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当地通信变迁的十年!华为工程师十年非洲之路

菊厂基地打工仔 2024-08-02 04:01:08

“华为厅”里遇华为

说起来,“华为”这个名字,其实很早就深深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那时我还是一名学生,母校大连理工和华为渊源很深,每年不仅有很多计算机、通信专业的校友入职华为,就连学校图书馆最大的会议室“华为厅”都是华为公司赞助的。2008年我大学毕业,由于自己学的是机械电子类专业,从未想过华为的“光环”有一天会笼罩在自己身上,可缘分就是如此奇妙地降临了。

那天我刚参加完校园招聘会,经过华为厅时正好看到了华为招聘专场。我心下一动,一个想法冒出来:“要不进去试试?”我的计算机基础扎实,对通信领域也有自己的理解,说不定有希望呢?“那就试试吧!”我鼓起勇气就直接进去了。接下来两个多小时,我一连闯过了五轮面试,这场“霸王面”的结果令人惊喜——我成功拿到了华为offer。

面试官问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你希望去海外锻炼还是在国内做研发?”出国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件新奇的事情,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激起了我内心的好奇与向往。“既然有这样的机会,那我想去海外闯闯。”我表明心迹。几天后,我接到HR的电话,当听到“南非”两个字时,我内心兴奋而忐忑,开始对海外第一站满怀憧憬。

来到彩虹之国,take it easy

其实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南非这个“彩虹之国”了。小学地理课本上有一个章节专门介绍了“桌山”,桌山是一座顶部平坦的沙岩山,由于山顶就像是一张长方形的大桌子,因此被称为“上帝的餐桌”,它所在的这个城市就叫做开普敦。没想到如今,我从书本走进了现实。

来到位于开普敦的华为GTS(全球技术服务)部后,我成为了V集团子网搬迁项目的一员,在其中负责数据配置集成等网管维护工作。

第一次和客户开会,我有些紧张,客户夹杂着浓厚本地口音的英语让人“云里雾里”,一场会议下来,我手心都出汗了。后来一接触项目组的小伙伴们,发现这点语言障碍根本不算啥,几十号人全都来自天南地北,大家五花八门的口音简直就是一锅“大乱炖”,而相互交流起来,居然也毫无违和感。看着大家白天黑夜热火朝天地扑在搬迁项目上的身影,我很受感染,也迅速融入其中,逐渐习惯了这样的开放包容的氛围和快节奏的工作步调。

2008年,当时的华为网管初具雏形,图形化界面刚刚上线,与业内纯命令行界面相比,华为的软件可以说是很新潮的。客户习惯了原来的命令行方式,还不太适应新的软件,部门安排我去客户的配置中心,支撑客户网管的操作和数据配置工作。我匆匆收拾行李赶过去,原本以为只过去两周,没想到,这一待就是三年。

当时,客户咨询的问题来自方方面面——GSM、应用软件、图形化界面数据配置、系统操作……刚去的前两个月,我每天如坐针毡。面对客户的各类问题,我应对得很吃力,一跟客户交流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连平时流利的英语也开始磕巴起来,既害怕自己回答得不够好,又担心自己经验不够,无法解决客户的问题。

客户侧的项目负责人Jacques非常友善,每当看出我的紧张情绪,他总是笑眯眯地对我说: “Donny, take it easy.”他和善的语气与笑容,让我倍感亲切和感动,反过来也更加激励着我。

白天,我和客户一起参加实操和培训,将遇到的问题全部记录清楚;晚上,我翻阅各类资料疯狂学习,见缝插针地向导师和研发同事们请教,做好培训材料和学习笔记,准备随时接受客户的咨询和挑战,那些日子,我每天循环辗转于十多个客户工程师之间,忙碌起来什么紧张不安都顾不上了,我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尽全力去吸收业务知识。

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和努力,客户熟练掌握了华为产品形态和设备维护的要领,生动直观又人性化的图形化界面操作让客户感到非常方便,连连称赞:“现在我可以左手喝咖啡,右手做配置了!”而这时的我,从产品培训、客户宣讲,再到网络实操,已经能够自己完全覆盖整个网管中心的工作,在产品运维上也更加得心应手了。

这三年时光里,我跟好几位客户都成了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年底客户聚餐时,Jacques和另外一位负责人Shirley拉着我的手说:“Donny, you are really good, we need you here.”听到这句话,我的眼角湿润了,更加坚定了要在技术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两次翻频失败”,是标签也是勋章

慢慢地,我接触的项目越来越多,承担的工作职责也越来越大,开始承接无线TL(团队负责人)岗位。

在南非V项目中,随着搬迁的站点不断增加,GSM网络规模逐步扩大,每半年都要做“翻频”(将GSM的频点重新规划一遍,全网实施,简称翻频)来优化频点规划,提升网络质量。而我所在的网管中心就是客户网络的“大脑”。

没想到,第一次翻频我就失败了。当时,我用了一台用户容量较小的设备,原本以为一切顺利,但就在进行其中一个操作时,由于跟同事的理解有差异,我自己没有作分析,而只是机械地执行操作——瞬间造成数据丢失,直接影响区域间通话连续性,用户在行走过程中打电话经常发生中断,直到区域客户测试后才发现问题。

因为这个错误,我受到了进公司以来的第一个处罚,这给了我一个沉重的教训,也让我内心很受挫折。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这件事,怎么才能不出错?怎么才能把整套方案全部吃透?我花了很长一段的时间,和研发、网优的同事一起,从原理、规则和实施等方方面面完整地学习了翻频方案,终于将方案的每一个细节都完全掌握了。这件事之后,我在心里拉起一根准绳:“做任何事情,都要弄明白背后的原理和机制,不能只做一个单纯执行的工具人。”

没想到半年后第二次翻频,又出状况了。因为前期BSIC(基站识别码)规划原则不严谨造成大范围冲突,几十万行脚本运行到一半卡住,既无法往下执行,又无法回退,一时间进退两难。眼看着多台设备数据一团糟,半数业务离线,大家急得焦头烂额。“不行的话就手动退回吧!”我站起来建议道。正好我平时有个爱好,热衷于开发一些有意思的小工具,虽然简陋,但对于单个项目应用来说那就是“定制款”了,效果通常杠杠的,这次肯定也能派上用场。

得到大家的认可后,我蹲在会议室的角落,开始用小工具一个一个地检查和还原脚本。平时积累的数据配置功底和多网元操作经验此刻发挥了作用,三个多小时后,我硬是用手工解决了一百多个站的脚本冲突问题,这才将基站数据还原。看着设备上的小图标一个一个变成绿色,我心里绷紧的弦慢慢放松下来。

这次之后,同事们都调侃我是一个“拥有两次翻频失败经验”的无线工程师,这成了我的个人标签。但我知道,这背后也是自己经历过挫折和成长的印记。作为一个工程师,每一个方案、每一次操作,都是经验和知识的积累,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不能怕犯错,而是要把错误作为下次成功的垫脚石。现在,我已经能承担整个项目的搬迁配置工作了。

即使后来我离开V项目了,代表处项目组的领导还专门把我“借过来”帮忙支撑全网翻频工作。从数据备份、脚本核查、流程打点到业务验证等一套流程轻车熟路地走下来,这次,看着身边如我当年一般紧张忐忑的研发小哥,我终于能从容自信地笑笑,拍拍他的肩膀宽慰一句:“Take it easy.”

实战打磨,百炼成钢

2014到2016年,这期间经过无线搬迁、现代化改造等大型项目的锤炼,我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实现了从TL到技术总负责的转身。 一晃到了2017年6月,我迎来了自己在华为生涯的一个重大挑战。

那是一个宁静的周五下午,地区部的吴总把我叫到办公室门口的芭蕉树下,对我说:“赞比亚G项目(公司A级项目)马上开始了, 现在技术总负责岗位空缺,需要过去支持项目攻关度过爬坡期,你考虑看看。”

领导语气平常,但我的内心开始挣扎:“六类国家,要不要去?综合类农网项目,能搞定么?是继续留在南非现在这个熟悉的项目环境中,还是去赞比亚挑战一下自我?”只有一个周末的思考时间,我需要自己决定去留。“年轻人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两个字。”郑重思考之后,我还是想去试一把。当初能进华为,不也是靠着自己豁出去一试么,这次说不定也一样会有未知的惊喜在等着我。

赞比亚项目是偏远覆盖项目,项目规模大,除了无线之外,还有微波、能基、土建、波分、数通、核心网等多个模块,交付复杂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而在当时,受非洲地区客观条件限制,项目规划、站点选址、网络对接等等都面临着巨大困难,雪上加霜的是,当地的分包商、施工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进度异常缓慢。最初,我整个人都是灰色的,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压力大到一度处于崩溃边缘。

在随后的三个月时间里,我对客户整体情况、合同、现网环境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分析。从自己以往积累的项目经验和技术经验来看,即使再困难的事情,只要找准了突破口,也总是有办法解决的。“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我释然了,可能年轻人最不缺的就是激情和干劲,我集中精力开始攻关,将问题锁定到方案优化、计划集成和变更管理这几个模块,重点着手开始改进。

很快我就遇到了难题——如何引导和说服客户优化规划方案。会议室里,客户CTO和规划经理都在场,听完我们的方案和建议,客户PM迟迟不肯下决定,一时间无人表态,整个空气中的沉闷氛围压得人喘不过气。

眼看着这个会就要开不下去了,我猜到客户应该是对方案变更后,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这一点有所顾虑,于是拿起仿真方案,将优势与收益一一分析给客户听,“没有十全十美、零风险的方案,只有能落地、快速变现的方案。站点越快上线,投资回报越高。”我拿起笔在纸上给客户算了一个账:优化后的站点可以做到提前3个月上线,以站点本身的投资、当前目标区域人口数量,以及单个站点每月产生的收益计算,最快4个月就能收回投资,同时还能避免临时变更带来的风险和高额投入。也许是我诚恳的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分析最终打动了客户,客户CTO最终拍板同意了我们的优化方案。

事实最终验证了我们的方案是很有成效的,客户的态度从刚开始的怀疑、迟疑到后来转变为鼎力支持。首批站点上线后,不仅为当地居民带去了通畅的网络通信,从收益角度看,其中话务量高的站点能为客户带来近万美元/月的收入,这个数字放到赞比亚的偏远地区是完全超乎想象的。随着赞比亚首都卢萨卡的第一批4G站点割接上线,客户紧锁的眉头舒展了,CTO脸上也开始有了笑容。

经过半年多的摸爬滚打,各个模块逐渐步入正轨,到2018年,我们最终用一年半的时间,克服了前期种种困难,顺利完成了80%的项目交付。我们和客户一起整体优化了近20%的站点,大大加速了站点上线进度,同时也给客户节省数百万美元的变更投入。

通过这个项目,我深入了解了各大产品域的技术特征和交付流程,无论是从专业上还是项目管理上,都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想要做好综合类项目的技术负责人,除了具备强大的专业技术背景,涉猎多产品域之外,同时必须有丰富的工程、问题处理经验,以及客户引导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我深深地感受到,没有成功的团队,就没有成功的个人。

这近两年时间里,我顶住各方的压力,经历了昏天黑地的项目冲刺阶段,最终不负项目使命;通过了考核,拿到了五级任职资格认证;感慨着刚来的时候尚还年轻分明的棱角,已经逐渐被老成持重替代——百炼,终于成钢。

重装上阵,坚持初心

转眼间,我在南部非洲这块热土上已经度过了第一个十年。

离开了赞比亚,我返回了美丽的彩虹国,发现代表处搬了新园区,食堂的伙食倍儿棒,一瞬间幸福感爆棚。开心之余,这段时间也曾有一些迷茫:大的项目已经做过了很多,日常各种交付类的动作也已经轻车熟路,下一步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是继续在技术专家这条路上默默耕耘,还是转身去做管理?老领导见状,对我说:“你要问问自己的内心,哪种方法能让你感到平静和充实,就选择哪个。”作为一个天蝎座的宅男,一条路走到黑是骨子里的个性,既然选择了技术服务这条路,那就坚持走到最后吧!

坚定了自己的方向后,我承担了T系统部的SA(网络构架师)岗位,负责网络洞察、机会点引导等售前拓展和交付技术总负责的工作。

2020年3月27日,受疫情影响,远程居家办公成为新态势。客户统计发现这期间整网话务量激增30%,网络负载不堪重负,用户日常工作生活的通信保障、通信体验都将受到重大影响。

“急客户之所急”是我们团队的一致想法,作为客户网络的“织造者”,找到网络瓶颈,定位关键问题点,进行高效扩容是我们的专长,也是我们的义务与责任。那一个月时间里,在系统部领导带领下连续四次找到客户,与客户高层CTO、总监交流探讨,团队通过对现网进行分析和网络趋势预测,为客户网络量身定制了一套应对预案,设计了近两千个站点的扩容方案。

还记得那个周五下午,系统部领导,客户CTO、CFO连夜全程参与了方案设计和讨论,在热烈的讨论声中,不知不觉一整晚时间过去了。随着细节一个个敲定,大家如释重负,熬红的眼中露出欣慰之色。一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紧急扩容方案终于定下来了。

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接下来我们连着两周进行了多轮番商务谈判,终于在5月16日午夜,我们成功拿下了PO(采购订单)。

后来,疫情期间网络的发展情况与我们预测的基本一致,紧急扩容方案部署后,顺利扛住了疫情期间激增的业务量,大幅缓解了网络负载,改善了用户体验,同时也为客户带来了同比30%的收入增长。

海外这十多年的时光一路走来,我很荣幸能够加入南部非洲大家庭,认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兄弟朋友,我们一起学习成长,一起并肩战斗,也一起分享取得成绩时的荣光与自豪,这是多么难得的情谊。

回头一看,当初跟自己一起上站点的客户,现在已经是头牌运营商大区总监;以前带出来的本地员工,已经成长为重大项目负责人;十年前,公司刚开始在南非通信市场“播种耕耘”,到如今也已经“遍地开花”。而我的这十年,有幸亲历其中,一路见证了公司业务的蓬勃发展。或许,这就是我们通信人诠释的最有价值的人生意义吧。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不经历磨难,哪来皮糙肉厚。很荣幸能成为公司二十万员工中的一员,面对未来更大的挑战,我会做好准备,随时出发!

0 阅读:0

菊厂基地打工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