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数达到51.71万[1]。为什么肠道里会长癌?这癌从哪里来?
肠癌主要起源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正常情况下,肠道细胞会持续更新,细胞分裂和分化有序进行。
但是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细胞DNA就发生损伤和突变,细胞在肠道内异常增殖,形成增生性病变。最开始表现为良性息肉、腺瘤,但随着时间推移和基因突变的积累,部分腺瘤细胞会逐渐癌变,最终形成肠癌。
在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域、城乡差异。城市地区的发病率普遍高于农村地区,南方地区的发病率比北方高,而中部地区相对较低。
那么,什么因素会导致肠道细胞的DNA就发生损伤?
1、饮食因素
有研究人员研究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对结直肠癌风险的影响”,发现西式饮食(特点是高脂肪、高糖)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得结直肠癌的几率[3]。
而地中海饮食(主要吃蔬菜、水果、橄榄油)、限制热量的饮食(少吃点)、素食(不吃肉)和生酮饮食(低碳水、高脂肪)对预防结直肠癌有一定帮助。
因为多酚(一种植物里的营养成分)、胡萝卜素和膳食纤维这些成分,可以帮助肠道保持健康,减少炎症和氧化损伤,从而降低得结直肠癌的风险。
2、遗传因素
其中一部分的肠癌与遗传有关。MLH1、MSH2、MSH6等错配修复基因,APC基因等基因的突变,都与肠癌密切相关。
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都是因为基因突变、遗传造成的疾病。这两种疾病发展成肠癌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很多。
3、肠道疾病
在炎症刺激的作用下,细胞异常增生的可能性更大。炎症性肠病患者(包括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患上肠癌的可能性更高。
除此之外,年龄大、肥胖、抽烟喝酒、肠道息肉等人群,患上肠癌的风险就更大。
肠道长了息肉,会有什么症状?肠道息肉是长在肠道黏膜表面的小肉疙瘩,它也有恶化成癌症的可能。如果出现肠道息肉,排便往往有这几个症状:
1、便血
肠道息肉引起的便血,血通常是鲜红色的,息肉一般长在肠道下段,离肛门近,血液在肠道里停留时间短,所以颜色鲜红,和上消化道出血导致的黑便不一样。
一开始可能只是纸上有点血,要是不重视,出血可能会越来越严重。时间长了会导致缺铁性贫血,让人感觉头晕乏力、心慌气短,还可能会引起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2、排便习惯的变化
健康人排便往往是规律的,但是突然便秘好几天,又突然开始一天腹泻好几次,可能是出现了肠道息肉,息肉的生长会影响肠道蠕动排便的功能。
3、大便形状改变
正常大便一般是圆柱形的,但肠道里有息肉时,大便通过肠道时会被息肉挤压,形状就会变细、变扁,或者大便一侧有凹槽。
小结肠癌的发病率在中国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和城乡差异。
肠癌的发生主要源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而细胞出现异常增殖的原因就是饮食、遗传、肠道疾病等因素。
肠道息肉是肠癌的潜在病变前提,出现肠道息肉时,会出现便血、便秘与腹泻交替、排便次数增多)以及大便形状变细、变扁等症状。
参考资料
[1]Han B, Zheng R, Zeng H, Wang S, Sun K, Chen R, Li L, Wei W, He J.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22. J Natl Cancer Cent. 2024 Feb 2;4(1):47-53.
[2]《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4)》(结肠癌).中国抗癌协会.2024-04-11.
[3]《膳食模式、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1年8卷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