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一场足球赛过后,引起关注的却不是比赛结果,反而是一起“打群架”事件!
前两天,欧联杯联赛阶段第4轮小组赛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开打,荷兰主场5-0大胜以色列球队特,比赛期间,双方球迷发生口角冲突,赛后,以色列球迷遭到不明身份人士的暴力群殴。
消息一出,西方媒体铺天盖地,纷纷发声谴责荷兰“反犹主义”,被揍的以色列人成为西方媒体镜头下唯一的“受害者”。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根据荷兰本地的媒体报道以及现场目击者的反馈,以色列球迷被揍,实在是因为他们在比赛期间的行为太欠。
西班牙刚刚遭遇一场水灾,比赛开始前,球场观众自发为灾难遇难者默哀,一片静寂之中,以色列球迷放起了烟花、还伴随着尖叫。
不合时宜的行为,让哀悼气氛荡然无存,并挑起了“东道主”的集体愤怒。
不止如此,在比赛结束后,这些以色列球迷更是高呼攻击性极强的口号,甚至公开污辱巴勒斯坦。
有的球迷爬上建筑物扯下巴勒斯坦国旗。
这就是赤裸裸的挑事,双方从口角升级成称肢体冲突。
然后,前一秒还狂妄嚣张的以色列球迷就被欧洲球迷胖揍,四处逃窜。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冲突当中,双方皆有人受伤。
西方媒体在报道时避开了前因,只说以色列人被揍,至于为何被揍,却只字未提。
再然后,西方媒体大肆渲染荷兰“反犹主义”,将事件转化为颇具历史渊源的“受害者”叙事,从而掩盖掉挑衅者的身份,试图主导舆论。
内塔尼亚胡更是直接宣称要派遣“救援飞机”去阿姆斯特丹接“受害的以色列人”,一举将事件蒙上了一层”外交“的外衣,此举无异于向荷兰政府施加外交压力。
其实,荷兰并不是一个“反犹”严重的国家,甚至可以说一直以来对犹太人较为友好。阿姆斯特丹的阿贾克斯队成立之初就受到犹太人的推动,也被称为“犹太队”,并在其队徽中保留了犹太文化的符号。
可以说,那场比赛是在一个极其友好的环境中进行的,但即便如此,以色列球迷却依然挑动事端,展露挑衅和不敬。
以色列球迷在欧洲的表现似乎暗示了一种身份的转变,从历史上的“受害者”逐渐向“施害者”角色转变。
历史上的犹太民族确实遭受了诸多不公与迫害,尤其是二战时期的惨烈历史。
然而,以色列如今在巴勒斯坦的暴力行径,似乎在重演当年他们曾批判的压迫与殖民行径。
当年,阿拉伯世界曾慷慨接纳犹太难民,而如今,犹太复国主义却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了隔离墙和军事封锁区,成为另一个“压迫者”。
荷兰事件让我们看到,以色列球迷在欧洲展现出的挑衅行为,与他们在加沙的行动如出一辙。
面对以色列复国主义的扩张,欧洲民众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被动卷入其中。
以色列球迷被群殴,是一场人为激发的矛盾。
在西方媒体的镜头下,这种矛盾被归结为简单的“反犹”,而深层的文化和政治矛盾则被忽略。
在西方舆论场中,以色列善于通过塑造“受害者”形象来争取舆论支持。
这种舆论操控往往会引导民众对真实情况产生误解,不仅掩盖了以色列球迷的挑衅行为,还进一步强化了“反犹情绪泛滥”的错误印象。
然而,这种“保护伞”式的操作非但不会缓和矛盾,反而会让欧洲民众对以色列和犹太复国主义者更加不满。
如今,以色列和犹太复国主义在欧洲的形象愈加复杂。
在大众心中,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和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民族优越感无疑加深了隔阂。
历史上,无数欧洲国家在经济困境时曾指责犹太人“放高利贷、攫取财富”,这种怨气积累到二战成为极端的反犹风潮。
而今天的以色列在中东的所作所为,恐怕会引发类似的民族主义反噬?
事实上,任何一种民族主义走向极端,最终都会导致分裂和反感。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彼此尊重,放下傲慢与偏见,才能真正消弭仇恨。
以色列之所以敢胆大妄为四处挑起战火,公然侵占他国领土,除了美国提供武器,更有西方媒体的搬弄是非颠倒是非黑白所间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