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老张因为便血来医院做胃肠镜检查。医生建议他做无痛胃肠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部没有什么问题,但肠镜却发现肠子里有将近20个息肉。
老张得知这个结果后非常震惊,他想不明白,别人的肠道通常只长一两个息肉,为什么他的肠子里会长这么多息肉呢?
医生告诉他,他的这种息肉往往是特殊类型的息肉,可能是家族性腺瘤息肉病、P-J综合征等遗传病造成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a064fcf4b800766f410e1552ee88deb.jpg)
除此之外,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也会导致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导致肠道息肉的发生。这两种炎症性肠病也会有遗传、基因突变的风险。
肠道长了息肉,上厕所会有几种现象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40岁以下人群的肠道息肉发病率相对较低,而5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则明显升高[1]。
在这个年龄段的人,如果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建议检查一下肠镜:
1、便血
肠道息肉生长在肠道内,它引起的便血往往呈鲜红色还会与大便混合,与上消化道出血导致的黑便不一样。
痔疮也会导致便血,但这种情况多在排便时发生,表现为喷射状出血或排便后滴血,还常伴有肛门疼痛、肛门处有肿物脱出等症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43a3318096ba91afc57dec75b48578d.png)
2、大便习惯改变
原本的排便规律被打断,出现腹泻和便秘交替的情况。
时而排便次数增多,一天从1到2次变为3到4次,时而出现便秘,大便很急,但到了厕所拉不出,还总有排不尽的感觉。
肠道息肉会影响大便的粗细,息肉过大,大便往往被挤压得越来越细。
3、黏液便
正常粪便中含有少量黏液,与粪便均匀混合,不易察觉。
出现肠道息肉后,息肉表面会发生炎症、溃疡,出现渗出物,与黏液混合后随粪便排出,形成黏液便或黏液脓血便。
一般情况下,肠道息肉患者的粪便中黏液量会增多,有时可看到粪便表面附着一层透明或白色的黏液,严重时甚至会出现黏液脓血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4ace879880c35f05fe7317d713f1509.png)
4、腹痛
肠道息肉引起的腹痛通常为隐痛、胀痛,疼痛一般是间歇性地发作,有时在排便后可能会稍有缓解。
较小的息肉一般不会引起腹痛,息肉比较大、数量比较多,排便的时候往往也会引起腹痛。
这类息肉,几乎都会变成癌,你知道吗?结直肠癌通常是通过“腺瘤-癌”的发展模式演变来的,所以早期体检真的非常重要。
林奇(Lynch)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黑斑息肉病(P-J综合征)这三种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综合征。
如果不积极治疗,所有患者都有发展为结直肠癌的风险。定期做肠镜检查,可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肠镜检查一旦发现肠道有息肉或者小肿瘤,可以立即切除,可以取活检,确定是不是恶性肿瘤。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63197ff0d995c19187d9c1b456ac16b.jpg)
肠道出现大量息肉,往往与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P-J综合征等遗传病有关,也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有关。
这些疾病不仅具有遗传性,还可能导致肠道息肉的形成、癌变。
研究表明,40岁以下人群肠道息肉的发病率较低,而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较高。
如果出现以下几种现象,建议以上人群及时进行肠镜检查:便血、大便习惯改变、黏液便、腹痛。
如果患有林奇综合征、FAP和P-J综合征等遗传综合征,一定要积极治疗,因为这些都有可能发展为结直肠癌。
定期肠镜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切除息肉,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参考资料
[1]Colonoscopic Screening in Average-Risk Individuals Ages 40 to 49 vs 50 to 59 Years...
[2]《长了息肉,离癌症还有多远?这样的要及时切除》.科普中国.2022-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