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复几:打败诺贝尔物理学家的中国第一人,回国后沦落为英语老师

槟榔看历史 2023-02-24 03:43:10

盛世危言/文

一、一场学术交流会的意外发现

中德世界物理年

2005年5月10日,“世界物理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在学术交流会上,德国人播放了一段回顾学术交流历史的PPT。上海交通大学时任校长谢绳武在观看PPT时偶然发现,一名中国面孔的学者下面写着Nan Yang College,即南洋公学的字样。要知道,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就是南洋公学。于是,谢绳武立即起身,赶到校史馆查阅资料。一查不要紧,谢绳武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照片中的那个学者的确是南洋公学的留学生,他叫李复几。他于1901年出国留学,并于1907年获得波恩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按照这个时间计算,李复几竟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物理学博士。

于是,中德双方决定,在2007年,也就是谢绳武获得博士学位100周年之际,双方要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

活动结束后,上海交大校史馆继续调查当年南洋公学的资料。原来,1901年的南洋公学共派出6名留学生,其中有4名被送到英国留学,这其中就有李复几,只不过他当时还叫李福基。因为是几人中学习最好的一个,所以校方规定,李复几专攻机械。于是,李复几进入芬斯伯里学院就读机械工程专业。4年后,留学时间期满。李复几向南洋公学督办盛宣怀致函,说出了自己想要到德国学习自然科学的意愿。盛宣怀同意其留学时间延期到1907年6月,并且每年供给180英镑的学费。于是,1906年5月18日,李复几进入德国波恩大学自然科学专业,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大气中氦的发现者凯瑟尔。在大学期间,李复几坚持用自己的中文名字,于是“LiFoKi”这个简单的拼音,成为日后在科学界家喻户晓的名字。

二、《人民日报》差点报道了李复几的事迹

德国总理科尔访华

其实,远在谢绳武之前,德国就已经注意到李复几的事迹。1984年10月,时任德国总理科尔第一次访华期间就将几份关于李复几的文件作为礼物送给了北京大学。科尔在北京大学中的演讲中就提到:

中国学生留德早有良好传统,早在19世纪末期,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很多贵国年轻科学家来到我国接受大学教育。波恩大学是第一个把博士学位颁给中国公民的欧洲大学,他的名字叫李复几,博士论文的题目为碱金属,该论文于1907年在波恩大学通过。我带来了该论文的复印件以及李先生的简历和离校证明书,请你们存档。

次日,科尔的演讲在《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稿件中出现。但是都只是刊登前半段,有关李复几的例子并未提及。所以,1984年的中国读者依然不知道李复几这个名字。由于无人知晓,李复几的这份档案在北大档案馆静静地躺了20余年。直到,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多方查证才得知这份档案的存在。

三、李复几去世60年后,儿子才了解他的生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07年2月,82岁的李正修收到外甥的一封来信。信上说,上海交通大学正在寻找外公的后人,并且邀请家族老人讲一讲外公的故事。这封信还附带一份文件,是上海交通大学校史馆整理的李复几年谱。随后,李正修在与外甥通电话中才得知,自己的父亲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物理学博士。父亲博士论文的质量非常的高,他挑战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勒纳关于光谱形成原因的火焰中心发射理论。

然而,这一切的资料都与李正修儿时的记忆大相径庭。儿时的李正修家境富裕,父亲李复几一个月可以挣500大洋,他们一家人因此住在繁华的苏州火车站附近的一栋别墅中。幸福的日子是短暂的,1937年11月苏州沦陷,日本军队轰炸苏州火车站时命中了李家的别墅。幸好,当时李复几带着大儿子在自贡工作,母亲带着另外几个孩子在上海。不过,苏州的家却是片瓦无存。李复几从英国和德国带回的学位证书应该就是在这次轰炸中化为灰烬的。总之,在那以后谁也没见那两张文凭,更不知父亲的事迹。1942年,父亲离世。那时的李正修正在燕京大学搞学生运动,不久后便被通缉。最后,不得不逃到解放区。

四、李正修试图拼凑父亲的回国后的经历。

李复几的照片

2007年最后几个月,李正修开始不停的写信,寄给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城市。他想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父亲当你的足迹。

2007年,萍乡市档案局同时收到这样一封求助信:

我于1926年出生于萍乡,我父亲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就在萍乡矿工作,是萍乡矿总机械师,1924年是萍乡制造处处长……

一周后,从萍乡档案局发出一封公函说:

当时的萍乡煤矿隶属于湖北的汉冶萍公司,像令尊这样的高级管理人员,其相关档案可能由公司直接接管,建议您与可能保存了汉冶萍公司档案的武汉档案馆联系。

与湖北省档案馆联系后,还是找不到李复几的相关资料。但是武汉档案馆还是提供了一些线索,让李正修到中国第二档案馆和湖北省档案馆进行查找。

在于湖北省档案馆联系后,李正修终于找到了父亲当年的一封申请书——《汉冶萍公司经理处卷:为李复几请资遣出洋考察事》。这份报告中,李复几汇报了他新近为武汉建设的几条桥梁。为了这些桥梁,李复几与中外工程师争议10多次。在桥梁完工后,李复几提出:复几最不愿意尸位素餐,拟在无工作之时作学问研究之行,盖欧美各国对于制造工程无不日新月异,大概在乎缩短时间减轻成本,复几所学若不加切磋,焉免陈腐。然而,这份出国考察的申请报告并未得到批准。

李复几的照片

李正修没有放弃,他又开始发动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寻找线索。2008年5月18日,妹妹李岱给他寄来了1978年部队外调她的材料。那年,海军某场站对申请入党的李岱进行外调,单位人员曾经到过她父亲李复几工作过的自贡进行调查。

其中一份来自一个叫宋尚泽于1978年12月5写下的证词中说:李复几据我了解是在抗战伪盐务总局迁重庆时,任总局技术室工程师。他常到铁工厂搞技术研究和制造工作,同一些技术室工程师研究和制造钢绳。李的政治面貌不清楚。平时不大与一般人接触,性格很孤僻。李死时生活很困难。

还有一份来自戴钧的口述中显示,李复几曾经在自贡的一所中学教英语,性情古怪,学者模样。病逝时家里没有钱,棺木是当地盐商捐的。

还有一份自贡中学图书管理员提供的的证词说:听说李复几时外省人,当过工程师,后来去职,生活无着,由校董介绍在自贡中学每周代理英语课。

最后,把这些材料传递给李岱的领导朱站长还告诉李岱,在萍乡调查来的材料中说,李复几月薪500块大洋,同情安源矿工人,工人也想要发展他为党员。但是李复几说我一大家子十几口药养活,我要是出事了,他们要怎么活。李复几因此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他给工人们捐过款,工人因此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500块。

五、李复几的一生

上海交大的前身南洋公学

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的一生,终于在他的后代们的调查下隐隐的显示出一个轮廓。

1881年12月9日,李复几出生于上海。1897年底,在接受数年家塾教育之后。李复几随着自己的叔父来到长沙,就读于长沙时务学堂。1898年,其叔父就任上海南洋公学的教务长,李复几也随着叔父来到南洋公学,成为一个插班生。

成为插班生后,李复几学习用功,成绩优异。第一学期结束,学校鉴定优秀学生,李复几就得到“自然长厚,不能瑕疵”的佳评,并且获得银元5角的奖励。1900年,学校举行英文考试,李复几获得全校第3名的好成绩,获得奖金2元。1901年7月,李复几毕业时,成为南洋公学首届中院毕业生。

依照《南洋公学章程》规定,中院毕业生应该递升上院,4年学成后,学校择优资助出国留学。上院指的是头等学堂,相当于今天的大学部。1896年,南洋公学创办之初就一直想要筹建。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却一直未能开设。等到1901年,首届中院学生毕业,上院仍未能办成。于是校方决定,先选派中院中品学兼优的学生前往英国留学,以解决上院缓办中院学生继续求学的问题。就这样,年轻的李复几等人成为南洋公学的第一批海外留学生。

英国的芬斯伯里学院

1901年8月,李复几等人从上海登船前往英国。临行前,学校给每个人发了治装费300元,行李零用50元,船费500元。李复几还把叔父送给他的自行车带到了英国。到达伦敦之后,李复几拿着介绍信找到了蓝博德夫妇。一个月后,蓝氏夫妇把他送到伦敦国王学院学习语言。不久之后,李复几进入芬斯伯里学院学习。

留学期满后,与李复几一起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其中,同学胡振平回国后被任命为外交部条约司帮办,赵兴昌任汉冶萍公司上海总部襄理。曾宗鉴在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成为外交部次长。只有李复几一个人选择了没有什么实用性的自然科学继续深造。

1907年1月,李复几完成博士论文《关于勒纳的碱金属光谱理论的分光镜实验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拍摄纳的火焰光谱图来验证勒纳提出的火焰中心发射说。李复几在论文中断言:我相信,这足以说明勒纳关于光弧由大量包裹的中空火焰组成,每一个都是一个发射中心,每一个中心发射一个线系的假说是不正确的。同时,李复几还分析了勒纳假说产生错误的原因。李复几的这篇博士论文非常的优秀,被评为“idoneum”等级。这个等级的评价在物理学科中是非常难得的。

留学期间,李复几交友广泛,非常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在英国期间,他被推举为伦敦中国协会会员、伦敦中国友谊会会长。在欧洲大陆留学期间,又曾任巴黎佛教俱乐部名誉主席、欧洲中国布道团志愿者。这样一位接受过高等教育又着较强活动能力的青年才俊本来会大有作为。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回国后其行踪却极少被人知晓。

战乱时的中国根本容不下一方安静的书桌,当然也不会提供给李复几施展拳脚的天地。李复几回到祖国后,并没有做到学以致用。因为那时的中国尚不知物理为何物,世界最前沿的学者在这样的土壤中根本无法生存。李复几只能靠着他在英国时期所学的工程学为国效力。于是,他在在玩清、北洋、抗战时期,先后在中国最大钢铁联合企业、最大的盐业集团供职,置身于中国工业现代化的一线。

他的一生因此也有了很多的称谓,总工程师、总机械师、工程师、机械员、英语教员。在李复几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为了多工作几年,瞒报了5岁的年龄。为了家人的温饱,他还要到中学学堂代课换取报酬。每个月220元的工资,自己仅留下很少的部分,其余的全部寄给远在北京和上海读书的子女们。

李复几在国内外两个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环境下的不同成绩和经历正好验证戴念祖先生的论断:中国物理学工作者的研究在整个上半个世纪里绝大部分在外国完成。除此之外,受到实业救国理念的影响,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以前,绝大多数的中国留学生都选择就读政法和工程技术等学科,学习物理等自然学科的学生极少,获得学位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据统计,从1900年-1920年期间,我国获得物理学博士的仅有3人,除了李复几之外,还有1914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学位的李耀邦,1918年在美国哈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胡刚复。这仅存的3位,其学术生命也都很短暂。众所周知,在积贫积弱的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举步维艰的。李复几回国后成为一名工程师,李耀邦则改行从事宗教和商业。

然而,他们还是开创了研习物理的风气之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中国留学生,成为中国近代物理发展的起点人物。因此,现今的中国科学界仍然把他们列为中国第一代物理学家,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六、德国人为何如此重视李复几的成就?

纳粹物理学家勒纳

其实,除了李复几的儿女和上海交通大学之外,德国人一直在主动寻找过李复几。他们当时还拜托中国物理学学史权威戴念祖寻找李复几的下落。

德国人重视李复几,当然是因为他对世界物理的贡献。1993年,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集粹》中对李复几在物理学历史上的评价如是:勒纳于1905年因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他的光谱理论在2年之后被李复几证伪。鉴于勒纳在本世纪初物理学界的影响,李复几的工作时有利于物理学发展的。物理学的发展时艰苦曲折的,勒纳和李复几的光谱研究表明,在1913年波尔提出原子能级之前光谱学理论曾经走过的探索之路。

这里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勒纳的身份。之前我们一直强调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的确,他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当时还是学生的爱因斯坦就曾经请求成为他的助手,但是被无情的拒绝了。不仅如此,在多年后勒纳成为希特勒的物理顾问,并且对身为犹太人的爱因斯坦进行了迫害。

因此,德国政府对李复几的纪念,并不止于他对物理学上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因为勒纳后来成为希特勒的物理顾问。在反对纳粹思想的德国,当时敢于挑战这样的一位学术权威,自然会被母校称道。

1 阅读:127

槟榔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