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观】海底捞负面几时休?

第三眼界 2021-03-09 12:56:16

负面连连的海底捞,人们为什么不再喜欢了?

最近,“火锅一哥”海底捞有点不太平:一边是让人大跌眼镜的2020年财报,一边是负面舆情的此消彼长。不禁让人深思:海底捞不香了?

财报方面,2020年财报显示,全年净利润断崖式下跌,仅为2019年的90%;

负面舆情方面,先是包间装摄像头事件,使海底捞成为众矢之的;接着又是“牛肉粒变素”事件,让海底捞再次背上骂名。

争议声、看衰声此起彼伏,海底捞股价也从2月中旬的高点(约3600亿港元)跌至如今的2800亿港元,市值蒸发800亿港元。

超20%的跌幅,对海底捞来说似乎有点冤,因为这几件事其实都可以都找到较为合理性的解释。比如2020年业绩的情况,完全可以参考整个餐饮行业的遭遇;比如“牛肉粒变素”事件,海底捞其实早就做了预告和解释,按照海底捞的说法,牛肉粒换成“味伴侣”,不仅更健康、营养、环保,而且成本还更高。这样的说法听起来,其实也蛮有道理。

然而,实际看来,这些解释并没有多大效果,网友的抱怨仍旧俯拾皆是。

由此不难猜测,不是消费者“选择性忽略”,便是消费者对海底捞的态度不够满意,或者说消费者早就对海底捞“看不顺眼”了。

联想去年以来,海底捞的“报复性涨价、菜品抄袭、包间装摄像”等种种操作,正让昔日的明星火锅品牌口碑尽失;

曾经引以为傲的极致服务文化,也因多次被批“过度服务”,也成为海底捞的口碑反噬剂;再加上张勇加入新加坡国籍对部分消费者造成的“心灵伤害”,海底捞依然成为不少人打心眼里“鄙视”和“唾弃”的外国餐饮品牌。

当以上诸多事件串联起来,成为消费者“共识”的时候,想凭借一两个公关声明和恳切谈话,来平复舆论的想法,就多少有点不切实际了。

消费者是有记忆的,一个负面可能不会有大的影响,但当负面印象不断累加,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便会对这个品牌“盖棺定论”,形成某种固化的认知。任何一个新的小事件的发生,都有可能成为“压垮品牌的最后一根稻草”,成为消费者情绪爆发的G点。

看似通过解释能讲明白的道理,背后却有无数个不满的情绪在发酵。而情绪的问题,不是一两句充满合理性的安慰的话语可以安抚的。

在近日热议的“牛肉粒变素”事件中,消费者真的在意免费牛肉小料的有无吗?没有免费牛肉小料,就真的不去海底捞了吗?

“因为免费底料,才去吃火锅”这个说法显然难以让人信服。

由此看来,他们更多是想通过发泄情绪表达不满,表达他们希望海底捞尊重他们,提前征询他们的意见的愿望。他们不希望被当作“服从者”,不愿意被动地接受海底捞这样做的任何看似“合理”的借口。

如果明白了这一点,海底捞似乎便能很轻松地从泥沼里爬出来了,而不用纠结于“为何做了这么多解释,消费者依然怨声载道”的问题了。

不过需要警醒的是,今天的海底捞已经不同于昨日的海底捞了。

如果说昨日的海底捞是万人追捧的“明星”和同行竞相学习的“榜样”;那么今日的海底捞则多少有点像“日薄西山”“英雄迟暮”的前浪。尽管资本市场依旧看好,但舞台C位越来越难保。

企业免不了负面缠身,但在下一次危机来临之前,海底捞能恢复往日的荣光吗?

我们不妨静观其变。

0 阅读:7

第三眼界

简介:分享商业洞察,开拓思想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