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汉码头兴衰记

义和江涛 2024-07-07 06:20:48

作者:张永付

吕汉村(解放前称吕汉镇)位于饶阳县城东北6.5公里处,东临献县,北临肃宁,历史上这里是有名的河陆码头。早在清朝“同治”年间,吕汉码头就已具规模,形成沟通天津和冀中腹地的商品集散地。

从清末民初到“七·七”事变近四十年间,是吕汉码头的兴盛时期。当年,这里不但来往船只频繁,河运繁忙;而且沿河两岸铺店林立,商贸云集,工商业和贸易十分发达。有“金吕汉”、“银胜芳”之声誉,现把吕汉码头兴衰的历史情况记述如下:

吕汉的地理优势和当时经济环境

“七·七”事变前,吕汉村分为北吕汉、南吕汉两个自然村,滹沱河穿两村中间东下。两村住户近临河岸,南北相望,村东西长3华里。每至春暖河开,鹅鸭戏嬉,船泊舟楫,人们在河里洗涮捕捞,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平和景象,酷似江南水乡。

滹沱河从河北平山县出山入河北平原一直到吕汉段,河床宽水位浅,且经常滚道,至春旱呈河杈细水布流半干涸状,吕汉以东河床则变窄水变深。尤其在吕汉村段,河面宽仅500米,平时水深五丈,夏季水深可达七丈,水清浪平,从不决口。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使吕汉成为天然的停船码头。

吕汉以它天然的地理条件成为扼守滹沱河流经河北平原的咽喉、上朔可达深泽、无极、藁城、正定;顺水可至献县臧桥、河间沙河桥、独流、杨柳青和天津。这里距天津340华里,顺水两天即到。吕汉不仅水路十分便利,而且陆路交通也四通八达,历史上这里是有名的渡口,也是清代的驿马站道,是北京通南京的必经之地。往北有大道通肃宁、河间、任邱,往南大道可抵深县、衡水、冀州,是连结京畿和冀中、冀南的交通要冲。

十九世纪中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天津成为华北重要商埠和工业城市。不仅漂洋过海来的洋货和本国生产的工业品要运销冀中,天津人口的激增也需要粮食,工业生产更需大量农产品做原料。当时天津周围诸县地势低注,土质脊薄,粮食不能自给,吕汉所在的饶阳及以西沿滹沱河的安平、深泽、无圾、藁城土质肥沃,盛产粮食、棉花、花生,不远的安国盛产药材,这无疑为工商大户所青睐。

吕汉所在的冀中腹地一带农业虽发达,粮棉丰厚,但当时这里工商业还没开发,购买工业品和日用杂货十分困难。天津和冀中地区的贸易往来日趋迫切,当时公路交通不发达,直隶境内还没铁路,天津通往冀中唯一通道就是打通子牙河滹沱河河运,吕汉当然成为最理想的河运码头

码头的形成和发展

据查,吕汉最初是鞠姓从山西洪洞县来此建庄,以撑船摆渡为生。后来李姓、贺姓、纪姓,王姓相继迁来此,买木打船,农忙种地,农闲经营船运做小买卖,区限在吕汉和献县臧桥之间。一去装粮食,回来运硝盐、土布。时隔不久,便挂引来了下游独流、胜芳的商船,它们运来芦苇、苇席、鱼虾,在吕汉停泊几天销售完后购满粮食、瓜果返回。

清朝光绪初年,便有天津船行船队和汽船来吕汉,这些船队多则二十多只,少则四,五只。天津来的货船船大仓深,载重二十多吨。船体一头齐一头尖,两只一对,称为“大渡槽”。这些船主要运来煤油、火柴、碱、糖、布疋、煤和其它日用百货。这期间,无极、藁城也有商船来吕汉。来的这些船是排子船,这种船宽平吃水浅,便于在浅水航行,运来的是棉花、药材、花生等,转卖给天津商船。

此时,吕汉也有很多人家买船,当时吕汉村经营货船的13户,经营客船的39户。这个村经营客房的多,主要是当时饶阳滹沱河以北及肃宁、蠡县一带村庄在天津开厂子做买卖的很多,滹沱河以南村庄在东北三省耍手艺(当兽医、劁猪)的人多,这些人都是从吕汉上船到天津。当时客船开至天津大红桥,来饶阳的客人都住在大红桥附近的“义成公寓"等吕汉客船,每次开船客人都挤得满满的。

清末民初,是吕汉码头的兴盛时期,从春天开河到冬天封河前,每天来往船只都拥拥挤挤,河面上桅杆林立,平常在这里停泊的船只达 60多只,多则 100多只,货物吞吐量每天在千吨以上。傍晚,船中生火做饭,炊烟袅袅;入夜,各船挂灯做标,满河通明,十分红火。

吕汉码头繁忙的河运,为本村和附近村庄人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当时,吕汉绝大多数人在码头上揽生意。“七·七“事变前,吕汉码头除做杂务零工的外,还设脚行、车马行、船务行,各行都有管事(把头)。脚行统管装船卸船,吕汉当时在脚行干活的有110人。车马行业管客货陆路运输,当时吕汉有货车30辆、小轿车20辆,由把头揽活分给有车户,月底结算。船务行为外来船招船工和壮工,一只船一般雇用七、八个人,顺水摇橹掌帆,逆水拉纤.船务行一般是临时招雇,人员不定。

兴盛的工商业

吕汉码头来往船只多,有力地吸引当地和外地人在这里开办买卖。当时买卖店铺集中在北吕汉,位置在村中间河堤上,各种门店鳞次栉比,生意兴隆。“七·七”事变前有百货店3家、绸缎庄2家、染货店3家、缸瓦店2家、粮油店4家、饭铺8处,肉铺2个。此外还有各种杂货店、商号、药店达20多家,连天津的“德元茂”、北京的“瑞蚨祥”也在此地开设分号。当时最大的买卖家有“万义和”、“宝聚元”、“万聚成”三家,各有伙计十几个,几家常与口外、山西、山东大商人进行大宗交易,买卖灵活,经营有方,生意十分兴隆。

北吕汉村东西两头还有许多货栈、公司、手工作坊和工厂。据这个村老人回忆当时吕汉有货栈7个、煤油公司1个、煤场4个,骨头场(大骨岸商行)一个、铸锅厂1个,木厂2个、磨房4个,货栈多是吕汉村人开办,设有宽敞的仓房,字号有“永生”““列顺”、“四合顺”“庆元昌”等。开始货栈是为来往商船存放货物,后改为代销代购。这些货栈经营大宗批发,坐等收购,看利小,销量购量都大、收入可观。骨头场收购加工骨头,先熬骨头油后粉碎。当年骨头厂收购的骨头堆积如山,有大锅九口,熬的骨头油销当地,粉碎的骨粉运销天津。铸锅厂字号“东义兴”,占地西亩,设有小高炉和铸锅作坊,日生产铁锅百口,是当地的抢手货。

当年吕汉还设有大集,每月农历逢一、六为集日。集市设在北吕汉河堤和堤下大街上,村内街巷也布满摊点。每逢集日行商、摊贩早早就摆开摊,四面八方的人群拥入吕汉,各条街巷人来人往磨肩接踵,各店铺熙熙攘攘,人们争相购买生活、生产所需,每逢集日头天,束鹿、旧城、祁州、泊镇等地的远道客商,有的通过水路有的通过陆路运来各种物资,夜宿客店、清晨上市推销。当时吕汉码头定为每集日开船头天晚上,各饭馆张灯结彩,店内常坐无虚席,灯火通明,彻夜不息。

吕汉码头工商业和集市贸易的发展,对本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成为当时附近方圆百里的经济中心。

码头的衰落

吕汉码头经清代日趋发展、民国达到兴盛时期以后,由于日本侵略军入侵惨遭厄运,形势急转直下。

1938年农历腊月三十,日军占领饶阳,正月初一便来吕汉骚扰,占了南吕汉。

北吕汉驻有我八路军部队,正月十四、十九、二十四,隔河与日军连续打了三次仗,后撤退,日军过河占了北吕汉。当时正值严冬,所有船只都底朝天扣放在河岸上,日军连抢带砸最后放火,把400多条船烧了个精光。从此吕汉码头河运一蹶不振。

日军占领北吕汉后,许多外地开买卖的都变卖了资产迁走了,当地买卖户时遭鬼子汉奸抢劫,大多关门停业。剩下一两家,提心吊胆,勉强维持生意。

1942年日军在南吕汉、北吕汉各修一个岗楼,在河上架起一座木桥。从此货船不敢到岸,客商也不敢再来。鬼子汉奸时常到吕汉集上抢东西抓人打人,吕汉集被迫罢集,码头满目萧条。

1945年日本投降后,晋察冀边区政府号召发展生产,发展经济。1946年饶阳县人民政府拨给吕汉6400元,购船8只,组织了一个56 人的船队搞运输,跑天津运粮、运杂货,收入归村。解放战争时期,吕汉这支船队运军火运军粮,为解放天津做出过贡献。

1946年夏,滹沱河在饶阳姚庄决口,河流在吕汉村西分为两支,一支仍走吕汉,一支向南流入子牙河,吕汉段河水减弱。

1954年,滹沱河又在饶阳罗屯决口,河道在吕汉西完全向南,吕汉至献县臧桥一段成为旧废河。

1968年根治海河新修滹沱河北大堤,上级拨款组织河套内村庄迁建移村,南吕汉110户从1967年陆续迁到北吕汉。原旧村址和河道已开辟成良田。吕汉码头的旧痕残迹现在荡然无存;当年船泊舟楫、店铺林立的繁华景象也不复再现。

0 阅读:5

义和江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