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不想发展为心衰?医生:降低心衰风险,关键要做好6件事

栗子科普 2025-04-11 19:10:4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年。[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心力衰竭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8): 721-742。[3] 世界卫生组织. 《心血管疾病事实简报》. WHO官网, 2023年更新。

“冠心病”这老顽疾,就像住在心脏旁边的一位“刺头邻居”,平时不吭声,一旦闹腾起来,轻则胸口发紧,重则命悬一线。它最怕的“升级版”就是心衰——这个“终极大Boss”一旦登场,轻松把日子搅个天翻地覆。

到底怎么才能不让冠心病一步步滑向心衰的深渊?今天就来聊聊:降低心衰风险的6大关键点,哪一条都不能忽视。

冠心病和心衰,到底是什么“关系”?

很多人一听“心衰”,就以为是“心脏累了、歇菜了”,其实这说法也不算错。心力衰竭,通俗点讲,就是心脏这个“泵水器”打不动了,送不出足够的血液给全身,身体就开始缺血、缺氧,各种毛病也就接踵而来。

而冠心病,是心脏“供血路线”出问题了,血管被“油脂”——也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住了,心肌一旦长时间缺血,就会慢慢“虚”,心脏就像一个长期吃不饱饭的工人,迟早得罢工,这就是心衰的源头之一。

据2023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指出,我国心衰患者已超千万,且其中60%以上的患者病因与冠心病直接相关。所以说,冠心病如果不管不顾,那心衰就像个“定时炸弹”,早晚要响。

心衰的“前兆”藏在哪些细节里?

心衰不是一夜之间来的,它会悄悄在身体里“打地基”。很多人以为累、喘、脚肿都是小毛病,殊不知这可能就是心衰的“前奏”。

常见症状包括:

活动后气喘加重:连走个楼梯都像爬山,越动越喘;

夜间憋醒:平躺时“水往上涌”,呼吸困难,常常要坐起来才能缓过来;

下肢浮肿:尤其是傍晚时脚踝像“灌了水”,按下去一个坑;

乏力、心悸、食欲不振:因为心供血不足,其他器官也“跟着挨饿”。

这些信号,一旦出现,不容忽视。特别是有冠心病病史的人,一定要警觉,这可能就是心脏拉响的“求救信号”。

控制冠心病,防止心衰,这6件事必须做足保持血管通畅,血脂控制是根本

血管一旦“油腻”,就像水管被油垢堵住,水流不畅,心脏供血就成了问题。控制“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是防止斑块形成的核心。

建议:

饮食上减少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

增加深海鱼、坚果、燕麦等“清血管”食物;

血脂异常者应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坚持比一时好转更重要。

真实案例补充:有一位60岁男性患者,因长期高脂饮食、拒绝服药,最终突发心绞痛住院,心导管检查发现三支血管严重狭窄,植入支架后才稳定。若早期控制血脂,完全可以避免。

控制高血压,别让心脏“超负荷”

高血压就像给心脏“加班”,长年累月下来,心脏肌肉厚了,硬了,打血的效率就差了,最终走向心衰是迟早的事。

防控要点:

监测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减盐限酒,每天盐摄入不超过5克;

规律服药,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心肌保护,别让“心脏劳模”过早退休

心脏肌肉是全身最勤奋的组织,一刻不停歇地工作。一旦心肌细胞坏死,比如发生心梗,心脏的“泵血功能”就会大打折扣。

重点措施:

控制冠心病,预防心梗;

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所致的“心肌应激”;

心梗后患者必须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ACEI类药物,这些药物能减轻心脏负担、延缓心肌重构。

规律运动,给心脏“锻炼”而不是“折腾”

运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适度适量”。对冠心病患者而言,运动是心脏的“保健操”,不是“极限挑战”。

推荐运动方式:

每周5次以上,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

掌握“运动三原则”:不憋气、不过度、不忽冷忽热;

运动前后监测心率和症状,避免突发心律失常。

控制血糖,糖尿病是“心衰加速器”

糖尿病就像一把“慢刀子”,慢慢腐蚀血管内皮,干扰脂质代谢,加速冠心病进展。心脏在高血糖环境下容易“糖中毒”,心肌功能也会受损。

建议:

空腹血糖控制在6.1mmol/L以下;

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mmol/L;

尽量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全谷类、绿叶菜;

合理使用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等对心衰有益的降糖药物。

定期复查,别等症状才“临时抱佛脚”

体检不是“形式主义”,而是预防大病的“侦查兵”。特别是已经确诊冠心病的人群,每年至少做一次心脏彩超、心电图、血脂、肝肾功能检查。

高风险人群需注意:

有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或吸烟史;

年龄超过55岁;

有慢性肾病或肥胖。

这些人群建议每半年复查一次,早发现、早干预,远比治疗有效、经济。

心衰一旦发生,治疗还有“回旋余地”吗?

很多人误以为心衰就“没救了”。其实现在的治疗手段已经非常完善,只要及时干预,许多心衰患者可以稳定病情,甚至恢复部分心功能。

目前心衰治疗方向包括:

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ARNI(如沙库巴曲缬沙坦)等;

器械辅助:如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生活方式调整:低钠饮食、戒酒、控制体重;

总结:冠心病若想不“沦陷”,这6件事必须一一落实

别小看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生活习惯,往往决定疾病走向的,不是一次大手术,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血脂莫放松,油腻饮食要戒;

血压要管住,盐和酒少碰为妙;

心肌要保护,别让心脏“超负荷”;

运动讲科学,“锻炼”不是“折腾”;

血糖得稳住,糖尿病不是“小病”;

定期查一查,发现问题早治疗。

冠心病和心衰,就像一台车的“发动机”和“油路系统”,一个出问题,另一个也难保无恙。与其等到心衰才手忙脚乱,不如现在就开始行动,给心脏一份踏实的安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250
栗子科普

栗子科普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