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国庆前夕,一封来自北京的信轰动了福建永定县。信中,毛主席亲自邀请一位名叫陈添峪的农民赴京观礼。可当陈添峪的弟弟陈奎峪代替兄长来到北京,毛主席见面后却说:"你不是陈添峪,那个背着我在山里奔跑的人要比你高大。"
这位普通的农民,为何能获得毛主席如此郑重的邀请?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往事?
一、闽西山区的特殊"病人"1929年的闽西,正值盛夏,山间的蝉鸣声此起彼伏。这年6月,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收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毛泽东同意前来指导工作。
当时的闽西,革命形势如火如荼。邓子恢为了推动当地革命事业更上一层楼,决定召开一次代表大会。他深知这次会议的重要性,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同志来指导。
一个偶然的机会,邓子恢得知毛泽东在"七大"落选前委书记后,正在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他立即向红四军前委提出申请,希望能邀请毛泽东来闽西指导工作。
消息传到毛泽东耳中时,他正和怀有身孕的妻子贺子珍在外地工作。尽管天气炎热,路途遥远,但他还是欣然接受了邀请。
一行人从龙岩出发,顶着烈日,翻山越岭,历时两天才抵达苏家坡。当地的乡亲们还记得,那时候的山路崎岖难行,一群人走得满头大汗,但毛泽东始终走在队伍前列,不时回头关心妻子的情况。
7月20日,大会如期召开。毛泽东正准备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起初大家以为是天气太热的缘故,可没想到情况越来越严重。毛泽东开始发高烧,还伴随着上吐下泻的症状。
当地的医生诊断后说,这是感染了疟疾。一来是水土不服,二来是连日奔波劳累,身体抵抗力下降所致。邓子恢听后,立即决定暂停会议,把毛泽东转移到一个更安全的地方休养。
为了安全起见,毛泽东用起了自己在湖南读书时的笔名——杨子任。有趣的是,当地老乡说着浓重的闽南口音,总是把"杨子任"叫成"杨主任"。
这位特殊的"病人"在闽西的深山里开始了他的休养生活。当地的百姓虽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但都把这位"杨主任"当作自己人。他们送来当地的特产和补品,还时常过来嘘寒问暖。
8月中旬的一天,粟裕带领红军游击队路过此地,得知毛泽东的情况后,认为苏家坡地处要道,不够安全。经过反复考虑,他决定把毛泽东和贺子珍转移到更偏僻的牛牯朴村。
二、乡村医生的妙手回春随着天气渐渐转凉,毛泽东的疟疾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一天深夜,陈添峪发现"杨主任"发高烧说胡话,赶紧跑去找当地的地下党联络员报信。
消息很快传到了粟裕耳中。在闽西这片革命老区,能让人放心的医生并不多。粟裕和当地领导商议后,决定请永定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阮山的姐夫吴修山来看病。
吴修山在当地可是个名人。他不但医术高明,还是一位坚定的革命支持者。早在1927年,他就为受伤的红军战士们义务诊治。当地老百姓都说,吴医生不但有一手好医术,还有一颗红心。
那天晚上,阮山带着吴修山连夜赶到牛牯朴村。为了掩人耳目,两人特意绕了好几个山头。当他们到达时,已是半夜时分,村里的狗都叫了起来。
吴修山走进屋子,就看见一位病人正躺在竹床上。"杨主任"见到医生来了,强撑着要起身,吴修山连忙说:"病人要紧,躺着就好。"
接着,吴修山仔细号了脉,又询问了症状。他从医药箱里取出银针,在病人的几个穴位上扎了几针。随后,他写下一张药方,其中主要用了青蒿、常山等治疗疟疾的药材。
"这位同志的病情比较特殊。"吴修山对在场的人说,"不但是疟疾,还伴有其他症候。要用温和的方法调理,不能操之过急。"
药方开好后,陈添峪立刻带着几个年轻人分头去找药。在闽西山区,这些中药材都不难找到。当地老百姓经常用青蒿煮水喝,预防疟疾。没过多久,第一副药就煎好了。
吴修山特意交代,药要温热服用,一天分三次。他还留下了一些备用的针灸用具,说若是发烧不退,可以用艾灸法。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吴修山在牛牯朴村住了三天,每天给"杨主任"诊脉两次,及时调整用药。到了第四天,病人的烧终于退了,精神也好了许多。
谁知这时候,村里来了个不速之客。一个装扮成商贩的地下党员带来消息:敌人正在附近搜山!吴修山不得不连夜离开,但他留下详细的医嘱和药方,叮嘱村民们按方抓药。
后来证明,吴修山开的方子确实有效。服药后不到一周,"杨主任"的病情就明显好转。贺子珍逢人就说:"多亏了吴医生啊!"
直到多年以后,吴修山才知道,自己当年治好的"杨主任"就是毛泽东。每当有人问起这段往事,他总是说:"给革命同志看病,是我的本分。"
三、惊险的深山转移1929年9月17日这天,牛牯朴村笼罩在一片不寻常的宁静中。清晨,一名游击队的侦察员匆匆跑进村子,找到了正在和群众交谈的粟裕。
"报告指挥员,敌人约有七百多人,分三路向牛牯朴村推进!"侦察员的话音刚落,远处的山头已经传来了零星的枪声。
粟裕立即召集游击队员和地方武装,决定采取边打边撤的战术,为转移争取时间。此时的"杨主任"虽然已经退烧,但身体仍很虚弱,根本无法长途跋涉。
眼看敌人的枪声越来越近,陈添峪和几个村民赶紧用竹子扎了一副简易担架。可是当他们抬着担架往山里走时,发现情况比想象的要糟糕得多。
山路崎岖狭窄,有些地方甚至只容一人侧身通过。担架根本没法通行,而敌人的脚步声却越来越近。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陈添峪一把将"杨主任"背到背上:"我来背您走!"
陈添峪虽然个子不高,但常年劳动,身手矫健。他背着"杨主任",踩着自己熟悉的山路,弯腰闪躲着密密麻麻的树枝,在崎岖的山路上快速前行。
突然,前方传来了敌人的说话声。陈添峪立即停下脚步,躲在一块巨石后面。等敌人的脚步声渐渐远去,他才继续前进。就这样,一连几次险些与敌人撞个正着。
在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时,陈添峪的草鞋被锋利的竹茬挂住了。为了不耽误时间,他索性甩掉草鞋,赤着脚继续前行。锋利的石块和树枝不断划破他的脚掌,但他却顾不上这些。
走到一处峭壁时,陈添峪发现前面有个山洞。这个山洞很小,从外面看几乎注意不到。他背着"杨主任"钻了进去,洞里非常狭窄,两个人只能蜷缩着身体。
不一会儿,外面传来了敌人的脚步声和说话声:"这种小洞,人根本钻不进去,肯定不会藏在这里,继续往前搜!"等敌人走远后,陈添峪才松了一口气。
但危险还没有完全过去。为了以防万一,两人在山洞里又等了很久。直到确认附近再也听不到任何动静,陈添峪才继续背着"杨主任"往前走。
这一背就是五公里山路。等到终于到达安全地带时,陈添峪早已筋疲力尽。他把"杨主任"轻轻放下,突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竟然就这么昏了过去。
当其他同志发现他们时,陈添峪的双脚已经血肉模糊。脚掌上不仅布满了伤口,还扎进了不少木刺和竹片。贺子珍赶紧找来针线和草药,一根一根地为他取刺包扎。
四、革命情谊的特殊见证惊险的转移结束后,"杨主任"并没有立即离开牛牯朴村。他坚持要等到陈添峪的伤势好转些才走。这几天里,村里的乡亲们轮流来照看陈添峪,有人送来止血的药草,有人送来补身子的鸡汤。
一天傍晚,"杨主任"来到陈添峪的床前,掏出一个破旧的布包。布包里装着几块大洋和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字条。他将布包放在陈添峪手边,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一定要收下。"
陈添峪连连摆手:"杨主任,你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好领导,我们能帮你是应该的,这钱万万不能收。"其他在场的村民也纷纷附和。
"杨主任"见大家坚持不收钱,便将那张字条单独拿出来:"那这张字条你一定要收下。将来革命胜利了,你就拿着这张字条来找我。"
陈添峪接过字条,在油灯下仔细端详。可惜他识字不多,只认得几个简单的字,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上面写了什么。一旁的贺子珍见状,说:"你把字条收好,这可是个重要的信物。"
字条被陈添峪小心翼翼地包在一块干净的布里,又用竹筒装好,藏在屋后的老槐树下。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没过多久,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冲垮了陈添峪的草屋,那个装有字条的竹筒也随之消失不见。
当时的陈添峪并不知道这张字条的分量。直到1931年,他才从一个老党员口中得知,原来自己照顾的"杨主任"就是毛泽东同志。得知这个消息时,陈添峪懊悔不已,后悔没有把字条藏得更隐蔽些。
"如果早知道是毛委员,我一定把字条贴身收藏。"多年后,陈添峪常常这样说。不过他也总是补充道:"但即便不知道是毛委员,我们也会像对待亲人一样照顾他。"
那张神秘的字条上到底写了什么?据当年在场的几位老人回忆,字条上应该记录了陈添峪等人帮助转移的事迹,还写了一些感谢的话。具体内容虽然已经无从考证,但这张字条却成了一段特殊革命情谊的见证。
失去了这张珍贵的信物,陈添峪觉得很是遗憾。他总觉得没有了字条,自己就少了个证明。"杨主任"临别时的那句"革命胜利了,你就拿着这张字条来找我"的嘱托,也因此成了一个未能完成的约定。
然而,历史总有它奇妙的安排。二十四年后,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让这段尘封的往事重新浮出水面。
五、二十四年后的重逢遗憾1953年9月的一天,永定县的干部带着一封北京来信,来到了牛牯朴村陈添峪家。这封信是毛主席托人转交给时任福建省省长张鼎丞的,信中特意提到要寻找当年在牛牯朴村帮助过自己的乡亲们,特别是那位背着自己在山中奔逃的陈添峪同志。
当县干部宣读完信件内容时,陈添峪已经老泪纵横。他没想到,毛主席在这么多年后还记得自己,还记得牛牯朴村的乡亲们。
信中说,毛主席要邀请陈添峪去北京参加即将举行的国庆观礼。这个消息在牛牯朴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村民们纷纷来到陈添峪家道贺。
可是陈添峪却摇了摇头,说:"我这身子骨不中用了,得了肺结核。要是把病气过给主席,那可就罪过大了。"
村里的老支书劝他:"添峪啊,主席亲自邀请,这是多大的荣誉啊!"
陈添峪叹了口气:"我连当年主席给的字条都弄丢了,实在是没脸去见主席。再说,我这病也确实不适合长途奔波。不如让我弟弟陈奎峪代我去吧。"
陈奎峪带着乡亲们的祝福,踏上了去北京的路。1953年10月1日前夕,陈奎峪来到了中南海。当毛主席看到他的第一眼就说:"你不是当年那个背着我的陈添峪同志吧?他比你高出一头呢!"
陈奎峪连忙解释说自己是陈添峪的弟弟,哥哥因为身体原因来不了。毛主席听后握着他的手说:"我永远记得牛牯朴村的乡亲们。你回去告诉你哥哥,我也没有忘记他。"
国庆观礼结束后,陈奎峪带着毛主席的问候回到了牛牯朴村。当他将毛主席的话转告给陈添峪时,老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1956年,陈添峪因病去世。临终前,他对前来探望的乡亲们说:"虽然没能再见到主席一面,但能为革命事业出一份力,这辈子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