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年谱(1949-1976)》(第五册)纪事本末(636)】1964年,毛泽东71岁。
1964年1月上旬,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两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怎样回复苏共中央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的来信。
来信的主要内容是:(一)发展贸易;(二)谈边界问题;(三)停止公开争论。
会议认为,苏共中央来信的原因,一是害怕公开大论战,大论战的火是赫鲁晓夫点起来的,现在是引火烧身;二是过去跟着赫鲁晓夫指挥棒走的那些党发生分裂,有的甚至分裂出左派的党,而没有分裂的党,则要求设法停止公开论战;三是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后,美国政府处于一个过渡期,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幻想遇到困难;四是苏联内部发生困难。因此赫鲁晓夫企图用增加贸易,供应工业设备,甚至说可以派专家等等,引诱我们同意停止公开论战。
毛泽东说:
苏共中央这封信是逼出来的。现在总的形势是赫鲁晓夫在走下坡路,苏共二十二大是他的顶点。一直到一九六三年六月十四日我们发表《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之前,在表面上似乎我们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实际上是诱敌深入,等待时机。这以后,我们形式上也转入主动,摆开全面出击的阵势。接着,我们又抓住苏共《公开信》转入战略反攻。
现在正是展开全面反攻的时候,正像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九四七年七月。现在的情况对我们非常有利。我们不急于答复他们这封来信,更不同意停止公开论战,召开国际会议更谈不上。我们还要继续写文章,现在已经写了六评,还要写七评、八评、九评、十评。但是,我们也要认真地回答他们的来信。
1月底,审阅七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苏共领导是当代最大的分裂主义者》第十八次稿(一月二十八日稿)。在“当前最大的分裂主义者”部分加写:“苏共领导的修正主义和分裂主义,是国内资产阶级因素泛滥和增长起来的产物”。在“目前的公开论战”部分最后一段的开头,加写:“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不怕论战的,怕论战的不是科学。”这篇文章在一九六四年二月四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一九六四年第二、第三期合刊发表。
2月29日上午,在钓鱼台十八号楼再次会见金日成,双方参加的人员与第一次会见时基本相同。毛泽东说:
中国变成修正主义,你们怎么办?这些话我和好多人都讲过,如日本的宫本显治,新西兰的威尔科克斯,还有印度尼西亚的同志。
毛泽东说:
要反对新的资产阶级、新出来的资产阶级分子,他们进行贪污盗窃,投机倒把,这种人虽然为数不多,但很厉害,神通广大。如果现在不加注意,他们就会泛滥起来,苏联现在不就泛滥起来了吗?苏共在最近的信中说,要对我们采取“集体措施”,“坚决的打击”,我们在等着看。
关于“七评”,毛泽东说:
搞了两个多月,修改了十八次。我们在文章发表的前两个星期才想出了一个题目《苏共领导是当代最大的分裂主义者》。
3月中旬,毛泽东审阅《背叛无产阶级革命的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八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三月十六日第十稿),在文章开头部分加写:
“本文想讨论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很出名的问题,这就是所谓‘和平过渡’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出名,弄得大家都注意起来,是由于赫鲁晓夫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提了出来,在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用纲领的形式加以系统化,以其修正主义的观点,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一九六三年七月十四日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又重弹这个老调。” “为此原故,我们要写这篇文章,以比过去更加清楚的语言,回答修正主义者。”
3月22日下午,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八评苏共中央公开信。几天后,毛泽东审阅《八评》(三月二十四日第十二稿),作少量修改。这篇文章的题目改为《无产阶级革命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八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在三月三十一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一九六四年第六期发表。
4月13日下午,在长沙蓉园召集邓小平、康生、王任重、张平化、吴冷西开会。毛泽东说:
赫鲁晓夫还不是最右派,赫鲁晓夫还是比极右派好一点。贺电写的内容不能多谈分歧和争论问题,可以说尽管我们有分歧,但是一旦有事,我们两党会团结起来的。这个“一旦有事”,是指对赫鲁晓夫不利的事情,而不是讲别的。赫鲁晓夫是怕争论的。这次他们发表二月全会的报告、决议,看起来形式上似乎气壮如牛,但内容很虚,没有什么新的东西,真是色厉内荏。
原来在北京定稿的那封复信,少奇同志建议要推迟发表,这个意见好。因为现在他们二月全会的文件公布了,情况变了,所以要改写后才能发。《九评》、《十评》要抓紧,之后还要组织一批文章,题目我在北京讲了一些,你们再想想看,还有什么题目。
毛泽东请邓小平转告周恩来,中苏贸易谈判,要减少进口苏联的东西,要坚持顺差,否则我们只还账,用我们出口的物资来还账。如果他们不要,那就把账挂起来。但是,我想他们还是要我们东西的,这是还账。不进口你的东西,那是因为我要的你不给,我不要的你给,我何必要进口呢。
4月25日下午,毛泽东在杭州会见并宴请澳大利亚共产党(马列)中央主席希尔和中央委员奥克,谢富治、江华、霍士廉、林乎加等参加。毛泽东说:
一九六〇年,赫鲁晓夫为什么那么急于要对中国党进行突然袭击呢?这是因为他感觉到存在危机,看见一个党不那么听他的话,于是就急于要扑灭这个火花。但是他的压力不灵。接下来又撤退专家、撕毁合同等这一套,又不灵。在一九六一年就搞二十二大那一套。看来修正主义猖狂的高峰是在二十二大,以后就走下坡路了。
去年我们发表了六月十四日的信,他就来了七月十四日的公开信。我们发表了七篇文章,他就作出了二月十四日的决议和以苏斯洛夫名义发表的报告。他本来是不想发表那个报告和决议的,但我们却要他发表。我们的办法就是写一篇文章,即《八评》,这样就逼迫得他把那决议和报告发表了。
7月5日,从本日起几次召开会议,逐段讨论修改《无产阶级专政和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毛泽东将标题改为《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文章有一句话“在政治思想领域内,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斗争,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毛泽东将“相当长”改为“很长”,并在这句话后加写:
“几十年内是不行的,需要一百年到几百年的时间才能成功。在时间问题上,与其准备短些,宁可准备长些;在工作问题上,与其看得容易些,宁可看得困难些。这样想,这样做,较为有益,而较少受害。”
十二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九评》。这篇文章在一九六四年七月十四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一九六四年第十三期发表。
“九评”的基本结论是:“在伟大的十月革命的故乡,在具有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历史的苏联,也发生了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篡夺党和国家领导的事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复辟的严重危险”,这是帝国主义推行“和平演变”政策的结果。“九评”指名批判了“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全面批评苏共“全民党”“全民国家”及各种内政外交政策。与此同时,苏联方面也发表了一系列论战文章。中苏论战达到高潮。
中苏论战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和许多国家共产党的分裂。这场论战严重影响到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而又影响到对国内形势的判断。党认为苏联出了修正主义,中国国内也可能出修正主义,于是在国内造成反修防修的巨大声势。
回顾这场论战的历史,邓小平总结说:经过20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我们过去也并不都是对的,对别国党发表过一些不正确的意见,这些外国同志也说,正确的并不都在他们方面。“我们的真正错误是根据中国自己的经验和实践来论断和评价国际共运的是非,因此有些东西不符合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