洛阳遇到说普通话的民众,三个人里就有一个是留学生,要么留学美国,要么留学英国。

“一拖”子弟小学才建成的时候,据说老师全都具有本科学历,不少还是留学生。

这师资力量,别说河南,全国都没几个学校比得上。

而为了解决“一拖”用电问题,国家又在洛阳投资了相当规模的热电厂。

这么说,洛阳一个城市获得的工业项目和投资,赶得上南方好几个省了。

以“一拖”为核心的六大重点工业项目的落户,使洛阳市成了工业企业的热土。

1956-1958,短短两年时间,洛阳耐火厂、洛阳玻璃厂、洛阳水泥厂、洛阳棉纺织厂4家大型国营工厂也落户洛阳。

不仅如此,为了配合六大重点工业项目,截止1957年8月,国家还从上海、广州等地迁入17家工厂,形成了以国家重点项目为中心,大、中、小企业相配套的工业体系。

同时,为了服务重点项目,一批商业企业和商业职工也随之迁往洛阳。

1956年8月从上海、广州等地迁入商店88家。

这些商店组成的上海市场、广州市场等商业市场对洛阳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其中,三友理发店、大新酒楼、广州酒家、万氏照相馆等成为当地行业的领头羊。

可以说,自北宋建立之后,洛阳还从没有像1954-1960年这6年这么幸福过。

国家硬生生的在一个已经沦为县城的地方,建立起了一个工业基地。

要知道解放前,洛阳全市的工人数量只有160人,是的,全市只有160名工人。

而到了1962,洛阳全市工人数量就达到了惊人的12.06万人。

洛阳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9.6%上升到1959年的74.9%,洛阳由一个典型的消费城市转变成一个工业城市,城市化水平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

1980年,洛阳上海市场百货大楼

03、

总而言之,洛阳绝对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幸运的地级市,原本已经是萎缩到县城规模的洛阳,在国家的支持下,仅仅有了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一个县城变成了一个工业基地;从解放初只有160人名工人,只用了13年就变成了一个拥有12.06万工人的大型工业城市。

可以说,洛阳获得了自北宋以来的最大发展。

可以说,洛阳是古代名城里相对幸运的了。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END

参考资料:

《“一五”计划与洛阳工业基地建设》,国史网;

《洛阳,为何是古代中国“高开低走”的古都?》,澎湃新闻;

0 阅读:2

兰台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