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
在北宋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名将以其骁勇善战、忠心耿耿而名垂青史,他便是杨业。为了抵御辽国入侵,保卫大宋江山和百姓的安宁,他奋不顾身,最终捐躯疆场,其丰功伟绩、浩气英风,不仅永载史册,流芳百世,更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那是一个黄昏,986年6月的一天,晋北之地的残阳如血,暮云寂寥。在朔州的一处战场上,一位北宋将军无心欣赏这醉人的夕阳。
经过一场激战,他带着残兵败将来到了一个名叫陈家谷的地方。当他满怀希望地来到这里时,却发现早前约好的援兵竟无一人到来。无奈与悲壮涌上心头,他只能仰天长啸,那啸声中充满了对命运的抗争和对战友的期盼。
此时,敌军步步紧逼,突围已无望,他只得毅然发起最后的冲锋。在敌阵之中,他亲手斩杀数十乃至上百人,英勇无畏。然而,终究因为势单力薄,身负重伤,这位将军最终坠马被敌俘虏。敌军首领亲自前来劝降,这样的场景对他来说并不新鲜。
七年前,在太原城内,他也是这般投降了赵宋王朝。但这一次,他毅然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信念和道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肯屈服。三日之后,宋太宗收到了云州观察使绝食身亡的消息,这位名将便是杨业,正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杨家将》中杨令公的历史原型。
杨业,并州太原人士,本名重贵,后来在小说和戏文中,人们又称他为杨继业、杨令公。年少时的杨业并不热衷于读书,却对骑马射箭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崇尚义气,行侠仗义,性格勇猛果敢。
每次出去打猎,他总能猎获比别人多得多的野兽。年少时的他便立下了成为将军的志向,曾在一次打猎时对旁人说:将来若是他领兵打仗,定要像鹰犬追逐野兔、野鸡那般勇猛无敌。
公元951年,后周皇帝郭威灭亡了后汉,就在同一年,刘崇建立了北汉政权,两个政权并立,一场激烈的生死较量在所难免。杨业从弱冠之年便开始追随刘崇,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北汉的一名得力战将。
此时的他,正如年少时立下的豪言壮语一般,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功勋卓著,一路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杨业英勇善战,战功赫赫,不断的胜利也让国人赞誉他为“无敌”将领。
然而,时局变幻莫测。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后周内部悄然发生了变化。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结束了后周政权,建立北宋。建国之后,宋太祖继续后周的事业——平定天下。
在“先南后北”的政策指导下,北宋率先平定南方,尔后集中力量对付北汉。但早期的讨伐北汉战役连连失利,直到979年,宋太宗决定再次发兵征讨。
这次,赵宋为攻打北汉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认为屡次战败的原因在于北汉得到了辽国的援助。因此,宋军决定重点打击辽国的援军。三月里,辽军推进至白马岭,与宋军隔河相望,形成了对峙局面。
辽军见状以为时机有利,便抢先渡河,却不料遭到宋军的突袭,结果惨败而逃。宋朝军队乘胜追击,相继攻克盂县、隆州、岚州等地,直逼太原城下。北汉因无外部援军且被重重包围,刘继源被迫投降。此时,杨业仍在前线奋勇作战,“杀伤众多宋军”。然而,北汉已灭亡,在刘继源的劝说下,杨业最终也向宋廷投降。
杨业归降后,宋太宗大喜过望,觉得自己获得了一位“熟知边疆事务”的勇猛将领。在前线时,杨业就被任命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回到朝廷后,宋太宗又封他为郑州防御使。一个投降过来的将领能获得如此高的待遇,充分说明了杨业出色的才能。当然,这也与北宋当时缺乏镇守北方的将领有密切关系。
宋太宗果然没有看错人。980年,即杨业归降之后的第二年,辽国进攻雁门。此时驻防的是代州刺史杨业和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潘美。这一仗打得精彩绝伦:杨业率麾下数百骑兵抄小路,与雁门关守军两面夹击辽军。此役辽军大败,辽国驸马萧咄李被斩杀于阵中。经此一役,辽军看到杨业的旗帜便引兵撤离。
杨业在这一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随后被提拔为云州观察使。然而,他的军功却招致了许多人的嫉妒和不满,以至于不少戍边的主将都纷纷上书弹劾他,列举他的所谓短处。但宋太宗对此并不以为意,他将所有弹劾杨业的奏折都封存起来,并交给了杨业本人。
雁门之战后的第六年,潘、杨二人再次携手合作。但遗憾的是,这一次他们未能像雁门之战时那样肝胆相照、共同御敌,杨业也因此留下了遗憾,最终抱憾而终。
986年正月,宋朝厉兵秣马,兵分三路决定伐辽。东路归曹彬指挥,中路归田重进指挥,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曹彬不愧是名将,一路势如破竹。其他两路宋军也攻克多地,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危机却在此时显露。曹彬部一路攻城掠地,但速度明显过快,后勤运输跟不上。当得知占领涿州之后,宋太宗却大惊失色。
果不其然,曹彬部队的粮道很快被切断,不得已只能撤退。这一撤退,打乱了原先定好的计划。宋太宗命令曹彬不要前进,应与米信汇合。但部下听说其他两路军连连胜利,为了争功,纷纷要求出战。
当曹彬的部下返回涿州之时,辽圣宗亲自前往前线指挥作战。在当年四月的岐沟关一战中,宋军遭到了辽军的突然袭击,经过几轮激战,宋军的粮草迅速耗尽。眼见局势不利,曹彬率领军队撤退,然而在随后的渡河过程中,宋军损失惨重。
东路军的溃败,直接影响了其他两路部队的进攻态势,使得之前取得的优势瞬间化为乌有。既然败局已定,接下来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妥善安排云、朔、寰、应四州的百姓内迁以及军队的撤退了。
如此庞大的撤离行动,需要极高的战略智慧。为此,杨业提出了一项建议:应先让云州的百姓撤离,然后宋军进攻应州,以便云州至朔州一带的百姓能从东南方的石碣谷安全撤出。同时,他提议在谷中央埋伏精兵,并派弓箭手把守谷口,确保百姓的撤离安全。
然而,这一建议立即遭到了监军王侁的反对。王侁坚持认为应该在出了雁门关后与辽军决战,并诬蔑杨业畏缩不前是贪生怕死。杨业辩解说自己并非贪生怕死,而是担心按照王侁的计划行事必败无疑。
谁知王侁此时竟放出狠话:“你不是自称‘无敌’吗?现在停滞不前,莫非是心怀异志?”话已至此,杨业再多说也无济于事。于是,他只能表明自己“愿为诸位先行”的必死决心。
临走前,杨业自知此次有去无回。但为了给部下存留一丝丝希望,他还是在临走前与潘美约好在陈家谷埋好伏兵。待自己领兵撤退到此地时,从两面夹击辽军。在临阵出兵的时候,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留下了无奈的热泪。即便这般,杨业依旧带着自己的部下走进了那道山谷中。
就这样,986年6月的一天,陈家谷战役爆发。当天上午10时左右,王侁听闻杨业在追击辽军,便认为他已经获胜,于是下令追击。但谁能料到,这是辽军主将耶律斜轸佯装败退的计谋。由于王侁是监军,潘美也只能服从。当他得知杨业身处险境时,却又立马领兵撤离。
然而,杨业正率领着军队在浴血奋战,对外部的一切变化毫无所知。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时分,杨业终于带领着仅剩的百余名部下抵达了谷口。他原本以为能够顺利带领部下们脱险,却只见谷口一片空旷,没有一个人前来迎接。
那一刻,杨业的心中或许涌动着忧愤,或许充满了无奈,更有可能的是,他对那些因自己的决策而无谓牺牲的部下感到了深深的歉疚。时隔数百年,我们已经无法准确揣测杨业当时的心境。但我们确切无疑的是,杨业和他的部下们没有选择屈服投降,而是决然地发起了最后一次冲锋,英勇地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在辽军的包围中,杨业厮杀多时,终因战马受了重伤,渐渐独木难支。辽将见此向他射了一箭,杨业应声落马被辽军俘获。此时的他身中数十刀,放眼整个战场,宋军仅余杨业一人,就连他的儿子杨延玉也不幸阵亡。
辽国俘获了杨业,自然是异常兴奋,于是耶律斜轸来劝降。杨业却说了这样一番话:“宋朝皇帝待我不薄,我要以讨贼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哪知被奸人所害,导致惨败,哪还有面目活在世上呢?”三日后,一代名将绝食而亡。
宋太宗听闻后震惊不已,他立马将潘美削秩三等,王侁、刘文裕削去官籍发配地方。同时,追赠杨业为检校太尉、大同节度使。杨业的最后一役是如此的悲壮,但他的故事却被后人所传颂。
他知恩图报、报效国家的那种决心却与日月齐光。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有无数这样的人在努力着。中国也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而逐渐走向强大。
看完文章的您有何感想呢?
快到评论区来分享吧!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精彩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