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塔后有寺的北京白塔寺

亰人爱史记 2024-03-27 18:21:33

一般记述寺庙与佛塔,总是先讲寺庙,后说佛塔。从历史沿革来看,北京白塔寺是先有塔、后有寺,因此记述白塔寺应先从白塔说起。

北京白塔寺白塔旧照

北京白塔寺所处位置居于辽代南京城的北郊,早在辽寿昌二年(一〇九六年)此处便建有一座佛塔,供奉佛舍利以及香塔、佛经等佛教圣物,后来毁于战火。

元朝统治者崇信藏传佛教,实行政教合一统治体制。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主张“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定藏传佛教为国教。元至元八年(一二七一年),为了迎请释迦牟尼佛舍利,元世祖忽必烈经亲自勘察选址,敕令在上述辽塔遗址上重新建造一座藏式佛塔(喇嘛塔)。经帝师八思巴(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首领、西藏萨迦政权的创始者、第一任萨迦法王、元朝第一位帝师)推荐,由当时入仕元朝的尼泊尔著名工艺家阿尼哥设计并主持建造。这座藏式佛塔于元至元八年(一二七一年)开始建造,经过八年时间,到元至元十六年(一二七九年)终于建成。白塔落成之日,帝师八思巴亲自题写塔名“胜利三界大塔”。因塔身通体皆白,故俗称“白塔”。白塔建成后,随即迎请释迦牟尼佛舍利入藏塔中。

元至元十六年(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又下令以胜利三界大塔为中心兴建“大圣寿万安寺”。大圣寿万安寺是当时营建元大都城的一项重要工程,于元至元十六年(一二七九年)始建,历时九年,在元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年)落成。因其位于元大都城西,故被称作“西苑”;因寺内有白塔,故又俗称“白塔寺”。从大圣寿万安寺建成开始,这里便成为了元朝的皇家寺院,是皇室在京师进行佛事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百官习仪(演习礼仪)和最早译印蒙文、维吾尔文佛经的场所。

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后,忽必烈之孙铁穆耳即位。元成宗铁穆耳在位期间(元成宗有两个年号:元贞年即一二九五年至一二九七年和大德年即一二九七年至一三〇七年),白塔寺香火极为旺盛。在元元贞元年(一二九五年)由元成宗铁穆耳亲自主持的一场“国祭日”佛事活动中,参加者竟达七万之众,堪称是白塔寺的最鼎盛时期。但在元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年)的一场特大雷雨中,白塔寺被雷电击中后失火,寺院的所有殿堂均被焚毁,唯有白塔幸免于难。

明宣德八年(一四三三年),明宣宗敕命修缮白塔。明天顺元年(一四五七年),即在大圣寿万安寺焚毁八十九年后,明英宗敕令重建寺院,并御赐寺名“妙应寺”。因寺院内有白塔,妙应寺仍被俗称为“白塔寺”,而白塔随寺名被称为了“妙应寺白塔”。但明显不同的是,元代大圣寿万安寺面积为十六万平方米,而明代妙应寺面积只有一点三万平方米。明清时期,妙应寺进行过多次修缮,清代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都留有御笔亲题的重修碑文。清光绪二十六年(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曾冲入妙应寺将法器、供器等席卷而去。

民国时期白塔寺庙会旧照

清末民初时期,当时政局不稳,寺内香火不旺,寺院僧人(喇嘛)们迫于生计,便将配殿和空地出租,因租赁者五花八门,各种行业会聚于此,由此逐渐演变成了十分繁华的白塔寺庙会,并且成为了老北京四大庙会之一,且从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九五八年。每月初五、初六两天,老北京市民便聚集于此,人声鼎沸,叫卖不断,热闹非凡。

一九六〇年,白塔寺山门和钟鼓楼被拆除,并在山门和钟鼓楼所在位置建起了白塔寺副食商店。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白塔寺内喇嘛被遣散,寺内的其它建筑被其它机关单位占用,大量文物遗失或被损毁。直到一九九七年北京市政府提出“打开山门,亮出白塔”的口号后,才将白塔寺副食商店拆除,重新修建了山门和钟鼓楼。一九九八年,白塔寺得以重新对外开放。

北京白塔寺位置图

北京白塔寺(妙应寺)门牌号(照片中红牌)

白塔寺地址在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一七一号,位于现在阜城门立交桥往东约五、六百米的阜成门内大街路北。

白塔寺由呈南北方向分布的三个院落组成,其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觉宝殿、七佛宝殿、三世佛殿和白塔。

北京白塔寺山门

白塔寺山门南临阜成门内大街,为单檐灰筒瓦歇山顶三券门式建筑,正中券门门额上从右向左书有“勑赐妙應襌林”六个字。

进入山门后是白塔寺的第一进院落,东侧是钟楼,西侧是鼓楼,正北面是一殿——天王殿。第一进院落现被用作停车场。

北京白塔寺天王殿

天王殿为单檐灰筒瓦歇山顶,面阔三间,殿内中央供奉弥勒佛及其背面的韦陀菩萨,两侧供奉四大天王。

北京白塔寺大觉宝殿

原悬挂在大觉宝殿前檐下的“意珠心鏡”横匾

由天王殿西侧小门进入白塔寺的第二进院落,正北面是二殿——大觉宝殿。原殿前檐下悬挂有“意珠心鏡”横匾,故又称“意珠心鏡殿”。大觉宝殿是白塔寺正殿,为单檐灰筒瓦庑殿顶,面阔五间。殿内原供奉三世佛,现作为展厅使用。

北京白塔寺七佛宝殿

北京白塔寺七佛宝殿内原供奉“过去七佛”

大觉宝殿北侧是三殿——七佛宝殿,它是白塔寺中最大的殿宇,为单檐灰筒瓦庑殿顶,面阔五间。殿内中央原供奉“过去七佛”,现供奉移自护国寺的元代整樘楠木三世佛像;两侧供奉明代十八尊铜鎏金护法神像(十八诸天像);屏风后供奉叶衣佛母像。

大觉宝殿和七佛宝殿均位于第二进院落北半部,两殿距离较近。

北京白塔寺塔院模式图

北京白塔寺塔院门,进门迎面是三世佛殿,殿后是白塔

七佛宝殿北侧是第三进院落,这个院落又称塔院。塔院平面呈“T”形,四周有围墙,前部(南部)是三世佛殿,后部(北部)是白塔。在南面围墙正中建有一座单檐灰筒瓦歇山顶院门,宽不足三米,门楣上方檐下悬挂着一块狭长横匾,从右向左书有“勅建釋迦舍利靈通寶塔”十个字。塔院院基高出寺院地面将近两米,须登十一级台阶方可进入塔院。

进塔院门迎面是四殿——三世佛殿。因殿内悬挂着清代乾隆皇帝御笔“具六神通”匾额,故又称作“具六神通殿”。三世佛殿为单檐灰筒瓦歇山顶,面阔三间,殿内中央供奉三世佛。

三世佛殿北侧是巍峨雄壮的白塔。塔基距离南侧的三世佛殿和西、北、东侧围墙很近,以至于站在塔下的人们需要举头仰视才能望见塔刹。

白塔寺白塔形制是依据古印度的窣堵坡式佛塔式样、采用尼泊尔特有的覆钵式喇嘛塔造型而建造。

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有两个年号,即中统年(一二六〇年至一二六四年)和至元年(一二六四年至一二九四年)。在元至元八年(一二七一年)始建白塔寺白塔前的元中统元年(一二六〇年),古印度的窣堵坡式佛塔就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首先传入西藏,而后才传入元大都,并且对后来京城的佛塔建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建于元延祐二年(一三一五年)的北京护国寺舍利塔,虽高仅六米余,但形制与白塔寺白塔几乎完全相同。建于清顺治八年(一六五一年)的北京皇城西苑北海琼华岛上的白塔也属此种佛塔风格。

北京白塔寺白塔及其结构图

北京白塔寺白塔结构图

白塔寺白塔为砖石结构,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整座白塔造型独特,塔座是经典的三层须弥座;塔身是肥短的覆钵造型;塔刹更是别具一格,由下大上小的锥体十三重相轮托起一个巨大的铜制华盖,华盖之上的刹顶还有一尊铜制鎏金小藏式佛塔。

白塔塔基共三层,叠高九米,平面均为方形折角样式,即所谓“亞”字形。每层塔基四面各左右对称内收两个折角,因此拥叠出许多角石和立面(见模式图)。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至十二月重修白塔寺白塔石刻碑

一层塔基面南西半部大城砖中嵌有一块石碑,上面所刻文字提示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七月至十二月曾经重修白塔。

白塔一层塔基南面的“八”字形阶梯和铁铸灯龛

一层塔基用大城砖垒起,其南面有一通道,前设“八”字形台阶,沿台阶可登至一层塔基之上。明成化元年(一四六五年)在一层塔基上面低矮的四周围墙上设置了一百〇八盏铁铸灯龛。二层和三层塔基为须弥座,须弥座束腰部分的每块立面都被两边角柱及上下枭枋所衬托。

在三层塔基之上为雕有二十四个莲花瓣组成圆形莲座,莲花座上为五层迭收的环带(金刚圈),层层递进,托起覆钵形塔身。

白塔塔身肥短,状如宝瓶,外型稳健,其上有七条铁箍环绕以加固塔身。明万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修缮白塔时,在覆钵塔身南面立了一块铜碑,上书“重修灵通万寿宝塔天盘寿带,大明万历岁次壬辰季春”。

白塔塔身上方是塔刹,由相轮、伞盖、宝顶三部分组成。底层为略小一些的“亞”字形须弥座(称塔脖子),拖起节节拔高的下大上小的锥体十三重相轮(又称“十三天”)。相轮顶部为一个圆形伞盖,称为“华盖”,华盖直径九点七米,以厚木作底,上置四十条放射状黄铜瓦作盖,华盖周围均匀地悬挂着三十六副青铜透雕华鬘(流苏),每个高近两米。在华鬘底端挂有风铃,风吹铃响,清脆悦耳。华盖边缘用八根铁链与相轮连接在一起,以使华盖稳固。华盖之上竖起藏式佛塔独有的铜鎏金喇嘛塔形宝顶,高四点二米,重四吨,也以八根铁链将宝顶固定在华盖上,宝顶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

北京白塔寺白塔

整座白塔,比例匀称,状如覆钵,通体雪白,气势磅礴,如同一个巨大的宝葫芦矗立在密集的民居之中。由于白塔周围各类建筑密集,以至于人们在寺内和寺外均看不到白塔全景。

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北京白塔寺白塔遭受到比较严重的损毁。一九七八年对白塔进行修复、加固时,在白塔内意外发现了清代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年)敬装在白塔顶部铜鎏金宝顶内的大藏经、木雕观世音像、补花袈裟、五佛冠、乾隆手书《波罗蜜多心经》、藏文《尊胜咒》、铜三世佛像、赤金舍利长寿佛等镇塔之宝,其中的赤金舍利长寿佛、五佛冠等均为国家一级文物。此外,还发现一份记载在日军占领下北平人生活的“罗德俊墨书”。这件文物被放在塔刹天盘的盖板缝隙里,墨书为竖写楷书,共一百四十七个字,写在一张长二十四厘米、宽三十四厘米左右的纸上,因雨水侵蚀,局部有些污迹、泛黄,但内容还是清晰可辨,记载着当时日本侵略者在北平的暴行,充满对侵略者的愤恨。这纸墨书的作者是罗德俊,但这个人是什么身份,至今尚未查明。据推测,罗德俊可能是位文书或管账先生,而且很可能是参加过一九三七年妙应寺的修缮工程,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把墨书放到五十点九米高的塔顶上。这份墨书如今已作为重要文物,保存在首都博物馆。

如今,白塔已不仅是白塔寺的地标性建筑,它也是北京老城区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古都北京的名片和标识。

白塔寺白塔是北京城最古老的元代建筑,是北京城内唯一能看得见的完整元大都建筑遗存,是北京、也是中国现存建造年代最早和建筑体量最大的元代藏式佛塔(喇嘛塔),是藏传佛教喇嘛塔的代表,是元代建筑的经典之作,是后世研究元代佛教及其建筑艺术的重要史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

北京白塔寺(妙应寺)白塔文保碑

白塔寺白塔于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白塔寺东夹道

在白塔寺东墙外有条狭长的胡同,叫“白塔寺东夹道”,它北起安平巷,南至阜成门内大街。在白塔寺山门东侧就是白塔寺东夹道南口,站在胡同口向北望去,胡同西侧的白塔寺红墙笔直地伸向前方,红墙的尽头就是高高的白塔,胡同东侧则是低矮的民居。沿着白塔寺东夹道胡同向北走,便可来到白塔脚下。白塔寺东夹道独特的景致,已经成为京城胡同游的“打卡地”之一,甚至有些新老影视剧也将其选作外景地。

初中时有个要好的同学家就住在白塔东侧下方的院落内。闲时去串门,坐在院落中,仰视大白塔,耸立在面前的白塔如泰山压顶,给人十分震撼之感。夏日傍晚,微风轻轻吹拂,风铃徐徐摆动,铃声悦耳悠扬,令人遐想无限。

虽然白塔寺白塔被称作妙应寺白塔,但是它的历史要比妙应寺的历史悠久得多。随着历史沿革,白塔下的寺庙由“大圣寿万安寺”变成了“妙应寺”,白塔称谓也由“胜利三界大塔”更名为“妙应寺白塔”,但是白塔在数百年的沧桑岁月中,历经天灾与战火,任凭风云变幻和朝代更迭,始终巍然屹立在古老的北京城中。而自元代、明代、清代、民国至今,世世代代的人们更愿意称呼它为“白塔寺白塔”,更愿意称呼寺庙为“白塔寺”。

0 阅读:0

亰人爱史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