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董事会异动:一个转折期的来临?

夸克点评 2021-11-13 08:54:07

王如晨/文

中芯国际史上最佳季报,却没能换来股价腾跃。相反,港股(0981.HK)、科创板(688981)双双下跌。其中,港股盘中一度大跌逾6%。

除了常见的“见光死”效应(前两天确实大涨两日),董事会人事异动、新的重大投资项目等可能也引发一些压力。

这里更多就董事会说。

3名台湾人(蒋尚义、梁猛松、杨光磊)离开中芯国际董事会,很难说是技术博弈与私人恩怨。因为,几年来,董事会权力结构已基本稳定。

蒋尚义这年纪来中芯,除了有资战略方向,更多还是海外产业资源、供应链人脉,尤其光刻设备筹措吧。

他当年在台积电立下的最大功劳之一,就是拉入林本坚,创造光刻空间。ASML崛起跟这有关。而且,他主导运营的周期,经手过几百台光刻机,海外人头很熟。

此前大忽悠项目武汉弘芯启动阶段,他还成功操作了DUV光刻。虽然EUV层面他也很难。

这已是他第二段中芯生涯。本来外界以为这段必将诸般荣耀加身。显然蜜月期已过,相当尴尬。

尽管大国整体政治形势有所和缓,落在半导体业,封锁与钳制并未真正松绑。不止EUV,DUV也不容易拿到了。

ASML全球老大对中国多轮表态都特积极,甚至对美国传递过诸多不满。但也没用。他承认,自己说了不算。

那蒋尚义的价值基本就弱了。至于当初来大陆时说想借封装与小芯片的理想,若中芯不遭卡脖子,是有空间的。它本来就是一个不那么直白的IDM。

现在这情况,为了维护眼前,不可能强化这个路线。中芯年初甚至决意出脱合资封测子公司资产。

Q3业绩好,也有这份收益的功劳。不过,相比供应链价值,当初蒋谈的理想,可能都称不上多紧迫的事。

既然如此,副董事长、执行董事、战略委员会成员角色意义就弱啦。他自己待着恐怕也没面子吧。薪水也不能算低。

几个月前,中芯技术老将吴金刚离职,让人遗憾,贫富不均啊。

梁孟松的角色反而不可或缺。他辞去执行董事,专注于联合CEO职责。必须得承认,大陆在能力复合的领军人才上,板凳厚度还是不如台湾地区。人家受过的训练、角色的转变、能力的多元、成功的履历确实摆在那里。大陆当然基础人才有了一批。

几年前,行业形容大陆半导体企业尤其Foundry“陆皮台骨”。听起来多少有些讽刺。但即便到今天,也还相当符合现实的。这个真得承认。

当然,说到路线博弈,肯定存在。每个大公司都不可能真正消除。

我个人认为,如果中芯没被卡脖子,没有疫情影响供应链,没有出现全球芯片产能短缺局面,中芯想统一思想与技术路线恐怕还是挺难的。这类要素创造了一种共同体意识。

Q3财报显示,截至9月底,65-55纳米占据最多,其次是0.15/0.18微米,然后是28纳米、40/45纳米。看结构,相比过去多季,中低端占比明显提升了,算是下沉了。

这一结构,一是卡脖子的结果,毕竟设备被卡,前沿工艺没法量产;二是芯片产能严重短缺,如此,低端的产品你也得服务。何况涨价,毛利上来,也赚钱。截至上季末,中芯产能满载。

这种局面恐怕会延续不短的时光。除了中芯现有的产线,还有新的因素:亦庄新的合资项目已启动,而今天,中芯上市公司公告了上海的项目,投资额都是相当惊人的。不过,不管是28纳米还是14纳米起步,量产后,都谈不上前沿。

外界可能担心量产就过时。这是杞人忧天。即便今日产能紧缺局面消失,两年后,这类项目也不会成为包袱。因为,疫情后,数字经济的全面崛起,创造了更大、更多元的需求,蛋糕大多了。过去其实品类相当单调。

不过,短期,北京、上海两大合资项目会消耗中芯很多资本与人才。尽管属联合投资,地方国资、大基金亦深度参与,资金筹措应该有利,但无形中,挡不住对母公司的消耗,对上市带来一定的压力,最终可能传导到前沿制程的量产。

这个很可能也是资本市场今天反应欠佳的真正原因之一。

另一重当然还是跟董事会异动有关。多年来,中芯这家公司波折多多,几乎每年都会有点事,还老是引人猜测。

不过,我对今天的变化,整体还是报以乐观。

因为,有两个大的概念机会正在释放,那就是:

1、北京、上海两大项目都将全力向大陆设备企业倾斜,不再依赖欧美日。这是卡脖子卡出来的机会。

2.中芯现在订单已不再依赖海外。大陆与香港占比超过60%,不愁订单了。过去的中芯,高度依赖海外巨头订单。也就是说,在生存上,它早已度过危险的周期。

某种程度上,卡脖子、疫情、全球产能危机,在生存机遇、商业成效说,帮了中芯一把。给它创造了巨大的缓冲。

只是,面子上,尤其前沿工艺上,要难堪一些。今天,任何变动,都很容易被外界视为某种妥协,认为你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前沿的未来。

其实,回到商业层面看,过去是太要面子了。气喘吁吁也得争个前沿。产业民族主义拖到歇斯底里。当然,过去也经历过粗放的水平扩张,最终引发危机的。

战略方向确定的话,过滤一些面子工程,回到技术与商业的基本面,回到落地执行层面,于中芯国际来说,不是坏事。

大陆其实很擅长这个。只要目标确定,只要底层逻辑安全,从低处发力,我们的机会就来了。毕竟有庞大而统一的市场在,而且需求层次非常多元。它不仅代表着确定性的生存机会,更可为国产设备等要素的迭代创造最佳的实践。过去,甚至截至目前被卡脖子的现实,传递了一种脆弱性。

它无可回避。中国大陆到了真正消除这种脆弱性的时刻。被卡脖子、疫情以及产能危机,给了我们追赶的机会。

如此,再次回过头来看,蒋尚义的价值就更弱了。

梁孟松辞去执行董事角色,转而专注于联合CEO职责,应该也有上述宏观形势与大陆半导体业发展路径的确立。如此,过去台湾地区高端人才决定的路径,尤其那种“两头在外”的模式已到尽头。

这甚至可以说是一次关键的“陆皮台骨”局面的“去化”。大陆半导体业到了一个新的转折周期。

当然,这里绝非否定台湾地区半导体业高端人才对于大陆半导体业的支持。即便未来多年,两岸这类要素都应该是高度互补的局面。

当然,这里也不是否认中芯国际一直存在的治理问题。好像我们要为此粉饰什么。尤其是过去多年,大股东的意志一直很强烈,权力结构一直在曲折强化。

此外,我们也不要忽视最近台积电被迫向美国提交核心数据的新动向,以及两岸正在加剧的情势吧。

前者尽管官方有各种澄清,但这种动作本身已经在全球半导体业埋下了重大风险。它对台积电诞生以来的基础商业模式、商业立场、立身原则构成了重大考验。接下来,如果爆出某种隐秘,将很可能重创它的商业信誉与口碑。

最近几年,台积电对外输出的人才越来越多。它几乎成了黄埔军校。但随着复杂形势的演进,尤其此次事件之后,大陆对台积电的人才恐怕也不会照单全收。它可能太过自信于自身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了。某种秩序其实是很脆弱了。当初,张忠谋退休时,我也曾说过,台积电的最大挑战不是竞争本身,而是它如何处理这种日益复杂的关系。过去几十年,这种关系其实给了太多利用的机会了,多方得利。

此外,两岸整体加剧博弈的政经情势之下,台积电已很难独善其身。未来,面对大势,它必须为可预期的历史展示出负责的姿态与核心立场。否则,今日多方拉拢它、看似最为辉煌的一刻,应该也是重大危机释放的节点。而大陆同业乃至整个行业,固然仍处于一个技术的低点,但政策、战略立场已相当明确且坚决,打破过往几十年的封锁,消除困扰整个国计民生的悲情与脆弱,只是时间与节奏问题了。

我甚至认为,此次董事会异动,已经是这种演进的一个节点。

说白了,董事会里,有关未来战略、路线、方向,大陆一方说了算。来自台湾地区的管理层更多还是执行的要素吧。

事实上,9月份,前任董事长周子学退休、高永岗代理,已是一个信号。

事实上,也不止他们几人。消息说,张汝京也可能离开芯恩。而另一位在大陆封测业多年的台湾籍高管,也可能离开。

当然,回到中芯话题本身,董事会调整也不止台湾地区人才,还有周杰等。周辞去了非执行董事、薪酬委员会与审计委员会成员岗位。这可能并非中芯一方的意愿,很可能与监管以及周所在的海通证券董事会要求有关。后者近来多有调整,正在落实一轮重启。

昨日,上交所向中芯下发关于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有关事项的监管工作函。尽管官方没有,随后还公布了上海重大合资项目,但财报、董事会异动、重大项目等诸多事件集中在一日,恐怕能传递更多。

4 阅读:3414
评论列表

夸克点评

简介:TMT、财经精锐评论、上市公司内幕、各种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